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太折磨人!还你“耳根清净”,看这篇!
健康
2024-11-05 19:26
北京
中耳炎,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耳部疾病,常常引发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耳朵是否曾出现像被异物堵塞,导致听力显著下降的情况?是否有时会发现耳内流出脓液,并伴有异味和不适感?又或者是否有人因频繁掏耳朵,却发现耳朵反而越来越痒,症状日益加剧?这些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中耳炎这一健康隐患。中耳炎不仅影响日常交流,还可能对生活质量造成深远影响。那么,中耳炎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哪些不同的类型?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中耳炎?Part 1
什么是中耳炎?
中耳炎是发生在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的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中耳是传导声音的重要结构,当中耳发生炎症时,会影响声音的传导,导致听力下降,还可能存在耳痛、耳道内流水流脓等症状。Part 2
中耳炎有哪些类型?
中耳炎根据病因和病理变化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分泌性中耳炎:中耳腔内积聚了液体,导致听力下降和耳部不适。这种类型的中耳炎在儿童中尤为常见。化脓性中耳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症,通常伴有剧烈的耳痛、发热和流脓等症状。化脓性中耳炎又分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一种良性的囊性结构,但会侵蚀周围骨质,引发听力下降和并发症。特殊类型中耳炎:包括结核型中耳炎、AIDS型中耳炎、梅毒型中耳炎等,这些类型相对较少见,但治疗时需要针对病因进行特殊处理。Part 3
为什么会得中耳炎?
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咽部的管道,具有调节中耳气压和引流中耳分泌物的作用。当咽鼓管功能不良时,会导致中耳负压和积液,从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细菌感染:化脓性中耳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炎症。免疫因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从而引发中耳炎。其他诱发因素:长期吸烟、接触二手烟、耳道自洁能力下降等也可能增加患中耳炎的风险。Part 4
哪些人是中耳炎的高发人群?
婴幼儿:婴幼儿是中耳炎的高发人群,由于婴幼儿的咽鼓管相对较短、宽且平直,感染性或炎症性物质更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存在家族史者:如果父母患有反复发作的中耳炎,其子代也容易发生中耳炎。鼻炎、鼻窦炎及腺样体肥大的患儿:这些疾病会影响咽鼓管的通气和引流功能,导致中耳负压和积液的形成,从而引发中耳炎。Part 5
不同耳炎如何治疗?用哪些药物?
以控制感染、通畅引流、改善咽鼓管功能、清除中耳积液为治疗目的。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减充血剂、促排药物、止痛药等;手术治疗主要是鼓膜切开排脓治疗。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丙烯、头孢地尼、头孢泊肟酯等),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青霉素V钾片等)。减充血剂:盐酸麻黄碱滴鼻液、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等,可缓解鼻塞,减少咽鼓管咽口的堵塞。促排药物: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等,有助于中耳内积液的排出。止痛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用于缓解中耳炎引起的疼痛。
物理治疗包括吸引、按摩和热敷等,有助于促进中耳黏液的排出和减轻炎症反应。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等,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抗炎药:如醋酸地塞米松片、醋酸泼尼松片等,具有抗炎、抗过敏的功效。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有助于中耳内积液的排出。鼻腔抗过敏药物:如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等,可减少鼻腔分泌物对中耳的影响。- 手术治疗:手术术式包括首选鼓膜置管术,有鼻堵、慢性鼻窦炎、慢性腺样体炎等指征时同时行腺样体切除术。
慢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通畅引流,清除病灶,恢复听力,消除病因。治疗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手术治疗包括鼓膜修补、耳道后壁重建、听骨链重建、鼓室成形等手术方法。本病是由于急性期治疗不当或不彻底转化而来,炎症急性发作时,可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主要应用口服头孢类的消炎药以及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建议做颞骨CT检查,看是否有听骨链的破坏,并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很多,具体看病变侵犯听骨链的程度以及病变的范围,包括开放式鼓室成形术、开放式乳突腔充填法鼓室成形术等。对于所有类型的中耳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和恢复期间都应注意保持耳朵周围的清洁,避免用手挖耳朵,以免引起继发感染。请注意,以上治疗方案和药物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患者在治疗中耳炎时,应前往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Part 6
中耳炎容易复发吗?
中耳炎的复发率因个体差异而异。一些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彻底治愈,不再复发;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因多种原因(如治疗不彻底、免疫力低下、反复感染等)导致中耳炎复发。因此,在治疗中耳炎时,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治疗和随诊,以降低复发率。Part 7
如何预防中耳炎?
增强免疫力:保持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避免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感冒患者、流感患者等。保持耳部清洁:定期清洁外耳道,避免耳垢过多堆积。洗漱或洗头时避免水进入耳朵,可以使用耳塞进行预防。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有鼻炎、鼻窦炎等原发病,应积极治疗,以减少对咽鼓管的影响。避免吸烟和二手烟:吸烟和接触二手烟可能增加患中耳炎的风险,因此应尽量避免。接种疫苗:由于中耳炎常常由于细菌、病毒感染引起,建议接种疫苗,包括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 小儿学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1.56(6):556-567.DOI:10.3760/cma.j.cn115330-20210511-00264.[2]刘宇鹏,杨军.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国际共识(IFOS)解读及国内诊疗现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32(21):1674-1678.DOI:10.13201/j.issn.1001-1781.2018.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