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榜追访 |红星新闻付垚:积累那种恰到好处的采访对象,很重要

文摘   其他   2024-12-27 19:04   北京  

标题:正在中国展出的叙利亚文物引关注,下一站或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亮相


作者:付垚 乔雪阳

来源:红星新闻

时间:2024-12-11


正在中国展出的叙利亚文物引关注,下一站或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亮相



经常有记者抱怨找不到选题,特别是一些新入行的年轻编辑记者,对于选题的寻找和把握仿佛总是特别吃力。每每要开选题会的时候,就是这些新老媒体人最苦恼的时候。


本期要点评的这篇稿件,姑且不说其采访、写作和编辑的能力如何,单从选题捕捉和新闻切入角度来说,就足以成为那些为选题苦恼的新闻人的典范。


一段时间以来,叙利亚的局势扰动着整个世界。从反抗力量集结到最终攻入首都大马士革,仅仅十天,一个统治了半个多世纪的政权土崩瓦解,叙利亚人民又一次迎来了选择的时刻。


但是作为一家国内的地方媒体,这种宏大叙事的国际新闻是否是其强项尚待讨论,如果真的去触碰,又会面临很多问题。


红星新闻的编辑记者没有放弃。他们找到了一个与中国有关的角度,那就是一批叙利亚的古代文物正在中国展出,这批文物里都有什么,怎么来的中国展览,下一步要在哪里展出,展出结束后是就留在中国了还是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国度?


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公众关注的,当然也就是稿件要展现的。


不难发现,红星新闻记者主要的信息来源就是中国政府采购信息网,那上面公开了下一个要承接这个文物展览的博物馆的信息。


然后记者寻踪找到了此前这批文物是在哪个博物馆展览的,并在那个博物馆的官网上找到了详细的介绍信息,甚至还有这批文物的精美图片。接下来,记者又在中标信息公布的下一个展览博物馆的网站上找到了相关信息,进而电话连线了一下下一个博物馆,稿件就此基本成型。


不得不说,红星新闻的记者是聪明的。起码,他们是具有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所应该具有的“两点一度”的。


所谓的“两点”,就是要从热点的新闻事件中找到谁都没有关注到的冰点;又或者是从一个谁都忽视的冰点事件中找到会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


而“一度”,就是只新闻记者切入的角度。所谓“横看成岭竖成峰”,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角度会展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面貌,找准了切入的角度,稿件受到关注甚至上热搜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再多说一句,红星新闻撰写这篇稿件的记者是勤奋的。相信他们也是无数次的把“叙利亚”和“中国”同时输入搜索网站,在反复检索了多遍以后才发现的这个新闻线索,进而才会扩大战果,最终依靠勤奋完成了这篇稿件。(资深媒体人王洪禹)


本月初,随着“叙利亚沙姆解放武装”攻入叙首都大马士革,宣布叙政府倒台,叙利亚局势的迅速变化让世界关注。


作为一家地方媒体,面对这种宏大叙事的国际新闻,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一个新颖小众的角度切入,或许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


2024年12月12日,红星新闻发布了题为《叙利亚政局动荡,正在中国展出的195件文物引关注,下一站或亮相秦始皇帝陵博物馆》的报道,记者付垚、乔雪阳和实习生刘梓涵从一批正在中国展出的叙利亚的古代文物入手,挖出了一系列小众新颖的话题,如:这批文物都有什么,怎么来的中国,展出结束后是留在中国还是回到正在经历战火的祖国?


记者是如何发现选题,又是如何找到切入角度的?以下是“磨稿子”和记者付垚的对话。



作者介绍


付垚,2011年毕业后进入新闻行业,曾在西安晚报、西安发布、北京青年报等媒体任职,后进入企业从事近2年的公关工作。因还是喜欢新闻行业而回归,现在是红星新闻记者,主要从事调查、时政解读类稿件采写,自称如果媒体行业过得好,可以一直干到退休。

Q

你是如何发现这个选题线索的?

付垚:这个稿子实际上不是刻意去找的一个选题,因为我平时比较喜欢逛逛博物馆,前一段时间刚好去国家博物馆看一个关于俄罗斯克里姆林宫餐具文物的巡展,那段时期,叙利亚政局不稳的消息经常能看到,所以,当天看展的时候,我就想,有没有叙利亚的文物在中国展出。因为叙利亚本身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包括之前自己在卢浮宫里也看到过很多精美的叙利亚文物。


我顺手搜了一下发现,前一段时间,还真有一批叙利亚文物在南京和广西分别展出过,还有媒体发过消息。


我感觉可以把这个选题做一下,就想了这个角度,关注一下叙利亚这批文物下一轮会在哪里展出,在中国会不会得到比较好的保护。

Q

原来操作过类似选题吗?

付垚:之前我做过一篇类似的稿子,当时做的是阿富汗在中国的巡展文物,也算是关注过这类话题,或者是同类事件。

Q

从采访到出稿,你用了多长时间?

付垚:一天。

Q

你认为,此类选题比较难操作的环节是什么?

付垚:这类选题,如果记者日常感兴趣,可能会更少走一些弯路,可以比较迅速、准确地找到询问的对象,或者说机构。在这篇报道中,基本上没有无效采访,打的每一个电话里采访到的内容,基本都呈现在了稿子里。

Q

可以分享一下采访心得吗?

付垚:相比于此前的一些社会、突发类稿件采访,这类采访面对的情况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太多技巧,这总体是一个比较顺利的选题,就是看到一个选题的时候,大概就知道要采访谁。我讲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吧。


我看到这个展的时间是它刚刚结束了在南京和广西的巡展,这也不是负面的事情,那跟这两个博物馆打电话,正常询问展期就可以了,比如什么时候撤展。


然后就是查文物之前在哪展过,这个信息其实都是公开的,已经报道过的可以直接援引。


再往下一步去延伸,就是这批文物下一步在哪里展出。这个可以找招投标信息网上的信息,然后给下一步将要办展的博物馆打电话正常询问。


上面这些是一个横向采访的过程。再说纵向过程:这个展的举办机构是谁,找到中国对外文物交流中心之后,通过机构来了解这个展的背景。


然后,再找业内人士解读这批文物,在巡展过程中,如果叙利亚局势出现变化,它们会得到什么保障?


从采访思路上来说,横向、纵向两个方向都全了,记者几乎就不用走什么弯路了。

Q

你认为,难点是什么?

付垚:我觉得如果没有日常积累的话,或者说记者对这个领域不感兴趣,找到核心当事人就很难。


在这篇报道中,我同事乔雪阳联系到了中国对外文物交流中心,但是如果其平时不熟悉口线,或者平常对文物展览这方面没有兴趣,以陌生人的角度,或者以媒体采访的身份去联系这些机构,可能还是存在一些困难。


说白了,有些选题还是需要有一些日常采访对象或者说是业缘的积累,这个很重要。


我入行有段时间了,最初是干社会新闻记者出身,后来也做过一段时间的跑口记者和政务记者。我发现自己做社会新闻的时候,采访就一锤子买卖,采访完了就完了。


但后来跑口的时候发现,其实积累人脉,或者说积累那种恰到好处的采访对象,是挺重要的,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管什么领域的记者,我们都不应该放弃这种积累,日积月累,还是能看到它的价值的。

Q

采写这篇报道,你们三位是如何分工的?

付垚:其实也没有具体分工,大家简单沟通了一下,比如谁负责哪几个部门的电话,或者是一个地方的电话打完了,但没问出增量的信息,可以换另一个人再打一遍。


统稿主要是我负责,编辑会做一些修改,因为毕竟是两个记者一块来完成的,编辑需要把另一个记者的增量信息填进去。

Q

报道发出后,外界的反馈符合你最初的预期吗

付垚:基本符合。


其实也是结合叙利亚危机的热点,围绕着这个热点来挖掘我们可以做的、读者关心的内容,然后把它呈现出来。

-END-




作者|大江

版权来源|磨稿子


磨稿子
欢迎观看收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