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见|南京:智造未来

时事   2024-12-21 17:20   江苏  



特斯拉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即:Optimus),来南京了!

这款机器人借助视觉神经网络和FSD芯片,能感知、有触觉,已经在特斯拉工厂里开始电池分拣的工作训练。


全球首款飞碟状eVTOL(即: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俗称“空中的士”,来南京了!

这款飞行器直径约5米,采用碳纤维等新型复合材料研制而成,可以在水面、地面进行起降。


“能分辨、会思考”的人形机器人、穿梭城市低空的飞行器、无需人力介入的全自动生产线……这两天,它们正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的2024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向全球展示。













































在AI(即:人工智能)风起云涌的当下,本届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以“AI+制造”作为技术方向。那么,有了AI这个“前缀”的智能制造,将怎样改变人类的生产模式,乃至生活方式?


01

“风”从南京来

“串珠成链”值得期待


锐见


自2016年以来,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已经在南京成功举办8届,今年是第9届。相比往年,今年12月20日至22日举办的世界智造大会有一个显著的看点:不仅有配套博览会,还与2024中国(南京)软件产业博览会同期举办



期间,有若干个“首次”特别值得关注。比如,首次集中展示人形机器人产品,特斯拉、宇树科技、天链机器人、禾川人形机器人等,纷纷携其人形机器人产品参与;

比如,首次引入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元素,亿维特航空、小鹏汇天、深圳智航、天兵科技等,带来了其前沿产品;

比如,首次设置大面积户外演示区,飞碟状“空中的士”、咖啡机器人、鸵鸟机器人、炸鸡机器人等酷炫展品,在室内外约4.2万平方米的展览上,竞相亮相……




在业界有一种观点,离开场景应用,技术难有持久生命力。此次,多领域首次集中展示全球智能制造先进成果,正是在探索以场景应用为先导,“串珠成链”式的引领产业未来。

这一次在南京,来自国内外的20余名院士、300余名产学研专家,正按照标准与评估评价、应用与示范推广、供给与解决方案、创新与生态构建4大板块,共享国内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创新案例及实践经验。

为了这场关乎未来的盛宴,华为、特斯拉、库卡、川崎、亿维特航空及长三角国创中心等来自全球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263家企业、机构,云集南京。其中,有51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代表性企业。


聚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航天智能制造创新应用、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与应用等关键话题,大会期间将举行10多场金融路演、新品发布、技术交流、产教合作等活动,促使更多前沿技术与产品的革新应用,在南京发生。

毕竟,技术的创新迭代,需要研发人员的努力,需要产业链的协同,也需要资本市场的关注和投入,这是一项全生态、全链路的系统性工作。“全生态”,正成为本届智造大会的“热词”。


02

“风”向哪里吹

  智造链接怎样的未来?


锐见


洞见未来,是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渴望。

国际智能制造联盟、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公布的“世界及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历来是业界对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的一大期待。



今年公布的“双十”科技进展,包括:西碳迹 - SiGREEN 平台底座及碳足迹生态解决方案、“五官一脑”智能盾构系列化搭载装备、面向复杂场景的智能电力巡检四足机器人、高通量水果快速无损检测技术与智能分选系统等,涉及传统制造业、机器人、电力、高端装备、农业等诸多领域。

从中不难发现:智能制造已经随风潜入夜式的融入各行各业。其实,这也传递着国家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推进的“风向”。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


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转型,在发展中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具体行动。



众所周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智改数转网联”。随着这项工作进入深水区,一些问题和挑战也愈加凸显。江苏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公布的《关于我省深入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

“江苏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相关的芯片、基础软件、工业控制技术等‘卡脖子’情况突出,约80%的高端芯片、60%的集成电路、50%的高端数控机床依赖进口,国内技术自给率约40%左右。”



此次,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中国(南京)软博会同期举办,更是在搭建平台,让软件企业、智能制造企业,能够瞄准行业痛点、发展堵点,有更多“面对面”对接科研资源、行业跨界交流、吸引社会资本的机会。

而会上,中国信通院对“国家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从场景、技术、模式、体系“四大升级”的解读;相关机构对“国家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解读,更是从国家层面为智能制造注入新动能。


03

乘“风”而上

南京,冲刺首个万亿级产业


锐见


在20世纪60年代,南京工学院(即:东南大学前身)查礼冠教授带着学生,仅凭只有机器人外形的两张图片,造出了新中国的第一台机器人,能做20多个自由度动作。

历史,总是充满着奇妙的巧合。1993年,在毗邻东南大学的珠江路上,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如今,在埃斯顿的生产车间,国内首条“机器人造机器人”智能化生产线,生产着国内唯一高防护压铸机器人、全球独创智能折弯专用机器人、全球唯一光伏行业专用高速机器人。




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的摇篮,从洋务运动时期,在秦淮河畔建起的金陵机器制造局


到新中国成立后,钢铁、石化、汽车和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撑起城市经济的“基本盘”;


再到近期,随着南京牵头的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参与的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入围“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集群名单”,南京已有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4个。(注:加上此前首批入围的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新型电力(智能电网)集群)



在近现代的工业发展中,南京一直在奔跑。此次,中国(南京)软博会与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同期举办,也蕴藏着南京的“小心思”。


自2010年成为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以来,南京持续发力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并提出了2025年突破万亿规模,成为南京首个万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的目标。

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的发展,离不开需求端的持续牵引。而智能制造的更高水平发展,也离不开软件的提档升级。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智能制造与软件和信息服务,是一次“双向赋能”,亦如此次大会,世界头部企业与南京的“双向奔赴”,展现了世界智能制造那股集链成群、集群成势的发展劲头。


南京,坐拥众多高校院所及制造业相关优势产业。而且,南京这座城市素来以底蕴深厚,耐得住性子做事而著称,很多搞科研和开发的人,就喜欢这样的城市。


科研实力+产业基础,乘“风”而上的南京,终将从“金陵制造”走向“南京智造”。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






精彩回顾


发放牌照,全域开放!南京将重点发展这一产业

发力新赛道!南京市委书记、市长动员部署

超百亿元项目签约!南京市委书记见证





撰稿:田智雄    制图:仲锐
编辑:张力伟    
主编:梁娜




















北极阁瞭望
高端政经资讯 权威时事观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