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几个调查报道,本周我们更推荐大家看两篇时政报道,分别来自《南方周末》和《经济观察报》。很多记者都觉得,时政报道不好看也不好写,因为冲突性没有社会新闻那么强,抽丝剥茧的部分也不如调查新闻那么具有神秘感。
其实,时政新闻更考验记者的洞察力是否敏锐,思维逻辑是否清晰,还要有对社会见微知著的理解。这两篇报道,一个关注点是相对宏大的地方化债问题,另一个关注点是相对微观的援藏政策,都是时政新闻里值得一品的报道。
标题:冰城公安局涉黑副局长隐匿的政商关系图
作者:吕雅萱
来源:界面新闻
时间:2024-11-07
这条稿子发出后,有同事发进群里感叹,界面这个调查的料不少,认为这个记者应该在当地公安系统人脉较深。
确实。从10月14日鸡西公安发布通告,到11月7日此稿发出,相隔不足一个月;从文中表述来看(如果没有重叠的话),有近20个信源;关于核心人物多有生动片段。即便记者是从7月于涛落马就开始着手,成稿的速度与质量也非常亮眼。
以往此类政商落马起底报道,一般有内部深喉牵线搭桥,如果有机会的话,磨稿子可以邀请作者和大家分享一下。
当然,由于打的几乎是“死老虎”了,所以在信源和其所述内容的可靠性上比较难以追溯。如果记者能在具体的案情上更进一步——比如于涛的前妻之死——那就不仅停留在众说纷纭的层面,可能会是更精彩的调查报道。(红星新闻国内新闻主编蓝婧)
标题:16岁少年失联缅甸
作者:陈威敬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时间:2024-11-07
通篇报道的信息源是两个爆料人,没有任何补充信息,不管是有关部门的还是第三方的侧面信息。
即使采访不到官方,要从其他途径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不难:
1,现在缅北的电信诈骗手段是什么样子?
2,像赵俊成这样的受害人一般都是怎么被骗的,之后会面临什么?
3,缅北电信诈骗产业经过这么多年的打击,怎么样了?
4,中国有关方面给了它什么打击,有哪些公开的司法和外交举措?
5,这些打击有多少成效,为什么还会有人被骗和失踪?
6,赵先生是怎么找到当地村民进入那个园区的?当地村民在那个园区看到了什么?他前前后后又是怎么被骗子骗走四万八千块的?
7,“走私抗癌药”这个行当现在是怎么回事,一趟挣10到15万元可能吗?
……
都2024年年底了,缅甸诈骗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题材。这样的水平有点让人不满足。(资深媒体人、前每日人物执行总编冯翔)
标题:地方政府齐待化债方案
作者:杜涛
来源:经济观察报
时间:2024-11-01
“化债”是近期的经济政策热点,在媒体的诸多预测解读稿中,《地方政府齐待化债方案》既有专业性又不落俗套,是一篇难得的“10万+”深度经济新闻。
如何不落俗套?首先是角度立意。大多数类似稿件侧重宏观预测“上头”政策怎么出,此稿胜在“落地”,同样采访专家进行预测的同时,另一只眼向下瞄准“化债”的主体地方政府,用“北方某市”“东部某县”为代表,刻画出地方政府对“化债”的迫切心情,及时关切了他们的关切。这也体现出作者长期深耕一线积攒的深厚采访功力和观察力。
经济新闻如何做到不枯燥?此稿的处理手法同样娴熟。比如,同样是大量引用专家观点,此稿并没有无选择地堆砌,而是基于地方政府和市场关切的问题,将观点精炼到位,逻辑清晰地步步推进,食之有味。
与此同时,作者对相关背景信息的合理穿插使用,既让读者明了政策与现实背景之间的勾连,也增强了专业分析的可信度。
最后,作者对新一轮“化债”政策意图把握精确,“发展中化债”的“题眼”前后呼应,谋篇立意可谓老成。(资深媒体人靳志辉)
标题:30年近1.2万名干部支援,西藏改变了多少?
作者:蒋敏玉 翟星理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4年11月04日
30年很短,不足人生的三分之一;30年很长,那是一代人的漫长时光。
对一个地区来说,30年意味着什么?《南方周末》用8000字的篇幅,以文字纪录片的全景方式,生动讲述了30年来近1.2万名干部支援西藏,给西藏带来的巨大改变、给藏民带来的生活提升,以及援藏干部自己的难忘故事。
攀登雪山、徒步悬崖,援藏干部艰难进藏的画面震撼人心;高原养鱼、种植水果,干群齐心协力发展生产的过程令人敬佩;筹措资金、修路架桥,援藏干部呕心沥血的作为感人至深;对口支援、定期轮换,不断完善的工作机制更加高效……
《南方周末》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藏民走访和对援藏干部的深度对话和工作梳理,让读者看到了援藏30年带给西藏的翻天巨变和藏民的生活改善、留给援藏干部的难忘回忆和深入思考,真切感受到了党中央关心西藏、支持西藏、以援藏工作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温暖力量。(资深媒体人金明大)
标题:骗贷团伙“围猎”智障人士
作者:韩福涛 程亚龙
来源:探针News-新京报
时间:2024-11-05
大数据的新时代,传统病灶还在。从一个小切口,揭示骗贷的现实动向。如能把“骗贷团伙”的画像有更具象的描摹就更好了。(知名媒体人韩福东)
-END-
作者|大江
版权来源|磨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