魏少军教授:中国IC期待不依赖先进工艺的芯片设计技术

文摘   2024-12-11 18:49   天津  




随着全球半导体行业的逐步复苏,2024年成为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今年,中国芯片设计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首次低于全球半导体的增长,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在ICCAD-Expo 2024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芯片设计业要自强不息》的主题报告,特别提出了发展不依赖于先进工艺的芯片设计技术的重要性,本文将详细解读魏教授的观点,探讨中国IC产业的未来。


图源:ICCAD-Expo 2024




2024中国芯片设计业

发展质量分析



根据魏教授的报告,2024年中国芯片设计企业的数量达到了3626家,较上年增加了175家。然而,企业数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升。尽管全行业销售预计达到6460.4亿元,同比增长11.9%,但与全球市场相比,中国芯片设计业的集中度不高,产业整体的质量和效率还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


1、产业集中度不高:

2024年,尽管十大设计企业的进入门槛提高到70亿元人民币,但其销售总和降至1762.04亿元,较上年减少67.16亿元,占全行业的比例也从31.7%下降至27.3%。这表明大企业增长乏力,对行业整体贡献减弱。同时,731家销售过亿的企业虽销售额增加了596亿元,达到5630.2亿元,但占全行业的比例维持在87.15%,未见显著提升。




2、发展速度放缓,回归理性
过去二十年,中国芯片设计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4.8%,远超全球水平。然而,2024年,虽然实现了11.9%的增长,首次低于全球半导体产业预计的19%增速,显示行业发展逐渐回归理性。当然若以2022年为基准,中国设计业增长20.8%,而全球仅9.2%。


3、产品依旧集中在中低端市场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芯片设计业主要集中在通信和消费电子领域新兴的人工智能和电动汽车领域尚未成为主流,且受到外部干扰,增长受限,计算机芯片市场份额仅约10%,远低于国际市场的25%,表明产品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4、运行成本上升
中国芯片设计企业面临人力成本大幅上涨的问题,部分原因是资本投入引发的高估值和高薪抢人现象。许多企业因此遭遇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甚至有企业走向清盘或倒闭,显示出成本控制的挑战。


5、“内卷”问题严重
行业内存在不讲规则的恶性竞争,如低价倾销、垄断打压等行为,导致企业间过度竞争,形成所谓的“内卷”。这种现象不仅消耗了企业资源,还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尽管一定程度的竞争有助于优胜劣汰,但无节制的“内卷”只会造成内耗,需要反思并加以规范。



突围之路:

四大创新关键点


之前,中国芯片设计业一直处在追赶的道路上,依靠工艺技术的进步和EDA工具的进步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发展,现在的情况变了。伴随着外部先进加工资源对我国芯片设计企业关闭,中国芯片设计企业所能使用的制造技术不再像之前那样丰富,尤其是在先进工艺受限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在技术创新上更为关注不依赖先进工艺的设计技术。在中国半导体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不仅是生存之道,更是赢得未来竞争的核心力量。



1. 架构创新
架构创新被认为是当前计算机架构创新的黄金年代。通过优化芯片架构,可以在不依赖最先进制程的情况下,大幅提升芯片性能。例如,RISC-V等开源指令集架构的兴起,为中国IC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些架构不仅可以降低开发成本,还能促进生态系统的形成,推动本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2. 微系统集成
微系统集成技术,尤其是三维集成技术,正逐渐成为主流。这种技术可以将多个功能模块集成在一个封装内,实现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好的性能。与传统的二维平面布局相比,三维集成能够在更小的空间内提供更多的功能,同时减少信号延迟和功耗。这对于解决先进工艺受限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 应用创新
除了技术层面的创新,魏教授还特别强调了应用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芯片设计工程师不应仅仅关注技术本身,而应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推动应用创新。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为应用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汽车等领域,中国的企业可以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满足特定行业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4. 自主技术体系
长期以来,中国IC产业依赖于国外的技术和工具,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这种依赖不仅限制了创新能力,也使得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他呼吁中国企业要敢于打破这种依赖,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技术路线,建立独立自主的技术体系。过去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未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IC产业必须摒弃对先进工艺的过度依赖,寻找新的突破点。


眼下,一些国际先进芯片制造公司不再为中国企业制造7nm级以下的GPU芯片了。大家是否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下,即便有人能够提供先进工艺为我们生产GPU芯片,我们就一定能够超过世界最先进的产品吗?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路径依赖是我们尚未摆脱的一个桎梏。




前瞻性技术路线——

软件定义晶上系统技术



“谁能用不那么先进的工艺做出先进的集成电路,那才是高手,都用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工艺来做一个先进的芯片,那不是高手。”魏少军教授在去年CICD上如是提到。


基于国内芯片产业发展现状,中国工程院邬江兴院士团队于2019年原创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技术路线——软件定义晶上系统(Software Defined System on Wafer,简称SDSoW)。


该技术路线以复杂系统为指导思想,通过结构创新连乘晶圆集成的1+1>2的系统级工程技术路线,对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计算范式、集成方式和组装工艺等进行了颠覆式创新,可将现有集成电路依赖工艺进步的技术路线升级到结构、工艺、集成等多维协同,极大地弱化我国集成电路对先进工艺进步的强依赖性



SDSoW是直接用完整的晶圆基板来做系统内部各模块的互连底座,通过在晶圆上采用先进集成技术将计算、存储、互连、I/O等各种芯粒组装实现完整的系统,提供更大范围的资源可配置性,同时可以通过软件定义来控制各模块之间的连接乃至各模块本身的功能。


点击关注,菜单栏处订阅【晶上探秘专题】,

深入了解SDSoW技术。



SDSoW的引入将对中国IC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它将推动系统设计从单一部件优化向系统级优化转变,提升整体系统的性能和能效。并且,SDSoW的“预制件-拼装集成”模式将简化制造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由此看来,这一技术路线还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生态系统,推动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IC产业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全球半导体市场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国IC产业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坚定信心,勇于创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 END -





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号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谢谢!



PREVIOUS REVIEW

相关阅读
  1. 国际半导体巨头“向东看”:建立中国供应链

  2. 分析丨ST官宣华虹代工40nm MCU

  3. 中方决定!对美加强出口管制,为芯片制造关键材料

  4. HBM制裁加码下的困境与出路

  5. 隐藏黑马:这家小公司要改写Chiplet集成设计游戏规则?

  6. 玻璃基板的四大关键技术挑战

  7. 特朗普上台,这项半导体技术将登上C位!



创作不易,点赞鼓励!

晶上世界
晶圆之上,创芯未来。专注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晶上技术应用领域的科普和资讯报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