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面孔|张宪文:还原真相 将历史刻在人心

时事   2024-12-14 20:16   江苏  


2024年12月13日上午十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在南京,一位90岁的老人因为骨折在家中休养,不得不缺席了一些活动。



作为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开荒者”、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领军人物,在长达70年的史学研究中,他深入抗日战争史研究,带领年轻的学者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范式从求证到求实,研究视角从单一到多元,研究方法和观点从单薄到不断创新。他见证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破土动工,参与推动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他,就是著名历史学家,张宪文。




张宪文

1934年生,著名历史学家


首届江苏社科名家 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南京大学中国抗日战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南京大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所长

承担国家社科、教育部和省级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近20项。


著有:《中华民国史纲》《中华民国史》《中国抗日战争史》《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南京大屠杀全史》等专著十余部



他,主编72卷4000万字史料集

只为还原历史真相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侵占南京后制造的一场大规模的人类惨剧,包括大屠杀暴行、性暴行和城市破坏暴行三大罪行,使南京古城遭受了一场极为残酷的空前浩劫,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眼前的张宪文,满头银丝,面容清癯,虽然身体抱恙,语气仍铿锵有力。


张宪文说,我国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溯源对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最早始于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历史系老师高兴祖是学界最早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学者。1959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成立了以高兴祖为组长的南京大屠杀调研小组,潜心研究,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搜集保存了一批珍贵资料,包括访问记录、档案抄件、报刊资料和书籍。


198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破土动工,时任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主任的张宪文应邀参加了破土仪式。



当年建馆后,馆方召集学者收集资料、写书,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资料少,海外的材料很少,主要是我们自己的部分档案和报刊,再就是幸存者的回忆录。” 张宪文回忆道。


2000年,张宪文接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的南京大屠杀史料搜罗整理工作这一任务。


在他的集结和组织下,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联合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社科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等20多所大学、档案馆、研究机构的100多位教授、学者,奔赴海内外,搜集、整理、翻译中、日、英、德、法、俄等国的原始材料。2005年,《南京大屠杀史料集》28卷在宁首发,在海内外引发巨大关注和强烈反响。2010年,72卷全部出版。社会各界对《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评价是“铁证如山”,认为是反映日本侵略者制造南京大屠杀最直接、最有力的史料,它的出版为南京大屠杀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来源。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72卷本)张宪文 主编


2012年,张宪文又携团队在这些丰富史料的基础上,推出全面研究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历史著作《南京大屠杀全史》,全书约110万字。《南京大屠杀全史》的成功出版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继《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以后,国内学界抗日战争领域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影响。2015年12月,《南京大屠杀全史》(上中下)获得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南京大屠杀全史》(三卷本) 张宪文 主编


张宪文说:“这三卷本代表了我们中方的观点,我们根据大量的史料和证据材料写了三卷本书,也是代表我们的声音。这部史料集的出版,可以说是铁证如山。这些原始的历史材料充分说明南京大屠杀是板上钉钉的事,侵华日军曾经在中国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不容否认。


在《南京大屠杀全史》的基础上,2014年,张宪文又带领团队成员推出面向社会公众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国家公祭读本《南京大屠杀史》。


《南京大屠杀史》 张宪文 主编



他,探索并形成一支“名家+团队”研究团队



我到现在做了三项工作,一项是民国史的研究,一项是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一项是南京大屠杀史研究。


张宪文语速不疾不慢,叙述的风格一如他倡导的史学研究冷静客观、脉络清晰。他一再强调,在史学研究中,历史学者应当做“冷血动物”,历史学研究就是要冷静、理性、客观,尊重历史事实;但是“冷血”的历史学者同样需要热血情怀,探究史料、寻求真相,担当起为国家民族服务的历史责任。


童年张宪文与母亲合影


张宪文,1934年10月27日,出生于山东泰山南麓泰安县南关一个大家族中,作为长孙自幼深受呵护和期待。中学时代,他喜爱体育运动,还曾代表山东省体操队参加华东区运动大会。


1954年,20岁的张宪文报考大学时选择了财政经济专业,志愿填的是北京、上海、沈阳三所财经学院,却最终被南京大学历史系录取,他自嘲这是一次“历史的误会”,却让他从此与历史学结下不解之缘。


毕业留校后,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8年,张宪文毕业留校,初登讲台试讲。


他带领团队先后开创了中华民国史研究、抗日战争史研究,积极推动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创建了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并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南京大学文科学术建设的一面旗帜。同时,他探索并形成了“名家+团队”的运作模式,打造了一支以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为核心、汇聚海内外知名学者的民国史研究团队,被学界誉为中华民国史研究领域的“南京学派”。


在张宪文看来,客观、严谨地开展南京大屠杀研究,同时保持与国际社会对话,不断地向国际社会传播自己的声音,才是南京大屠杀研究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南京大屠杀史》多语种版本


西方对南京大屠杀史不了解,所以,我们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向西方传播。明年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我想,有些书应该再版。”张宪文说。



他,耄耋之年仍奋战在学术一线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开展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工作,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新问题。


近年来,张宪文和现任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朱庆葆共同担任主持,组织全国近70所院校100多位学者共同致力于抗日战争专题100卷的研究和编撰。“过去研究不够的一些问题,再进一步深入地去探讨。我们争取在明年能够告一个段落,这也是对于历史学、对于学术界、对于国家的一个贡献,也能进一步弄清历史事实,帮助人民群众加强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使历史更加的清晰。”张宪文说。


2020年暑假,“抗日战争主题研究”项目编委会

及部分审稿老师连续审稿



服务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现实关怀,使得年已九旬的张宪文深感时间的紧迫。“我希望,我们所谓的历史研究是一个常态研究,不受外界的影响。应该抓紧向政府呼吁,要实现工作年轻化,现在很迫切,我们要培养年轻人。”张宪文说。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本期预告】

《城市面孔》

张宪文:还原真相 将历史刻在人心

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12月14日21:30播出

敬请关注






编导:周茉莉 田娟

摄像:杭宏 秦岭 成子昕

编辑:罗小白

执行主编:黄海韵

主编:王辉


END



点击文字 往期回顾


符淙斌:智者气象万千

赵淳生:“80”后院士爷爷的创业之路

程泰宁:气质即风格

龚良:南博掌门人

单雯:昆曲女神进化论

江宝全:“金陵金箔”让世界金光灿烂

莫砺锋:诗一般的读书人

张嘉佳:“故事摆渡人”

丁义涛:他用十四年的时间做了这件事

苏延奇:他是“地下冒险家”

吴为山:塑民族之魂

沈志军:“百兽之王”的温柔守护

赵清:时代审美引领者

李卓群:中国小剧场戏曲开拓者

朱泽章:曲折生命的雕塑师

芳婆:南京人40年的早餐记忆

帕赫:一个法国人的南京记忆


北极阁瞭望
高端政经资讯 权威时事观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