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我是思考熊,今天我分享的这篇经文小故事非常的重要!
平日里大家总在说些“善根深厚”啦什么的...那“善根”啥的到底在经文里有没有具体的标准及层级来进行衡量呢?今天这则经文故事就会和大家讲讲“善根”的四种分类,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收藏起来细细品味。
也随喜大家能转发给更多的有缘人让他们都能够接触到佛法经文里的智慧和趣味!
【经文】
这部经文出自乾隆大藏经540部《杂阿含经-九二二》,又可简称为《马譬经》,经文原文贴出,我再用白话文对照解释一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四种良马:有良马驾以平乘,顾其鞭影驰驶,善能观察御者形势,迟速左右,随御者心,是名比丘,世间良马第一之德。 ——《杂阿含经 九二二》
白话文翻译:一天,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对诸大弟子讲法:
这世间有四种马,第一种呢是千里马,能够日行千里,快如流星,更难得可贵的是,Ta只要一瞥见主人扬起的鞭影形态,便能知道主人的心意,迟速缓急,前进后退,都能够揣度得恰到好处。这就是世间第一等的千里马。
复次比丘,世间良马不能顾影而自惊察,然以鞭杖触其毛尾,则能惊速,察御者心,迟速左右,是名世间第二良马。 ——《杂阿含经 九二二》
白话文翻译:第二种是好马,Ta无法根据鞭影形态察觉意向,但当主人用鞭子轻扫马尾周边时,这时Ta就能了知到主人的意向并进行加减速等行动的调整,反应也还算是灵敏,属于世间第二等的好马。
复次比丘,若世间良马不能顾影,及触皮毛,能随人心,而以鞭杖小侵皮肉,则能惊察,随御者心,迟速左右,是名比丘第三良马。 《杂阿含经 九二二》
白话文翻译:第三种是庸马,Ta无法根据鞭影形态及鞭扫马尾等形式察觉意向,需要主人用鞭杖用点力打击皮肉后,Ta才能逐步了知主人的意向进行各类行动的调整,反应算是有点偏慢,属于世间第三等的庸马。
复次比丘,世间良马不能顾其鞭影及触皮毛、小侵肤肉,乃以铁锥刺身,彻肤伤骨,然后方惊,牵车着路,随御者心,迟速左右,是名世间第四良马。 ——《杂阿含经 九二二》
白话文翻译:第四种是驽马,Ta不仅无法判断鞭影及扫马尾,甚至用鞭杖用力打击皮肉也无济于事,只能让主人使用马鞍两侧的铁锥,使其伤皮痛骨后,Ta才如梦初醒,慢慢理解了主人的意思开始调整行动。这个反应慢的简直别提了,属于世间第四等的驽马。
如是于正法律,有四种善男子。何等为四?谓善男子闻他聚落,有男子、女人疾病困苦乃至死,闻已能生恐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马顾影则调,是名第一善男子,于正法律能自调伏。
《杂阿含经 九二二》
白话文翻译:就像这四种马一样啊,这世间也有四种不同根器的修行人。
第一种人,一旦听闻其他村庄部落里有男男女女遭遇了疾病困苦乃至死亡等等悲催事件,他心里就能升起对老病死无常苦的恐怖,马上勤修正法,就像第一等的千里马一样看到鞭影就能调整行动,这是上根利智的修行人。
复次善男子不能闻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能生怖畏,依正思惟;见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则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马触其毛尾,能速调伏,随御者心,是名第二善男子,于正法律能自调伏。 《杂阿含经 九二二》
白话文翻译:第二种人,他听闻到其他村庄部落人的悲催事件一般没有啥特别感触,但一旦他亲眼看到其他村庄部落里的男男女女遭遇了老病死的悲催事件,这时他心里就能升起对老病死无常苦的恐怖,开始勤修正法,就像第二等良马一样鞭子扫到马尾就能调整行动,这是中上根器的修行人。
复次善男子不能闻、见他聚落中男子、女人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见聚落城邑有善知识及所亲近老病死苦,则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马,触其肤肉,然后调伏,随御者心,是名第三善男子,于圣法律而自调伏。 《杂阿含经 九二二》
白话文翻译:第三种人,他听闻乃至亲眼到其他村庄部落里的男男女女的悲催事件对他还是感触不大,但一旦他亲眼见到自己所在的村庄部落里有认识的朋友伙伴乃至亲族好友遭遇了老病死苦等悲催事件,这时他心里就能升起对老病死无常苦的恐怖,开始修习正法,就像第三等庸马一样要用鞭杖打击皮肉才能调整行动,这就是中等根器的修行人。
复次善男子不能闻、见他聚落中男子、女人及所亲近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于自身老病死苦能生厌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马侵肌彻骨,然后乃调,随御者心,是名第四善男子,于圣法律能自调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 九二二》
白话文翻译:第四种人,不管外村庄还是自己所住村庄,当他看见别人遭遇老病死苦等悲催事件时一般自己都没有太大感觉,反正这些倒霉事又没有落在自己头上,但当他自己亲生经历了衰老和各种疾病的百般折磨后,终于才升起对老病死无常苦的恐怖,开始修习正法,这就像第四等驽马一样要用铁锥伤皮痛骨后方能调整行动,这就是下等根器的修行人。大家听佛说完法后,都欢喜奉行。
【总结】
经文故事到这边告一段落,其实以上这四类人不要忘记都还是“修行人”,在世俗间还有多多少少比“第四等马”都不如的可怜众生深陷各种苦难之中却始终不知道“修行解脱”之道!
要明白释迦牟尼Fo当初示现八相成道时,仅仅出皇宫瞥了几眼所在国土老百姓的生老病死苦的景象,马上就舍弃了尊贵的王子身份出家求道,这正是体现了世俗所能理解的最高善根境界了。
反观当今时代,会有很多遭遇了什么公司倒闭,债务欠款,失业失恋,至亲病故,自身绝症等等打击变故后再来进行学佛的,修行的发心如果纯正那就还好,发心若不正“世俗目的性”太强的话,这就很容易就踏入“功利性修行的陷阱”,也很难获得“真实的法益”。
话说屏幕前看到文章这里的你,又是属于哪一种马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分享你对本期内容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