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见|这项年俗值得我们好好传承

时事   2025-01-31 10:53   江苏  



最近,知名作、文化学者薛冰的一段讲座,刷屏了南京人的朋友圈。

他说,过去的南京,有一种别样的年俗:比较富裕的人家,如果看到左邻右舍过得困难,就会在除夕夜里,往邻居家门口放上一些食物,或者往门缝里塞些钱,然后敲一敲门便转身离开。




一袋米、半块腊肉,亦或是几个包子、一点钱……温暖又含蓄的举手之劳,往往可以温暖一家人的新春。这段关于南京“老年俗”的视频发出后,不少网友为博爱之都南京点赞。当然,也有人不失惋惜地感叹:这些敦亲睦邻的好传统,似乎已经被快节奏的生活所渐渐淡化。

其实,回首过去的一年,凡人微光一直闪烁在我们的身边。

2024年5月,24岁的杨帆骑摩托车路过南京应天大街,看到一名醉酒老人骑车摔倒受伤,他没有丝毫犹豫,主动上前扶起老人,还引导周围车辆绕行。即便被老人及其儿子误会,他也坚守内心的善良。最终,真相大白,警方为他颁发见义勇为专项奖励金。杨帆用行动证明,善良不会被误解击退,互助的美德在任何时候都闪耀光芒。

11月的一天清晨,市民严先生在玄武湖公园环湖路附近的后湖印月门附近,突发严重身体不适,昏倒在地。路过的市民们纷纷伸出援手,有人为他实施心肺复苏,有人拨打120……正是众人的齐心救助,为严先生赢得生机,让他脱离了险境。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陌生人之间的互助协作,成为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

上个月,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八年级的课堂上,一名同学突发晕厥倒地。班主任王进老师立刻打电话给校医并拨打120,校医徐庆红仅用1分多钟就从一楼奔至四楼教室。凭借专业知识,她迅速展开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还安排学生取来 AED 除颤仪。在救护车到达前,徐庆红一刻不停地急救,为挽救孩子生命争取到黄金时间。


或许我们都梦想过成为别人生命里的英雄,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刻在基因里的大爱与浪漫。

或许挺身而出需要时机和勇气,但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别人想一点、顺手为别人做一些的凡人善举,同样值得我们感动。


去年,南京地铁的“信鸽服务”触及了无数网友的泪点。考虑到部分乘客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查询地铁线路,工作人员会在了解乘客需求后,将乘车路线和换乘车站写在纸条上。据了解,这项服务推出6年来,已经累计帮助了2万多人。

为关爱新就业群体打造的“宁小蜂驿站”,同样让人感动。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如今南京的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达20多万人。在工作中,他们常常面临着“如厕难、就餐难、停车难、充电难”等最基础却也最紧迫的困难。目前,南京在全市设置了近千家“宁小蜂驿站”,酷暑里的清凉与寒冬里的温暖,滋润的是每一个用双手创造幸福的普通人。


薛冰关于南京“老年俗”的视频发出后,还有不少网友纷纷跟帖。

有人回忆,以前遇到补鞋匠来家门口出摊,他的外婆总会帮他们热饭,热好了再添些家里的好菜端回去。也有人说,大年初一的第一件事,是在小区门口帮聋哑骑手打电话,联系上了点外卖的住户……


当我们在不经意间,做出这些微小而真实的善举之时,就是对老南京这项年俗最好的传承。


和以前相比,城市化的生活节奏与高度分工的工作模式,确实从物理上让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与邻居变得有些陌生了。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温暖,不会因此而消失,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举手之劳。



春节,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向往。作为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象征着团圆、和谐与希望。


站在乙巳蛇年的起点,或许我们从身边的一点小事做起,就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成为照亮别人的一束光。



敏锐观察 洞见前沿









精彩回顾


锐见|我们为什么对南京有信心

发放牌照,全域开放!南京将重点发展这一产业

今天凌晨,南京首条“自动驾驶环线”开了





撰稿:田智雄
编辑:张雪纯
主编:梁娜
制作:南京广电融媒新闻中心



































北极阁瞭望
高端政经资讯 权威时事观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