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为革命纪念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物质支持,革命纪念馆事业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期。《中国革命纪念馆概论》从理论概述、实际工作环节以及管理体制建设等方面,对中国革命纪念馆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兼具理论性与实际指导意义。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纪念馆工作的相关指示和有关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和工作机制为主线,紧密贴合中国革命纪念馆实际发展情况,系统和全面地从思想理论、历史进程、实务方法等方面,翔实论述新时代中国革命纪念馆面貌,旨在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革命纪念馆发展实际的学科理论体系与工作机制,进一步掌握中国革命纪念馆发展现状,促进中国革命纪念馆行业发展不断成熟,为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库”功能提供全面、规范指导,为全国革命纪念馆行业建设引航指路。今天我们从纪念设施的建设与保护切入,一同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纪念馆的情况。
纪念设施的建设与保护
纪念设施的布局原则
纪念设施是革命纪念馆实现纪念功能的支撑条件,合理协调纪念设施的整体布局与规划安排是满足馆内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相关业务工作需求的物质保障。革命纪念馆在实际组织纪念设施规划建设过程中,主要遵循突出纪念主题、维护设施安全和便于公众参观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突出纪念主题
突出纪念主题,是纪念设施布局规划的总体导向。主题统领、贯穿并引导布局规划始终,是纪念设施建设全过程的指导方针,纪念设施在布局中应该根据纪念主题实现纪念设施的组织优化,以被纪念人物生平经历或被纪念历史事件发展经过为主线有序实施布局策划,保持纪念设施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紧密契合馆内纪念主题定位。
(二)维护纪念设施安全
维护纪念设施安全,是纪念设施布局规划的基本要求。只有维护纪念设施的安全,才能充分发挥纪念设施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设施安全指实体自身的安全。维护纪念设施安全,指运用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避免纪念设施遭受损害,延长纪念设施的寿命。不同的纪念设施、同一纪念设施的不同部位对建筑材料的要求各不相同。建筑材料种类多样,各具特性,一般石料抗压性好但略显笨重,钢材强度更好但质感坚硬,玻璃观感更佳但易碎裂,木材更为质朴但易着火等。维护纪念设施要从具体情况出发,结合革命纪念馆自身纪念特色,选用合适建筑材料,充分发挥其性能,注意纪念设施防火、防潮湿、防强光、防尘、防腐蚀、防高温,保证纪念设施的稳定性、耐久性。纪念设施大部分放置于室外的公共空间,容易遭受环境因素干扰,需要严格做好辅助设备管理,具体包括安装消防设备、避雷装置、照明装备,合理设置电路规划,有效配置安全检测、监控系统,实现纪念设施多方位、电子化、实时化安全管理。
(三)便于公众参观
便于公众参观,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是纪念设施布局规划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纪念设施建设成效与革命纪念馆公共文化服务效果的关键衡量标准。纪念设施实际布局过程中,应当根据观众参观习惯,采用环形或中心辐射型布局,结合革命纪念馆地形走势特点进行灵活布置,因地制宜合理设置观众的参观路线,避免出现人流交叉、迂回曲折和重走回头路等方面的问题,易于人流量过多时疏散人群。
纪念设施的保护与利用
纪念设施是革命纪念馆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原因,纪念设施总是容易处于自我损害的阶段,或者受到人为破坏、自然天气等不可抗力因素毁坏的状态,这与社会公众长期参观纪念设施的现实需求相矛盾。为了缓解纪念设施的可持续利用与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亟须加强纪念设施的保护力度,最终达到合理利用的目的。
(一)纪念设施老化与损毁的因素
纪念设施受到损坏的原因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指纪念设施自身存在的性能问题;外部因素指纪念设施受到的自然天气、环境因素、人为干预等问题。
1. 内部因素
建筑老化。纪念设施尤其是纪念建筑,往往大多长期裸露在外,并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念设施主体结构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腐化与腐蚀等现象,部分建筑屋顶、墙体长草,建筑构件缺失、开裂、破损,甚至出现墙体结构坍塌、屋架残缺等问题,对纪念设施本身记录的纪念人物与历史事件信息造成破坏,严重损坏纪念设施原有面貌。
2. 外部因素
自然灾害。纪念设施常年受到冷热变化、干湿交替等气候转变带来的影响,极易受到高温、高湿、水灾等外部干扰造成的损害。部分纪念设施也会因为所处山势地形,存在遭受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可能。
人为干预。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部分纪念设施因受到道路修建、耕地种田等生产活动的影响,设施本体及其周围环境产生严重损伤,影响到纪念设施整体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部分纪念设施周围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现代建筑,在建筑材料、造型风格方面与纪念设施格格不入,破坏了整体环境的协调感与统一性。部分纪念设施受到不当修缮,简单随意的修复手段加重了纪念设施的损伤程度,甚至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伤。
(二)纪念设施保护利用的要求
纪念设施是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越来越受到关注。纪念设施保护利用是发展文化战略与文化产业的系统性工程,主要从构建科学管理机制、坚持分级分类保护方法、保证纪念设施完整性方面,实行合理有效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工作。
第一,保护利用工作应当构建科学管理机制。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和利用等工作注意贯彻国家法律与有关政策文件相协调,自觉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法律规范的相关规定,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对纪念设施加以管理,不得与上级政策文件相抵触。纪念设施保护利用工作坚持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为原则,坚持多部门协同,统筹社会公众参与,以科学规划、属地管理为基础,遵循保护为主、合理运用的原则,构建科学管理机制。
第二,保护利用工作坚持分级分类保护方法。纪念设施数量众多,纪念设施重要程度各异,保护的轻重缓急和开发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纪念设施的保护利用工作应当以保护为前提、以利用为目的,根据纪念设施的物质构成、种类特征与形态特点,结合所处环境特色,实行分级、分类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结合纪念设施的历史价值与保存现状,有重点、分阶段地采取有差别的保护利用措施,合理实行分类保护与开发利用。
历史类设施主要以故居为主。历史设施保护开发工作应该严格保护建筑主体,保持空间原貌,重点保护能够反映纪念人物及历史事件相关的、具有标识性的见证物,整体修缮、保护能够反映重要历史信息的历史环境,包括纪念设施本身固有的损伤、痕迹,加强对周围自然景观、历史风貌及典型地貌的整体保护,如地势特征、地形地貌、植被特点等。新建类设施主要以纪念广场、烈士陵园为主。新建设施保护开发工作应该开展必要的现场勘查与研究工作,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纪念作用。
第三,保护利用工作应当保证纪念设施完整性。要利用好纪念设施,前提是保护,遵循“全面保护、重点展示”的原则,以不破坏纪念设施为前提,加强对各个组成要素的保护,包括纪念设施本体的真实性、空间场所的统一性。在纪念设施的修护和保护利用过程中重视材料、工艺、技术的选择,尽量使用原材料,禁止乱拆乱建,也不能随意编造、歪曲纪念设施的历史信息,真实还原纪念设施原有形态,反映纪念设施本体与自然环境的精神面貌,保证纪念设施的真实性与完整,保证后期的再保护与再利用。
编辑 | 金少帅
图片 | 王冠蕤
审核 | 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