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互连技术,其端口、带宽、协议、拓扑结构和工作模式皆被固化,难以适应网络应用对互连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迫切需求。这种僵化的架构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
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带宽和资源分配固定,网络无法根据实时需求动态调整,导致资源浪费。在高负载下,网络容易出现瓶颈,而在低负载时,资源却闲置。
缺乏灵活性:拓扑结构一旦部署便难以更改,涉及调整时需停机或升级硬件。面对不断变化的负载和需求,传统网络拓扑的静态特性无法灵活响应,限制了扩展性和适应性。
运维复杂:管理和维护依赖于硬件,每次变更都需要手动操作。物理层与网络层紧密耦合,使得故障排除和优化调整耗时费力,运维成本高,尤其在大规模数据中心中更为突出。
对新兴技术适应性差:AI、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要求更高的网络性能,传统互连由于固化的配置和协议难以支持实时数据传输和动态调度,在需要快速响应的应用场景中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亟需打破现有网络的刚性体系结构,构建可定义、可重组、可重构、可重建的柔性互连架构,借助互连技术创新,解锁网络的无限潜力与价值。
软件定义互连(SDI)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和前瞻性,成为了推动网络架构变革的重要力量。该技术由邬江兴院士团队于2009年首次提出,其核心在于利用可重构和可编程技术,构建一个高度可扩展的硬件及软件架构,实现从物理层到业务层的全维可定义。这一革命性的设计理念,旨在将传统的刚性网络转变为柔性网络,进而打造出一种兼具灵活性、高性能与高效能的“类神经网络”互连体系,以适应并动态适配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相相较于当前市场上广泛采用的固定协议、固定带宽分配及固定交换结构的互连方式,SDI技术在硬件层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它允许对互连协议、端口类型、拓扑结构、带宽分配及互连模式等关键参数进行软件定义,从而能够灵活支持不同协议、带宽及互连模式的数据交互通信需求。
图 SDI的技术内涵
通过SDI技术的引入,网络架构得以摆脱传统的固定资源配置模式,转变为一个能够灵活调整、按需无缝扩展的柔性系统。无论是处理瞬息万变的动态流量需求,还是面对多样化应用场景的特殊性能要求,SDI都能通过软件层面的即时调整与优化配置迅速响应。这种“软件定义”的能力不仅显著提升了网络的整体效能与灵活性,还为未来网络的演进铺设了更高的可扩展性路径和无限的创新空间。
对于新型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等信息基础设施,SDI能够提供高效、扁平且高度灵活定义的连接方案,助力构建弹性可扩展的数据处理与存储网络。
在自动驾驶领域,SDI能够确保车辆间及车辆与云端之间实现即时、可靠的保密通信,为自动驾驶网络动态服务提供随需而变的“柔性骨骼”,保障行驶安全与效率。
在即时保密通信场景中,SDI技术能够根据需要构建安全的通信路径,实现数据的即时加密传输,保障信息的安全无虞。
对于物联网时代大规模传感节点的群体智能应用,SDI技术提供灵活定义的“随需连接”,使得每个传感节点都能根据实际需求快速接入网络,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与响应,促进万物智联的深入发展。
SDI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网络互连技术从传统硬件主导架构向软件驱动、智能管理的新时代迈进,也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井芯微电子技术(天津)有限公司(简称“井芯微”)于2020年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成立,致力于中国新基建核心芯片研制、生产和销售。在SDI技术的探索中,井芯微以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芯片开发经验,完整参与了SDI从概念提出到芯片实现的全过程。
井芯微秉承“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理念,以新网络、新安全和新计算为战略方向,已突破RapidIO嵌入式系统互连以及软件定义互连等关键核心技术,成功推出RapidIO交换芯片NRS1800、PCIe-RapidIO桥接芯片PRB0400等多款国内首创芯片,已申请知识产权16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8项、受通136项,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创新卓越企业等称号。
井芯微核心产品可广泛应用于5G基建、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能源、交通、工业互联网等重点行业,行业客户拓展超过300家。未来,井芯微仍将聚焦核心战略方向,向着成为中国新基建核心芯片引领者而奋斗前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