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博物馆探访记(作者:黄培传)

旅行   2024-11-29 00:02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海派文化博物馆

探访记


黄培传


2024年11月19日(星期二)《文汇报》第8版刊登了黄培传特别为“2024爱我中华‘当以吾辈之青春 护我盛世之中华——行业博物馆探馆活动(校园篇)’”系列活动撰写的散文随笔。


作者与参加“2024 爱我中华‘当以吾辈之青春 护我盛世之中华’——行业博物馆探馆活动(校园篇)”系列活动的上海大学师生在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派文化博物馆前特别留念,摄于:2024年11月11日

2024年11月19日(星期二)《文汇报》整版刊登了黄培传特别为“2024 爱我中华‘当以吾辈之青春 护我盛世之中华’——行业博物馆探馆活动(校园篇)”系列活动撰写的散文随笔


由于纸质媒体的版面限制,在《文汇报》上刊登的文章略有删减,特此说明。欢迎浏览,敬请指点!

培传心语


《文汇报》刊发的主题照片。2024年11月11日(星期五)上海大学师生在“2024 爱我中华‘当以吾辈之青春 护我盛世之中华’——行业博物馆探馆活动(校园篇)”系列活动中合影留念,摄于:“海潮的回响:上海方言文化展示体验馆”,由本报同仁叶神武拍摄

为撰写《海派文化博物馆探访记》,作者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探访工作,曾经专程前往上海大学“遗址”所在地(现为:上海市第六十中学)实地探访、参观了解,摄于:2024年3月21日

2024年11月19日(星期二)《文汇报》电子版第八版封面,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可阅读全文


2024爱我中华“当以吾辈之青春 护我盛世之中华——行业博物馆探馆活动(校园篇)”系列活动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上海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上海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国逢盛世、普天同庆之时,我们以徒步走访的形式,通过一系列“探馆”活动,串起一条“爱我中华”的红色之旅,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取得的巨大成就,突出描绘“爱我中华”的历史画卷,展现吾辈愿以寸草报华夏,且将岁月赠河山的昂扬时代气息。

本次活动由文汇报社主办,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上海大学博物馆、上海大学档案馆协办,上海梵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本系列活动得到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力支持。


2024年11月6日在今年五月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的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派文化博物馆随拍留念

I SHU “百年上大”!备用照片,由本报同仁叶神武拍摄

钱伟长老校长巨幅坐像与巍然耸立的具有古典韵味和现代时尚完美融合的博物馆大楼构成了一道特有的风景线,《文汇报》刊发照片,由本报同仁叶神武拍摄


日新月异的大上海,“海派文化”越来越成为城市名片。生活在魔都的上海人,往往以“海派文化”引以自豪。在这次“2024爱我中华‘当以吾辈之青春 护我盛世之中华——行业博物馆探馆活动(校园篇)’”系列活动中,我们组织市民饶有兴味地徒步走访,参观了今年五月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并以“海派文化”为特色的上海大学博物馆。


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为一体的上海大学博物馆是本市高校中屈指可数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它由海派文化博物馆、上海方言文化展示体验展、上海大学校史馆、钱伟长纪念展和“溯园”等组成。


近年来,上海大学每年秋天都将举行“菊花展”,去年我曾专程前往参观欣赏,摄于:2023年11月27日

2024年“云程发轫,载道而行——上大第二十二届菊文化节”即将在这里举行,摄于:2024年11月6日


春去秋来,秋天迈着轻盈的步伐静悄悄地走近了我们身边。秋风踏遍申城、秋桂香溢校园,市民走访团踏着秋意、闻着书香,走进上海大学,那里即将举行“云程发轫,载道而行——上大第二十二届菊文化节”,校园秋景、书香为伴;金桂飘香、与秋相约,漫步在秋色渐浓的校园主干道上,赤橙黄绿、缤纷无限,跨过主校区,仰头望去,东校区的一栋具有古典韵味与现代时尚完美相融的高楼巍然耸立,宽阔的广场,绿树成荫,不时有师生三三两两、来来往往,前端中央钱伟长老校长的巨大坐像与艺术元素浓郁的“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派文化博物馆”馆名标牌和一尊刻有“钱伟长图书馆”的巨石,遥相呼应,我们首先来到这里,参观了上海大学博物馆。


一楼的特展区域,时常举办不同类型的各种展览。据称:上海大学博物馆特展区,近年来举办过许多规模大、档次高,具有影响力的展览。譬如:“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灯影中国:广宇长宙中的生活与想象”“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等闻名遐迩的精品展览,据悉:11月下旬,将举办“‘一战’华工纪念展”。


在海派文化博物馆常设主题馆——“海阔·天空 海派文化的当代遐想”随拍,摄于:2024年11月6日

从“形变、技新、意境、时尚”“海阔·天空 海派文化的当代遐想”给您带来无限遐想


我们跟着讲解员,来到了二楼的常设展览。“海阔·天空 海派文化的当代遐想”作为“海派文化博物馆”的常设主题馆,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醇厚的上海味道,深邃的海派文化,一下子令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上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率先成为近代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成为古老文明与近代文明的融合地。在这座年轻的城市里,诞生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点,用具有现代性的文化新形式,改良自身传统,创造出一种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完成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赋予悠久的中华文明以新的生机。


从“形变、技新、意境、时尚”四个主题展开,透过观察海派文化的不同视角,以图文并茂、实物展示、影像资料、互动对话等多种形式,将典型事例高度地浓缩提炼,讲述了中国文化完成现代转型,并赋予悠久的中华文明以新的生机的故事,成为专题展示和研究海派文化的博物馆。


在“形变”展区,19世纪下半叶的老上海文化景观又一次展现在参观者的眼前,老上海“四马路”“华人戏院”“女书场”的场景,记载与显示了海派文化萌生阶段的实景。


在“技新”展区,向人们展现了海派文艺在技术上、内容上的创新智慧,并与世界城市流行文化实现了无缝对接,涌现了新型舞台、剧团演出、音乐和美术的教育;印刷、摄影、通信技术的兴起,以及报纸、杂志、电影等现代传播媒介率先传入中国的上海。多元并存、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使中西方艺术表现手法在交融中更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意境”展区,使人领略到了奠基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海派艺术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既富有现代精神,又蕴含着东方智慧和传统意境。譬如: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上海影城、上海书城、中华艺术宫、东方艺术中心等经典优秀的海派艺术作品。


在“时尚”展区,让人感受到了当代上海,是一座文化多元化的时尚城市,在百卉千葩的艺术舞台中,海派文化与世界接轨,引领潮流具有的特殊艺术魅力。2011年8月,一部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新华社联合出品的城市宣传短片《上海》登陆纽约时报广场,在高大宽广的液晶广告屏上,以平均每小时9分钟的频率播放,展现了申城风貌,吸引着来往行人驻足。并作为“中国名片”系列的开篇之作,分别对应纽约的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同步”播出。如今,申城文化设施齐全,各种艺术节和展览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亚洲音乐节、海湾艺术嘉年华、上海电视节等一系列高水准的文化艺术活动在上海举办。反映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井生活的电视连续剧《繁花》,播出后就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爆款剧,受到海内外观众的好评。海派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代表,引领着中国城市文化的时尚潮流。


在“海上明月·轻裾随风——江南望族与海派旗袍”特展随拍留念

参观者窃窃私语、赞不绝口,纷纷称赞旗袍艺术是海派文化与西方服饰文化融会贯通的典范,《文汇报》刊发照片,由本报同仁叶神武拍摄

在“江南望族与海派旗袍”中,映射出了当时上海的文化、工业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审美情趣,左上图为《文汇报》刊发照片,由本报同仁叶神武拍摄


参观者刚刚看完“海阔·天空 海派文化的当代遐想”的结束语,“海上明月·轻裾随风——江南望族与海派旗袍”展接踵而来。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变革,上海已显露出现代城市文明的开放与个性,同时也保持着传统中国的风骨与韵致,而此时诞生于上海的海派旗袍,更是这场变革的见证与表现,是传统文化与西方融合的典范。


“海上明月·轻裾随风——江南望族与海派旗袍”就是以这个时期江南望族名媛穿着旗袍为主线,映射出了当时上海的文化、工业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习惯以及审美情趣。


上海大学博物馆所收藏的这批来自“荣氏家族”8位女眷的30件旗袍,时间跨度从20世纪30、40年代至21世纪初,囊括了多个变革年代。上海滩时尚新女性穿着的旗袍,面料上乘、纹样新颖、款式新潮、做工考究,无疑代表了海派旗袍的最高水准,体现出高贵典雅的审美旨趣。引领了旗袍文化的新潮流,并成功走向世界。


参观者观看了一件件做工精巧、款式多样的旗袍,无不惊讶赞叹,几位曾经在纺织系统工作过的参观者更是窃窃私语,她们从旗袍面料、做工款式、纽扣绣工以及颜色搭配等多个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翘起拇指、大为赞赏。在聆听讲解员对每一件所展示旗袍来龙去脉的解说以及当年旗袍拥有者的非凡经历之后,参观者都赞不绝口,称赞旗袍艺术是海派文化与西方服饰文化融会贯通的典范。


作者与参加活动的师生在“海潮的回响:上海方言文化展示体验馆”合影留念,备用照片,由本报同仁叶神武拍摄

同学们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聆听上海大学博物馆领导对“上海方言”的深度释意,《文汇报》刊发照片,由本报同仁叶神武拍摄


在“海上明月·轻裾随风——江南望族与海派旗袍”展馆隔壁就是“海潮的回响:上海方言文化展示体验馆”。参观者中绝大多数都是老上海了,对上海方言文化的展示与体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海方言是中国流行最广泛的方言之一,“上海闲话”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它以原先上海本地方言为基础,自然融合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的精华,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回音、文化血脉、历史记忆,深藏着海派文化的基因。生动活泼的“上海闲话”具有诙谐幽默的风格和变化多端的腔调,在地方方言中独树一帜。


展览分为“海潮激荡”“海纳百川”“海风沪韵”三个主题,从多个视角展示了沪语的源流、形成、特点和发展,让“上海宁”系统了解了自己的本地方言。在不同的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海方言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也涌现了许多新名词、新话语以及以英语为主的外来语。在参观过程中,许多游客拿着手机,拍照留念。有位游客冷不丁地冒出了一句“摆POSE”的方言,正巧与展图中的“上台面”“装门面”“打包票”,一脉相承、相似相符。也许,这就是从“外来语”中演化过来的“新词语”;也许,这就是网络时代的网络用语转换为“新沪语”的源动力。


二楼的“三个展览”,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海派文化的特殊魅力。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海派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创新的历程,通过多个专题陈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藏品,领略了海派艺术的独特风格。


翻阅老照片(一) 2013年11月20日在上海大学校门口的随拍,也许是我在宝山校区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翻阅老照片(二) 曾经在2019年10月15日参观时,拍摄了这张珍贵的照片“溯园:上海大学1922-1927”


上海大学博物馆的展厅展馆在设计与安排上也具有独特之处。一是设施完备:设有多个展厅、多功能厅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二是功能齐全:智能扫码系统为参观者提供了全面的文字解说,触摸互动装置让人聆听到亲切熟悉的上海方言中的外来语词,场景与人物对话设备使参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三是形式多样:图片、实物、油画等瑰宝珍玩,视频、投影、雕塑等人文元素,生动反映了上海市民的衣食住行,灯光特效也为展示功能增辉添彩;四是主题凸现:以全新的不同视角,循序渐进的推进展示,从精神、物质、语言等三个层面构建了关于海派文化的生活与遐想,向参观者展现了海派文化的大场景,让人全面感知海派文化的丰富内涵。


参观“钱伟长纪念展”令人更加缅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上海大学老校长钱伟长

2010年“感动中国”颁奖词是对“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伟长的最高评价。左图:钱伟长雕像;右图:“纪念展”随拍

上海大学博物馆校史馆(三楼)随拍,左上图:上海大学第一任校长于右任雕塑;左下图:钱伟长雕塑;右上图:1994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题写的“上海大学”校名;右下图:校史馆门口随拍,雕塑为上海大学老校友、中国工农红军早期杰出将领、军事家许继慎


参观团的游客跟着讲解员来到了三楼展厅,一尊钱伟长雕像耸立在展厅的中央,“钱伟长纪念展”让人更加缅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上海大学老校长钱伟长。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教育是要培养全面的人”“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纪念馆的三个主题印证了“自强不息,道济天下”的上海大学校训。2010年钱伟长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感动中国”的颁奖词是对钱伟长的最高评价和“钱伟长纪念馆”内容的高度概括,“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独树一帜的上海大学校史馆由上海大学校史陈列室外展区“溯园”和上海大学博物馆中的上海大学校史馆两个部分组成。在东区的校史馆中,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学的部分校史,以及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四校合并组建前后的学校面貌,全面系统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历程和成就。


参观团从东校区,又一次徒步回到了主校区,兴致勃勃地在“溯园”拍照留念,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上海大学新校史馆。


“溯园”演绎了早期上海大学从建校、发展、变迁的整个过程,早期上海大学的大事记、师生名录、办学宗旨以及几幅生动的浮雕及雕塑作品在这里生动呈现。


以上海大学建校时“青云里”校舍老式弄堂风格的新校史馆,今年6月悄然亮相,成为沪上又一个红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新校史馆展示描绘了1922年至1927年上海大学建校初期的历史画卷,全景勾画了由共产党主导创办并实际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文汇报》刊发照片,由本报同仁叶神武拍摄

先辈的足迹、历史的画卷、珍贵的史料、详尽的记载,见证了一段段红色历史,新校史馆随拍


2024年6月,在毗邻“溯园”的青云楼,一座新的上海大学校史馆悄然亮相。这是一幢红砖清水的老式弄堂建筑,参照当年闸北青云里校舍的弄堂风格所修建,宛如一件古朴典雅的艺术品。


上海大学新校史馆(青云楼)整座场馆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共展出珍贵档案和历史文献50余件,历史图片80余张,重要人物200余位,以时间脉络,融入重要的历史事件,描绘了上海大学建校之初的历史画卷。1922年10月23日成立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并实际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在大革命时期,学校成为反帝反封建的一支有力的先锋队、五卅运动的一面旗帜,享有“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北有五四时期的北大,南有五卅时期的上大”之盛誉。


展陈内容共分“青云发轫”“教学名师与演讲名人”“人才培养”“革命堡垒,红色学府”“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北有五四时期的北大,南有五卅时期的上大”“追认学籍,筹划复校”“知名校友”“溯源传承”九个篇章,具体描绘了大革命时期这段风云际会的革命史。通过溯源上大,追寻先辈足迹,回顾革命历史。通过红色资源和档案文献的力量,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传播与弘扬上海大学精神谱系。据悉,上海大学新校史馆(二期)工程目前正在筹建中。上海大学新校史馆的全面建成与对外开放,将成为沪上又一个红色教育基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


穿越博物馆的长廊,感受历史与现在的交融。历史的底蕴、时代的律动、文化的传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博物馆的打造建设,对海派文化的延续传承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范畴。与此同时,海派文化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在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中,海派文化必将注入更加深刻的内容,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文/黄培传  摄影/叶神武 李信之)


2024年11月19日(星期二)《文汇报》头版和第八版 “2024 爱我中华‘当以吾辈之青春 护我盛世之中华’——行业博物馆探馆活动(校园篇)”系列活动版面浏览


来源:“浦江小舟”公众号


鸣谢:黄培传先生赐稿分享!



黄培传先生热文

我的夏令配菜

童年的“学生成绩单”和“奖状”


六旬犹少

老宅趣事

船的遐想

收官一年 难忘今宵

美味鲜白蟹


廿漂岁月(1)】序

【廿漂岁月(2)】初试新硎

【廿漂岁月(3)】初步恢复

【廿漂岁月(4)】初露头角

【廿漂岁月(5)】初出茅庐

【廿漂岁月(6)】初见成效

【廿漂岁月(7)】初次尝试

【廿漂岁月(8)】初心不忘


又到校庆日

我的很“蹩脚”的“English”

懵懂年华

银球情缘

我们又来到了老师身边


也算是上台演出过

百岁随想

常回家看看

习惯与长寿

迟来的青春岁月


农家乐 乐呵呵

迟来的追忆

同学聚首闹元宵

客串做司仪 庆生好热闹

“走穴”民间活动主持人


母亲的养生“八字诀”

我玩“美篇”

流金岁月

有趣的校际联谊

上海老小宁


我的大学足迹

谢谢你,我们的团长!

爱古玩的钱老师

我的学姐水晶心

早春二月—— 长缨校友“黔醉多”专题农家乐活动散记


感动的一幕

意犹未尽

秋游高校

初冬漫步:沪上高校里的花园式庭院

初春时节:漫步沪上百年高校


我的农家乐活动

徒步高校 兜风看景

徒步百年高校 厚植爱国情怀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