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美国一个15岁少年爱上了他在AI聊天软件上创造出来的角色。在他出现心理疾病以后,聊天机器人却问他有没有考虑过自杀,当他犹豫时,还怂恿说“这不是不自杀的理由”。最后少年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另一起案例中,17岁少年向AI抱怨家长不让其玩手机,机器人告诉他,它同情杀死父母的孩子。AI生成内容如果欠缺伦理核查,它的不可预测性将带来不可控的风险。
科技是中性的,向善和为恶,考验的是算法背后的人的责任。
其实,孩子对AI充满好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而“AI好友”的耐心与陪伴,不正是父母应尽的温柔责任吗?AI不是洪水猛兽,相反,孩子被AI满足的依恋需求、情感寄托,正是一面反射家长陪伴质量的镜子。我们需要教会孩子理解AI的逻辑,辨别其信息的可靠性,更要让孩子们理性看待虚拟的完美和现实的不完美。
AI可以陪伴青春,但不能替代真实的情感关系。那些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碰撞与牵绊,才是人生独特魅力之所在。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