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秦淮》剪纸长达两米,是南京目前最长的剪纸作品
张方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中国剪纸(南京剪纸)第四代传承人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
正高级乡村振兴技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
江苏开放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张方林出身在江南剪纸世家,太婆年轻时是乡里的剪纸能手,舅爷爷马志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剪纸技艺已名闻江南,张方林的父亲张吉根从小跟随马志宏学习剪纸,后来成了南京剪纸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金陵神剪张”。
而这个名称的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1979年,张吉根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委派前往北欧访问,成为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将中国剪纸技艺带出国门、走向海外的人。
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张吉根在外国观众面前现场表演的正是张氏一脉传承的南京剪纸,一把剪刀一张纸,在方寸间的奇妙变化,惊呆了在场的观众。
他们从来没有见过中国剪纸,好奇极了,现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质疑。
怀疑张吉根的剪刀有特殊程序控制;怀疑剪纸上涂有隐性药水,甚至他们还提出要张吉根现场剪一张挪威的斯塔万格大桥,以此证明。
张吉根丝毫没有慌乱,活动结束当天,他就去了斯塔万格大桥,并且坐船近距离游览了一圈。第二天张吉根剪出了斯塔万格大桥的剪纸,惟妙惟肖。
然后,张吉根去北欧当地市民家中交流时,被要求现场剪一个正摆放在桌上的果篮。面对这一“苛刻”的要求,张吉根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再一次让他的剪刀发挥了神奇的效果,完美完成了挑战。
于是,海外媒体以“用剪刀变魔术的人”“金陵神剪”的报道铺天盖地,“金陵神剪张”的美誉也因此传到了国内。
剪纸,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汉代已经出现“剪彩为幡”的习俗,用各色丝织品剪刻成小幡,用于立春日的祭祀活动。
中国的剪纸因地域不同而百花齐放,山西、山东等地的北方剪纸粗犷、充满民间趣味;佛山、福建等地的南方剪纸线条流畅、技艺高超;
图左:山东剪纸 图右:佛山剪纸
南京剪纸融北方剪纸的粗放和南方剪纸的细腻为一体,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
南京剪纸主要流行于江苏省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据史料记载,南京剪纸在明代初年已十分流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南京剪纸主要有三个流派:张吉根代表的张家、武家、王家。如今,武家、王家两个流派因为没有传承人已经失传,张方林是金陵剪纸张的第四代传人,张方林的儿子张钧成为金陵剪纸张的第五代传人。
2007年,南京剪纸被江苏省文化厅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年,张方林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南京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张方林在剪纸世家中长大,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从小就与剪刀为伴,真正跟着父亲张吉根系统学习剪纸,还是在他14岁的时候。
南京剪纸职业剪纸人跟一般民间的剪纸艺人不同,需要根据观众的要求现场剪出图样,也就是个性化定制。而要想达到现场创作不画稿,起剪后线条连绵不断,犹如“一笔画”,一气呵成的效果,剪纸基本功必须过关。
从14岁到17岁,3年学徒,每天8个小时练习剪纸基本功。父亲张吉根剪出一个花样,张方林就要照着这个花样反复练习,直到父亲满意为止。
就这样,花鸟鱼虫,风景、人物……在这样看似枯燥的反复练习中,张方林会剪的图案在一点一点增加,一个靠着日积月累的巨大素材库,也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成型。
南京剪纸基本功练习花样
学徒生涯结束后,张方林期待着像他父亲一样,也成为一个用剪刀变魔术的人。可后来未能拿起剪刀,他先后干过宣传干事、印刷工,剪纸似乎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然而一旦有充电学习的机会,他都不会放过。
上世纪70年代,南京市工人业余美术班招生,张方林报名参加了美术班,寒来暑往,他每天下班后买了几块烧饼吃了就继续学习。1975年,张方林又报名参加了南京工艺美术公司成立的“七二一工大学”。两年的脱产学习美术,张方林绘画水平提高了,审美情趣提升了,为他以后造型、创作、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6年,张方林重新拿起剪刀,他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张方林擅长不用画稿直接在纸上剪出各种花鸟、动物、人物剪影,以及观众点题的定制剪纸,剪纸作品给人以朴实清新的美感。
就这样,张方林从一名剪纸艺人逐渐变成了一名剪纸创作者,从原来复制剪纸传统纹样的喜花、鞋花、窗花等,开始转向主题性的创作,一系列弘扬主旋律、展现南京风土人情的剪纸应运而生。
张方林剪纸收藏作品:《宝琴立雪》、《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红楼梦》
张方林剪纸作品:明孝陵剪纸、莫愁湖剪纸、松鹤延年、青花瓷剪纸
《百鸟朝凤》剪纸,是张方林亲自设计制作一款剪纸。图案中间是凤戏牡丹,表示吉祥富贵,周围环绕着三十四只各种鸟,喜欢水的鸟在图案下方,如鸳鸯、天鹅、鸭子等,喜欢飞翔的鸟在图案的上方,如老鹰、仙鹤、燕子等。各种鸟类友好地共处在一起,象征着和谐与平安。外围的一圈装饰花纹是由66只鸽子和34只鸟,形成百鸟图。整个图案喻意人们希望世界繁荣与和平。作品粗中有细,线条圆润饱滿,有着极强的装饰艺术効果。
随着张方林在剪纸领域的深耕与坚守,他出国交流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在这样的交流中,他剪纸的题材、样式也开始变得多元。
在美国交流期间,有观众提出要剪一个黑色的猫头鹰剪纸,在他们眼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张方林随即根据当地风俗的需求,创作作出一批黑色猫头鹰。新加坡人喜欢黑色的喜字,“黑色的喜字,你剪吗?”张方林打破红色喜字的传统,立即为他们创作黑色喜字。在张方林看来,剪纸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随着社会发展,国际交流的增加,剪纸要做出调整,变化,当然,这其间中国的元素不能丢。
斗香花剪纸
南京剪纸主要分为喜花、刺绣花样、门笺、斗香花,其中“斗香花”套色剪纸是南京独有的,多用于祭祖祀神等传统民俗活动时的装饰用。但因为制作技艺繁琐,市场需求量不大,在上世纪60年代后就逐渐失传了。
2006年南京剪纸申报国家非遗项目时,张方林决定恢复失传的“南京斗香花制作技艺”。他找到当年的斗香花剪纸作品,看着那些剪纸,倒流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父亲制作斗香花剪纸的岁月,复杂的过程逐一浮现。经过不断摸索和尝试,张方林终于得以让斗香花剪纸技艺重现,并且通过他的改良,工艺比之前更为精细。张方林还将薄如蝉翼的金箔作为剪纸材料,让作品看起来富丽高贵,颇受市场欢迎。
如今,已经76岁的张方林,虽然早已退休,但他创作、探索之路并没有停止。他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剪纸,他要把南京剪纸继续发扬光大。
编导:曾玉梅
摄像:秦岭、王良旺
编辑:罗小白
执行主编:奚婧娴
主编:王辉
END
点击文字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