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案例脱颖而出,南京“改”出全国影响力!

时事   2024-12-25 11:40   江苏  

不久前,“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征集活动”揭晓,南京6个案例入选。

“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入选年度30大市域改革案例;


溧水区“深化‘警网高效融合’改革”、
雨花台区“聚焦‘一老一小’探索普惠性‘双托双进’模式”
入选年度30大县域改革案例;


南瑞集团、苏豪控股集团、世和基因
3家企业的经验做法
入选年度30大企业改革与发展重点研究案例。


2024年度案例征集活动发布名单从30个省(区、市)各级改革部门推荐的2000多个改革案例中,经过专家组多轮次论证推出。案例内容反映出各地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用科学方法推进改革系统工程。


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改”出创新活力


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南京把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作为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校地企携手,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端、需求端、转化链这“两端一链”

供给端,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10多所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创建了仙林大学城实验室开放创新联盟,面向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仪器共享、技术咨询等公共科技服务,通过小程序预约,便能实现“仪器共享”。


需求端,以市场为牵引,方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位于南大科技园的南京华秦光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由南京大学光声超构材料研究院与隐身材料行业龙头——陕西华秦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从过去“埋头做科研”,到如今“抬头看市场”,企业成立两年来,拓展了在声学、振动及其检测领域的战略布局,也推动着研究院向产业化的加速转向。


此外,为了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周期服务保障,当前,南京市依托概念验证中心、中试服务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省产研院,打造了“4+1”全链条转移转化平台矩阵

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南京(仙林)合成生物创新谷一期的建设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该项目一期用于搭建合成生物基础研究平台;二期建设南京师范大学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研究中心;三期建设南京师范大学合成生物学成果转化中心,旨在抢抓未来产业新赛道,打造合成生物学中试及产业化园区。



聚焦“一老一小”

“改”出幸福生活


一楼是充满童趣的幼儿活动区,二楼是青少年们聚会的“小天地”,三楼是多功能的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走进南京市雨花台区赛虹桥街道菊花里社区,这栋三层楼的“综合体”里,社区将“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蓝图变为现实。


“今年,我们社区还成为儿童友好社区。”菊花里社区党委副书记孔晓曼告诉记者,菊花里社区常住居民的人员结构中,老人和儿童较多,因此服务好“一老一小”,是社区的发展理念与目标。

对于0-6岁的幼儿,社区一楼设置了免费的幼儿游玩区、母婴室、儿童卫生间等亲子友好区域,并于今年6月开放了全区首家社区级儿童普惠式托育点,帮助辖区内的双职工家庭破解“带娃难”的问题。

对于7-17岁的青少年,社区二楼打造了科普教室、阅读空间,还摆放了书法用品、电子琴等。“孩子们不仅仅是社区服务的享受者,更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孔晓曼介绍,在社区旁一块几十平米的绿地,过去是一片荒地。今年春天,社区里的孩子们化身“一米设计师”,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充分发挥想象力,勘测场地、种植植物、养护花草……如今,这片“七彩菊花里”已然成为孩子们亲手打造的小花园。


对于社区老年群体,社区三楼引进了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负责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营。日间照料、智慧养老、医疗诊治、助餐等服务,让老年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多方位的养老服务。“每天上午九点多钟,我就会来这里玩一玩,中午到了饭点,吃个饭再回家休息。”社区居民孙源喜说,从家走到社区,只需五六分钟的时间,便能享受到价格实惠的助餐服务,也能和兴趣相投的邻居们结个伴。家门口有这样一个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很幸福!


警网高效融合

“改”出平安社会


“谢警官,快帮帮我……”近日,南京市溧水区石湫街道桑园蒲村村民任女士到村委会求助,称其父亲不慎走失,长时间搜寻未果。得知情况后,社区民警谢雨辰迅速联合村干部、网格员开展拉网式排查。两小时后,大家最终在一块稻田里找到了走失老人。

今年7月,谢雨辰的办公地点从街道搬到了村委会。警力下沉到村(社区)后,方便随时开展入户走访,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有事在社区找法官就行。”今年以来,南京市溧水区深化警网融合模式,建成56个中心警务室、129个蒲公英融合法庭,推动溧水公安分局、区委政法委、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司法局政法干警下沉村社“两委”任职,504名政法干警组成118个“溧警图治”警网融合团队,通过“常驻+团队”“吹哨+应单”的方式,融入网格化管理,织密基层平安网

如今,溧水区还在探索“警网融合+”的创新模式。

今年5月,外卖员小李在送餐途中发现某小区单元门口垃圾堆积、蚊虫滋生,他利用“随手拍”平台上报了这一问题,不久,网格员便协同相关部门人员迅速行动,共同清理了楼道杂物。  

除了外卖员身份,小李也是溧水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在配送外卖之余,“随手拍上报问题”“边送外卖边巡查”等成了他的日常习惯。

为了更广泛地发动社会力量,溧水区创新建立了“警+100”联动机制,融入志愿者、物业保安、快递小哥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巡查走访、救助帮扶和矛盾化解等工作。

“发现—上报—指挥—处置—反馈”闭环管理流程的建立,实现了问题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置,并充分用好随手拍、有奖举报等手段,带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今年以来共收到群众诉求10.85万个、办结率达99%,受理市民提供安全风险隐患线索4664条,奖励859人次,累计奖励金额15万余元。


在“警网融合”机制的推动下,南京市溧水区社会治安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目前接报警数量同比下降6.27%,刑事案件数量同比下降32.23%,让群众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精彩回顾


发放牌照,全域开放!南京将重点发展这一产业

发力新赛道!南京市委书记、市长动员部署

超百亿元项目签约!南京市委书记见证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记者:赵雪子、郑逸笛
编辑:张力伟
执行主编:洪云菊     主编:王辉
部分内容来源:中国改革网




















北极阁瞭望
高端政经资讯 权威时事观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