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南京会更好吗?“标兵渐远、追兵渐近”,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在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开幕时,面对广大政协委员、面对电视及网络直播,坦承南京争先进位的压力。
问题导向,总是战胜困难的前提。当前,南京经济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既要直面产业转型之“艰”,也要承受创新突破之“难”。南京,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坚定信心。
信心,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周红波在开幕讲话中,一连说了“三个强信心”:在思想政治引领中强信心、在融入国家战略中强信心、在发挥比较优势中强信心。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新使命,并点赞“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极大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南京人民。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长三角等经济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力。早在2021年,国家发改委就复函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全国首个由国家层面批复同意的都市圈规划。2024年,《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在省会城市中率先获批,南京北站枢纽开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突破…… 南京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彰显,更有条件打开资源集聚通道、塑造竞争新优势。
加之,今年,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效应持续放大,叠加南京的科教人才、改革试点、开放平台、金融服务等优势,为推动城市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更足底气和更强支撑。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面对传统产业动能减弱,南京大力实施产业强市行动和四大产业“焕新工程”;面对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南京努力推动科技领域原始创新,支持一批高校科技成果在宁转化落地;面对全球供应链波动,南京积极建设“供应链全能力分中心(江苏)”,以数字力提升供应链安全治理能力……
矛盾无处不在、问题无时不有。只要找到了科学的路径,就能在破解问题中,实现改革发展的持续推进。明确路径,是攻坚突破的底气。
2025年,南京要怎么干?去年岁末,市委全会就部署了打好“三大关键仗”和“三大攻坚仗”。“三大关键仗”即:经济强基提振、产业科技创新、改革集成突破;“三大攻坚仗”即:开放能级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民生和社会治理。这是明确的路径,更是凝聚的共识。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打好“关键仗”“攻坚仗”,有赖于每个南京人在自己岗位上的努力与坚守。2024年,紫金山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发布了世界首款内生安全MCU芯片,为数字底座提供了基础材料的安全贡献;奋勇拼搏在巴黎奥运赛场的南京体育健儿,取得了1金1铜和4项前8名的优异成绩;还有更多默默奉献的人们,推动南京连续15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第5次获评“全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身处爬坡过坎、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无论是代表、委员们一份份沉甸甸的议案、提案,还是城市里,每个人看似寻常的努力,都是在为南京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周红波在开幕讲话中说,“新的一年,我们将把重实干、重实效、重实绩的导向树得更明,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作为者撑腰鼓劲,切实以干部敢为示范带动基层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进一步点燃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热情和奋斗激情。”
时间,会奖励每一个努力的人。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