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恋爱脑”被唾弃的年代,我们该如何谈论琼瑶
作者:徐爽
来源:冷杉RECORD
时间:2024-12-06
琼瑶深刻的地方并不是琼瑶的作品或琼瑶其人。
一位台湾学者曾说,应为台湾经济起飞时期的女工建一座博物馆,展示这些女工的日常读物——主要是言情小说。相信这座博物馆里会有很大一片空间属于琼瑶。向我转述这个故事的大陆学者说,琼瑶剧是她和很多同时代女性理解亲密关系的主要资源,尽管后来看来这种理解充满通俗文艺常见的各种扭曲,但在1980年代大陆的小城生活中,如何言说情爱,对青春期少女而言只是人性和言语的荒漠。
文化精英很轻易地将理解世界和理解自己当作智力游戏,但现实中每个人只能靠从混杂、平庸和有限的经验与幻想中识别出某些类型化的情节,并依此行事,差错率很高,容错率却很低。这就是一代代人的真实生活,错漏百出的生活。(作家夏佑至)
12月4日13时22分许,台湾知名作家琼瑶在新北市淡水区家中去世,琼瑶二十五岁时出版第一部小说《窗外》,之后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经典作品如《烟雨濛濛》《还珠格格》《一帘幽梦》《庭院深深》等。琼瑶的多部作品都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影响深远。
对于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来说,琼瑶笔下的爱情是很多同时代女性理解亲密关系的主要来源,是他们青春回忆中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变迁,琼瑶作品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其作品人物甚至被很多年轻一代贴上了“恋爱脑”、“三观不正”的标签。
这两种讨论的主流声音,在琼瑶去世后碰撞在了一起。
那么,当我们再次谈起琼瑶时,究竟谈的是什么?是她的作品还是其人经历,亦或是我们对青春岁月的怀念?
2024年12月7日,凤凰周刊深度报道部—冷杉RECORD刊发了题为《“恋爱脑”被唾弃的年代,我们该如何谈论琼瑶》的报道,为外界讨论琼瑶的打开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以下是“磨稿子”与记者徐爽的对话。
作者介绍
徐爽,凤凰周刊深度报道部记者,关注文化、劳工、性别,个人作品《AI标注流水线上,被抛弃的“妈妈工人”》《男科手术在中国,医学的方寸之争》等。
Q
为什么要做这个选题?
徐爽:提到琼瑶,我首先会想到我的妈妈,以及家中一些女性长辈,她们都是琼瑶的读者。我经常试图去理解,在她们成长的那个年代和社会处境之下,阅读琼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有本著名的社会学研究叫《阅读浪漫小说》,作者访谈了很多家庭妇女,她提出正是通过阅读言情小说这一私密的、个人的行为,女性读者得以脱离繁琐的家务与现实,暂时地逃离母亲、妻子的社会角色。
我想琼瑶之于我妈妈的意义也是如此,言情小说给很多女性一个情感安放的空间,鼓励她们想象一种新的可能性。我知道学术上关于这些结论依然有非常多可批判之处,就像关于琼瑶进不进步的讨论不止不休。但这个私人角度,可能是我想写琼瑶的最主要的原因。
Q
写琼瑶的文章为什么选择文化符号这个角度切入?
徐爽:我们是在第三天上午发稿嘛,当时看到琼瑶离世后一些媒体陆续出的稿子后,我太不想让这篇稿的落点依然是延续关于死亡选择和她个人事情的讨论上,我还是希望有些差异性,或者说更进一步。
从文化符号的角度切入,本质上我想写的是“时代性”,琼瑶某种程度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人群,与此同时,琼瑶这个人和她作为文化符号的部分是密切相关的。加上这几年琼瑶在互联网也一直很火,延伸出各种文化meme,被解读成“xx学”。可以说这个文化符号在不同的时空下,迸发出非常多不一样的讨论和时代情绪,一直在焕发生机。
我记得看资料时,看到她和欧阳常林、湖南卫视的相遇和合作,我感慨那些个“文化符号”、“琼瑶经济”原来是这么开始的呀。结合琼瑶离散的身份和当时两岸背景来看,这些是有意思的。当时我和编辑聊稿子,她也提到这些,比起用一种宏大叙事去勾勒时代性的种种,她更希望看到在正文里写具体的细节,比如琼瑶来大陆拍戏怎么吃饭怎么睡觉的,这一点也比较启发我。
这两年,我感觉自己很多想写的题,都和“时代性”这个命题有关,也可能我们对当下有太多话,只能凭借对过去的书写和反思中才能说出来。写过去的时代,就像是一个参考坐标系,你才能知道当下的我们在哪里?在抵达这里之前,我们经历过什么?
Q
素材都来自哪里?这些素材是怎么甄别真伪的,又是如何为主题取舍的?
徐爽:有关琼瑶的资料确实非常多而庞杂,很多都年代久远,尤其一些事情还是关于娱乐圈的,其实很难进行一些事实核查。我通常会选取印刷出版物,主流媒体的公开报道,以及当事人在自己的书籍、文章、节目、社交网络上的表达,作为素材主要来源。
素材取舍上我的标准是,它有没有公共价值,能不能带来“新东西”,以及是否为文章主题服务。在阅读大量的琼瑶报道之后,“对读者来说哪些可能是新鲜的”就相对比较好判断了。取舍这个问题,其实和做其它类型稿件没有什么区别,看扔掉这个素材对理解主题有没有影响就行。
Q
网络传播时代,名人离世后,很多媒体往往会迅速综合公共素材选取一个角度去呈现这个名人的一生和影响,这是否也算是深度报道的一种?这种深度报道的优缺点是什么?在哪些方面能体现出新闻专业的技术性?
徐爽:我不知道算不算,可能你说的这种类型的写作,质量太过参差了吧,哈哈。有的是从网络上各种复制粘贴,也能迅速“堆”成一篇内容不短的稿子,但这可以叫深度报道吗?资料写作并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砌,同样都是基于现成的素材,好的资料写作能提出一种新视角,新叙事,或者真问题。
我目前想到的这类报道的代表作,是安小庆的《韩国演艺圈:父权幽灵下的“绞肉机”》和《香港为什么有那么多“疯女人”?》。作者从娱乐圈的名人出发,本质上在写的命题是——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如何合谋,将女性推向疯狂和死亡的边缘。
关于文娱圈名人报道,一个现实问题是,普通记者如果没有人脉资源积累,很难在短时间内采到什么关键人物,那么热点发生后,这样的资料写作是一种现实可行的的操作办法。做一些小切口的写作,对读者阅读门槛低,适合在新媒体平台阅读传播。但我觉得资料写作应该是因题制宜,因人而异,它不是一个万能钥匙,也不应该被无条件地滥用。
你问其中的新闻专业性,我觉得可能主要体现在,资料的筛选和考证,写作的严谨细致呈现,整体表达上有媒体态度等等。比如一些专业媒体写琼瑶的感情经历,不太会用八卦或窥私的笔法写,更多在写的是亲密关系里的权力关系,各种性别问题等等。还有像对于琼瑶的死亡选择是否用“轻生”这样的表述,也能体现专业性吧。
Q
你认为这类报道的操作难度是什么?你是如何处理的?
徐爽:难的是找角度和写作的落点吧,这通常取决于记者和编辑对于这个题的认知层次。资料写作不存在什么独家采访素材,因此作者的思路、叙述逻辑、核心表达的重要性更凸显出来。我以前一个编辑说过,做文化报道更需要记者长期的阅读和思考的积累,属于厚积薄发的类型。
在这篇稿的处理上我还是有些遗憾的。比如我在筛选素材时,看到很多细节体现了琼瑶对自己作品有极致的掌控欲,我直觉应该放进来,但我只匆匆总结出“严苛的创作者”这么个主题。等我交稿后再细读,我发现有的人可能会把这一点当作有点负面的事情来看琼瑶,但我对此的认知并不完全是这样的。
我觉得琼瑶有一个心路历程变化:从最早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人乱拍“气到发抖”,到决定牢牢掌握自己的翻拍权;从在商业博弈中被迫让渡一些话语权,到坦然接受时代变化主动放权。而且琼瑶的行为,放在当下的创作环境里看,也是非常难得的。想必不同行业的创作者可能都深有体会,尊重作者性是多么奢侈的事情,琼瑶某种程度上在捍卫自己创作者的权利。
想清这点,再回头看,我觉得此处我的笔法本可以更细腻,去更完整地呈现人物随着时代变化而心态、行动变化的过程,以及其中的复杂性。这就是前面说的,认知和视野很大程度决定了写作。不过,深度和速度难以兼得,把素材的消化成为自己的叙述表达,也是需要一些时间,做热点的时候,人就像在打仗一样,一些处理常会比较粗糙。
Q
你认为这类报道的价值是什么?
徐爽:记录的是人本身,也是这些人做的事,产生的社会影响,一些时代风貌和历史变迁。我觉得很多名人报道都是在纪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从中我们理解了时代如何塑造了他们,他们如何影响了当下。我觉得所谓的公共记忆正是来自于无数这样的公共书写,有的事情总是需要重新提起,对抗遗忘。
做名人报道,我们依然要从名人身上挖掘公共价值的部分。比如写琼瑶起诉导演于正的抄袭案,我们能看到的是,即使像琼瑶这么有地位有资源的人,面对于正非常显而易见的抄袭时,她的维权依旧困难。
还有一项价值是情感联结。通过一篇逝者报道,我们共享悲伤、愤怒、脆弱、感伤或者释怀……在阅读中,形成一些情感的共同体,这种情感体验不仅是个体的也是公共的,它很重要。
-END-
作者|大江
版权来源|磨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