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即合理吗?我们做新闻的时候,总会面对这个客观唯心理论的问题。本周推荐的优秀报道,呈现了几个社会难题。这些问题无论是任其自由发展,还是一刀切的管理,都会形成争议。
媒体人要做的不是审判,而是记录。记录这些的目的,是为后来的解决方案提供参考。所以,每记一笔,就让问题向解开的方向前进一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标题:底层的互助:越来越多小餐馆对无收入者免单
作者:陈默
来源:凤凰WEEKLY
时间:2024-12-18
采访全面,采访了很多餐馆,从天津、北京,再到成都的店主,再到店员、受助者等多方人士,细节也较丰富,例如对天津 “蒙式牛肉面” 面馆暗号 “1号牛肉面”,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底层人民的温暖,还有对受助者故事的讲述,如那位吃免费面的小伙子的具体经历,吃面时的心理活动,让报道有很强的感染力。
文章到最后,有一个点睛,现在小摊小贩,城管也不怎么管了。当然我看完也有疑问,对于一些底层,除了底层互助,社会公共组织在哪里?(资深媒体人、兽楼处创世人“兽爷”张育群)
标题:海棠作者被捕,耽美创作频繁涉刑出路何在?
作者:紫雨林
来源:水瓶纪元
时间:2024-12-19
毫无疑问,本文作者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的采访,为后期文本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本文在故事性、细节性上可圈可点。更值得圈点是,本文还点到了目前“趋利执法”的大背景,以及淫秽色情与言论自由之间的界限讨论。
耽美小说是近年来出现的非常特殊的一类文学作品,对于公序良俗和社会治理等带来新的课题和讨论空间,更涉及文化治理的一些核心议题,比如创作权、创作者自身的道德及法律边界、国家和法律对不同文学创作的态度、文化治理方式等等,文章在由此引发的“社会治理”问题上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资深媒体人王强)
标题:从结婚到阴婚,一位农村女性的两场婚礼
作者:汪徐秋林 孙琪(实习生)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4-12-20
这种稿子看多了,真的伤心又伤身,实在是憋得慌。当然,这怨不得稿子,也怪不得作者。
从磨稿子的角度来说,此稿的选题角度堪称一绝;线上热点与线下冰点的结合,也堪称完美。一个在北方农村地区已延续可能几代人的习俗,就这样在网络世界里,俘获了一大批读者的共情。个人以为,此稿是上好的电影题材。(资深媒体人谢宏钰)
标题:「长安街英菲尼迪车祸案」14年,一个女人的丧失与重建
作者:巴芮 薇薇子
来源:后浪研究所
时间:2024-12-19
这篇稿件的背景,我本人再熟悉不过。说它熟悉,是因为当年的那起车祸曾经轰动北京城。那时我在《法制晚报》当热线记者,曾经试图找到那个从两车之间侥幸穿过的三轮车,但是我去路口问了很多可能的目击者,都没有人认识那个蹬三轮的,他就好像是一个出现在监控视频中的魅影,我相信,上天让他躲过一劫,他如今生活的一定很幸福。
说回这篇报道。故事算不上有多曲折,文章算不上有多精彩,但通过这起交通事故中的幸存者王辉14年来的经历,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这其实也是新闻记者存在的价值。
这篇文章的作者巴芮,也是我当年在《法制晚报》的同事。我记得,当时我们的总编辑王林老是批评年轻记者“浅尝辄止”,正是在他的骂声之中,后来《法制晚报》培养了不少擅长深度记录的媒体人,他们至今都还活跃在深度报道的第一线。这篇14年以后的人物追踪报道,足以证明年轻的记者终究会有成熟的一天,“我们没有让这则新闻烂尾!”(北京青年报记者张子渊)
-END-
作者|大江
版权来源|磨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