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到底要祛湿,还是保湿?

健康   2024-10-05 19:00   安徽  

在这个雨水丰沛、天气闷热且冷热交替无常的季节里,湿热环境仿佛成了湿疹滋长的温床,悄无声息地侵袭了许多人的手、腿乃至脸庞。尤其是家有宝宝的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湿疹,这位“老朋友”似乎总爱在这些时候不请自来,与我们的生活频繁“打交道”。
据统计,我国湿疹的患病率已接近 7.5%,而在儿童群体中,这一数字更是攀升至惊人的 10%至 20%。湿疹的发作,往往以一个小小的红点为起点,随后迅速蔓延,形成一片片令人不适的皮疹,严重时还可能伴有黄色液体的渗出,让人苦不堪言。

秋高气爽的为什么就得湿疹了?

关于“湿疹”这个名字,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是由于皮肤过湿导致的疾病。但实际上,湿疹的发病机制远比这个名字所暗示的复杂得多,而且,湿疹的发生往往与皮肤过于干燥有关。
正常情况下,皮肤表层的角质层作为一道天然防线,有效锁住水分,防止肌肤过度干燥。然而,湿疹患者的这一屏障功能受损,导致皮肤失去了应有的锁水能力,水分易于流失,从而使肌肤陷入干燥状态,成为触发或加剧皮肤炎症反应的导火索。秋季天气干燥,空气湿度低,容易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屏障功能减弱。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从而诱发湿疹。此外,秋季气候多变,也可能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波动,增加湿疹的发病风险。 

湿疹有哪些类型?

湿疹根据病程和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
急性湿疹:起病急,病程短,通常表现为皮肤红斑、小丘疹、小水疱等症状,并伴有剧烈瘙痒。由于皮肤屏障受损,急性湿疹还容易继发感染。
亚急性湿疹:病程介于急性慢性之间,通常持续几周到几个月。急性湿疹炎症减轻之后,或急性期未及时适当处理,拖延时间较久而发生亚急性湿疹。急性湿疹炎症减轻之后,或急性期未及时适当处理,拖延时间较久而发生亚急性湿疹。
慢性湿疹:病程最长,常由急性及亚急性湿疹迁延不愈而成,或起病缓慢,病情时轻时重,迁延数月或更久。表现为皮肤暗红斑、丘疹,表面粗糙、肥厚、伴有色素沉着及色素脱失斑、鳞屑及皲裂,瘙痒程度轻重不一。

(图源:百度健康医典)


为什么湿疹会反复发作?

湿疹反复发作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诱因持续存在:如慢性感染、血液循环障碍、内分泌紊乱、精神压力,以及饮食、居住环境等原因,导致湿疹容易反复
治疗不正规: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或治疗过程中随意停药、换药,导致病情未能完全控制。
护理不当:比如热水烫洗容易导致皮肤屏障进一步被破坏,比如不涂抹润肤霜使皮肤屏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从而导致湿疹的反复发作。

湿疹如何治疗?

  • 基础治疗
避免诱发因素:湿疹的发生与多种内外因素有关,包括过敏、潮湿环境、日光照射等。因此,需要避免这些因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日晒等。
皮肤保湿:皮肤屏障功能修复在湿疹治疗中非常重要。使用有治疗功能的医用保湿剂可以帮助皮肤保持水分,缓解干燥和瘙痒症状。
  •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
抗炎止痒药物: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这些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止痒作用,能迅速减轻皮肤炎症和瘙痒症状。但需注意避免长期使用,以防发生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副作用。如炉甘石洗剂,在湿疹急性期,无水疱、糜烂、渗出时,可考虑使用来缓解皮肤瘙痒的症状。
免疫调节药物:吡美莫司乳膏、他克莫司软膏等,这些药物通过免疫机制发挥作用,缓解湿疹导致的炎性反应,减少渗出,适用于头面部及长期用药人群。
抗菌药物:红霉素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当皮损处继发细菌感染时,这些药物可以发挥抗菌作用,避免感染扩散。
保湿修复药物:氧化锌软膏、尿素乳膏等,能滋润皮肤,有效修复皮肤屏障,缓解皮损处瘙痒、干燥症状。
口服药物
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体内组胺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过敏反应,缓解湿疹引起的瘙痒、丘疹、红斑等症状。
免疫抑制剂:雷公藤多苷、环孢素等,适用于重度湿疹或反复发作的难治性湿疹患者,通过抑制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减少炎症介质释放控制病情。
  • 物理治疗
冷湿敷:使用硼酸洗液、康复新液等将纱布浸湿敷在皮损处,每次10分钟左右,可以利用低温缓解局部红肿、发热、瘙痒等症状,适用于皮损处有渗出时。
紫外线治疗:UVA照射、窄谱UVB照射等,可以扩张局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皮损修复。同时,紫外线还具有杀菌作用,能减少感染风险。

湿疹和特异性皮炎有什么区别?

特异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在医学中属于湿疹的范围内,是湿疹的一种特殊类型。
特性湿疹

特异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

发病原因外因主要包括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等);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与遗传过敏因素密切相关,多数患者有特应性疾病家族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精神紧张、鸡蛋过敏等也可能成为诱因。
发病部位不定,常见于面部和四肢,女性乳房、外阴,男性阴囊等处。皮疹多呈对称性。婴儿期常累及面部;儿童、成人身体屈侧皮肤受累(如肘窝、腘窝等)。面部两颊多出现高出皮肤表面的水肿性大片,上有丘疹、水疱等。
病程因个体差异而异,可反复发作。较长,容易复发,部分患者可能终身不愈。
发病机制确切机制未完全阐明与遗传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也未完全阐明。
实验室检查可无特异性表现。可能伴有血清IgE增高、异种蛋白过敏、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高等表现。

如何预防湿疹?
饮食均衡:避免可能导致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等,避免辛辣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增强免疫力。
合理洗护:适度洗澡,选用温和清洁品,浴后涂抹保湿霜,维护皮肤屏障。
环境控制: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保持空气流通,避免阳光直射和风沙刺激。
穿着舒适:选择透气、宽松的纯棉衣物,避免潮湿和摩擦刺激。
情绪管理:保持心情愉悦,适量运动释放压力,避免情绪波动
治疗基础病:积极应对如静脉曲张、糖尿病等可能增加湿疹风险的慢性疾病。
日常注意:避免搔抓皮肤,留意并记录可能诱发湿疹的因素。
定期检查:定期做皮肤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皮肤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中国中药协会皮肤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专家共识指南[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4):287-293.DOI:10.35541/cjd.20220853.
[2]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炎湿疹类疾病规范化诊断术语专家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20

*以上由百度健康互联网医院专业团队审核编辑
内容校准审核:



百度健康订阅号
权威有趣的健康宝典。专业健康科普,我们是认真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