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们选择的四篇报道,有两篇是同题,而这两篇也是该事件中仅有的两篇可以被称作是新闻报道的东西。几个月前的苏州校车女引导员和此次深圳上学路上的孩子,前者是中国人,后者有一半中国血统。对于新闻来说,这事件带有天生的热点。但这类报道媒体到底该如何跟进,其实有一个新闻伦理问题。一方面,大众需要真相,另一方面避免造成恐慌,防止出现效仿。所以,我们可以看一看这两篇报道,在这方面是如何拿捏的。
标题:计划生育科室转型后,生育故事的一体两面
作者:吴瑜
来源:剥洋葱-新京报
时间:2024-09-18
受传统叙事影响,我对计划生育科室的认识非常扁平,并想当然地以为它已经作为时代的产物寿终正寝了。剥洋葱的报道打破了我的无知和偏见,丰富的群像故事展演出这个科室的当下功能,以及计划生育概念由终止妊娠向优生优育的演变。
走进科室求助的人,如今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更成体系的帮助。她们被视作拥有社会属性的个体,而非沉默的病人,在医学支持下评估自己的真实生育意愿和保护生育力,努力接近世界卫生组织对计划生育的定义,“在你想生的时候,可以生一个好的,在你不想生的时候,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育”。
报道科普了生育力这一人类社会学属性突出的概念,它还原出计划生育应有的人文底色,贯穿转型中的计划生育服务,支持生育权利的实践。不过,报道的非虚构写作风格淡化了这个概念的统摄力,对个体命运的唏嘘,有可能弱化读者重视保护生育力的深刻内涵及其还相当匮乏的社会支持。其实,在这个融合作品中,视频已经更好地承担了感性叙事的功能,文字稿如能作为硬度担当,报道的深度和力度或更可期待。(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姜昕)
标题:从深圳到东京:他们为那个孩子守夜
作者:星子 刘京
来源:水瓶纪元
时间:2024-09-20
标题:深圳一个孩子,在上学途中遇袭
作者:原点记者
来源:原点original-解放日报
时间:2024-09-22
据我所见,这是在深圳杀童事件中,仅有的两篇像新闻报道的文字。一篇来自新闻机构的新媒体,一篇来自自媒体。虽然还不算真正的调查报道,只能算外围信息。因为最核心的信息,比如嫌犯是什么样的人,有何动机,仍付之阙如。但仍然要向他们致敬。
在正常的舆论生态中,哪怕在十几年前,发生这类恶性事件,哪怕像某些人定性的那样,只是偶发的个案,也会有无数的媒体会跟进调查。这是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社会应对极端事件的疗救之法。蓝底白字永远替代不了新闻报道,最多算报道的素材。因为就新闻专业来说,通报的发布者既不专业,也不中立。
更何况,这起事件的影响很可能超越了极端个案,甚至会成为某种历史的一部分。
新闻是历史的底稿。如果新闻缺位,未来该怎样书写这段历史?(原新华社记者、资深评论员丁永勋)
标题:“卖卵招聘”乱象调查:中介称在别墅取卵,长得漂亮出价5万
作者:常冉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4-09-20
一篇好的舆论监督报道应该以揭露事件的真相为主,而且这个真相是动态的真相。“卖卵招聘”现象的存在,不仅严重侵害了女性的身体权益,还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医疗监督执法部门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动态真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热点话题的采访中,医疗监督执法部门的工作进展既是公众的期待,又是公序良俗的支撑保障,不能缺位。(首页新闻副总编辑余衍飞)
-END-
作者|大江
版权来源|磨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