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广州中心城区至佛莞中心城区30分钟互达,至大湾区其他城市60分钟互达

学术   2024-09-26 18:58   广东  

作为全国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唯一试点,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以下简称《规划》)

近日获国务院首批批复。

该规划是广州推动高质量发展、

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纲领性文件,

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

和开发利用的政策和总纲。



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广州2035·大国枢纽

——开拓洲际航线,形成全球“12小时航空交通圈”。

——至2035年实现白云国际机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1小时可达、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可达。

——至2035年,开行更多国际班列,全面强化广州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的陆路通道,全面对接融入欧亚大陆桥和泛亚铁路通道。

——至2035年,实现至周边省会城市1小时,至长三角、成渝地区2小时,至京津冀3小时通达,进一步支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交通关乎的不仅是人们的通勤时间和出行体验,也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一环。要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关键是将交通与城市协同发展从理念层面升级为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枢纽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面向2035年,广州在已经实现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基础上,把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纳入本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通过“营造绿色出行,服务人民需求”“智慧交通治理,引领未来产业”“铸就大国枢纽,承载大城担当”,使交通在响应大湾区战略、提升基建效益与土地价值、营造近悦远来和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等关键议题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人享其行

 打造全球领先的绿色出行新体验 


人享其行,关键在“享”字。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的发展方向,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径。广州将建成广覆盖的轨道交通网、高密度的路网、更友好的慢行网,营造近悦远来和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使全体居民拥有全球领先的绿色出行体验。

幸福生活,首先从更便捷和更稳定的通勤开始。广州以多层级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居民出行的基本盘,保障居民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降低通勤的焦虑感、不确定性,减少通勤对生活的时间挤压;鼓励步行和骑行,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构筑全天候使用的步行网络以及通勤、休闲、娱乐、健身、旅游等多功能融合的自行车道网络,使居民的通勤出行更“无感”,行街(城市漫步/city walk)体验更“有感”,市内出行更畅达。

此外,轨道上的广州都市圈也将推动跨区域出行更便利。至2035年,广州构建由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快线A、城市轨道交通快线B、城市轨道交通普线和常规公交深度融合的大公交系统,通过推进多个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快线项目建设,实现广州中心城区至佛山、东莞中心城区30分钟互达,至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60分钟互达,并按照“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理念,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成网和公交化运营。


对外高速铁路通道示意图


物畅其流

 做强国内国际交通网络促内外循环 


物畅其流是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关键。广州将从做强国内交通网络开始,进一步做强国际交通网络,成为内外循环的战略链接节点,实现“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推进更高的国际连通水平,让更多的乘客选择“经广飞”、更多的货物选择“经广邮”。

在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方面,加快推动南沙、从化、黄埔等一批通用机场建设,加快机场集疏运设施建设,扩大机场腹地,至2035年实现白云国际机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1小时可达、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可达,并协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此外,拓展国际航空航线网络,形成全球“12小时航空交通圈”。

在建设国际航运枢纽方面,广州将优化整合广州港口功能布局,构建以南沙港区为核心,黄埔新港和新沙港区为重点,各内河港区为补充的港口体系,加快南沙港五期以及20万吨级集装箱出海航道等设施建设,拓展“无水港”口岸功能,推进港口腹地向内陆延伸,开拓欧美等远洋集装箱班轮航线。至2035年,实现广州港年集装箱吞吐能力达3600万标准箱,广州航运枢纽竞争力位居全球前列。

在建设国际铁路枢纽方面,至2035年,广州将建成“一心五向”铁路客运枢纽群,全面强化广州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的陆路通道,全面对接融入欧亚大陆桥和泛亚铁路通道;谋划至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的3条超高速战略性通道,预留高速磁浮、真空管道等新型交通技术的线路通道和枢纽接入空间,实现至周边省会城市1小时,至长三角、成渝地区2小时,至京津冀3小时通达,进一步支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智慧交通

 让未来照进现实 


在广州,一系列未来交通场景也在“照进”现实。

广州预留自动驾驶和低空飞行等新交通空间,追踪新交通技术发展,为城市活动变化和空间结构重组做好准备,扩建支持未来交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立完善自动驾驶汽车运行环境,完善低空空中网络与低空飞行器停靠的枢纽与平台,建立复合交通、公共服务、物流、商业等功能的区域枢纽,建立空中、地面、地下多维度新型物流网络,在空间上为新技术的发展预留足够的发展用地与设施建设条件。

在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统方面,广州将形成全球领先的治理效能,推动实现空间资源与交通设施的精准配置,整合共享政府部门、通信运营商及互联网企业等交通大数据,深度融合大数据、数据挖掘技术,整合各类交通基础资源,推动交通空间量化分析和情景推演,实现交通规划与管理数字化转型。



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广州2035·产业第一

——基于“夯基固本、突破瓶颈、面向未来”的产业选择思路,构建起“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未来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遵循产业发展周期规律,瞄准未来科技产业发展方向,抢先培育量子、生命科学、深海、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建立产学研协同体系。

——结合重大枢纽、科学装置和产业平台,优化先进制造业空间发展格局。活力创新轴以创新链引领产业链,聚焦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西部地区以供应链联动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价值提升;珠江高质量发展带以价值链牵引产业链,聚焦未来产业。

——以工业产业区块为抓手,严格保护产业发展底线。工业产业区块内以工业用地为主,新增工业用地原则上安排在工业产业区块内。


“智车之城”“定制之都”“显示之都”“新材高地”……制造业是广州的产业底蕴和发展根基,自始至终都是广州的看家本领。当前的广州正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筑稳做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底基底盘。新鲜出炉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如何为广州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留足空间、做好保障?

根据《规划》,面向2035年,广州着力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聚力打造承载国家战略功能的大型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和产业发展平台,推动产业项目集聚发展,提高产业土地利用效率,以高品质产业空间支撑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制造业立市

 构建现代化制造业产业体系 


广州,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工业经济总量、综合实力、质量效益等指标稳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

广州,作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是整个华南生产制造业的最主要产业链总部基地和供应链中心,在“前店”和“后厂”中起着循环链接的核心枢纽作用。


《规划》根据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特征,基于“夯基固本、突破瓶颈、面向未来”的产业选择思路,为广州构建起一套“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未来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2035,广州将持续增加创新投入、加强数字化改造,以科技赋能支柱产业,打造海工装备、新型储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支持,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拉动效应强的链主企业,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群全面突破“卡脖子”难题。

数智赋能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广州“千年商都”的优势地位,以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整合各类资源,增强对时尚、消费类传统优势产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鼓励纺织服装、美妆日化、智能家电、珠宝首饰、食品饮料等特色产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打响广货品牌,助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遵循产业发展周期规律,瞄准未来科技产业发展方向,抢先培育量子、生命科学、深海、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建立产学研协同体系,部署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攻关,依托大科学装置和科研院所集中布局未来产业研发区,支撑本土产业链群抢占国际市场价值链顶端。


聚链成群

 优化先进制造业空间发展格局 


从产业空间发展格局来看,《规划》着重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和集群式布局,以南沙新区、国家级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打造一批承载国家战略功能的大型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和产业发展平台。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近年来,广州正积极将以创新为导向的制造业沿广州东部布局,以基础为导向的制造业重点沿广州西部等外围地区布局,东部为“攻”,西部为“守”,既稳固经济基本盘,又推进谋求长期突破的未来增长极,共同形成“攻守平衡”的现代产业格局。

向东看,广州活力创新轴上集聚着众多高校、重点战略平台、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广州实验室、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人类细胞谱系等大科学装置,形成了海洋产业、数字经济、汽车产业、生物医药等组团化的产业集群。

面向2035,活力创新轴以创新链引领产业链,聚焦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丰富的创新和资本要素,聚焦高风险高收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创新孵化实现产业超前布局,提升产业战略引领力,打造产学研创新雨林。

往西望,广州西部地区传统制造业生态发达、供应链优势明显,在城市经济中起到了保基本、稳民生的“压舱石”作用。

面向2035,广州西部地区产业链条也同样大有可为。立足根基深厚、特色突出的传统商贸业与制造产业生态,稳固产业经济基础,推动老城市动能转化与活力再生。依托航空、铁路、公路三大交通枢纽,整合城市产业资源,稳固经济基本盘,促进产业转型和价值提升,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沿珠江两岸,珠江高质量发展带以价值链牵引产业链,聚焦未来产业。着重强化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推进沿江地带的孵化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智能柔性的都市工业载体,支撑产业链群抢占国际市场价值链顶端。


质效提升

 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 


工业用地是制造业积蓄后劲的“基本盘”,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是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基础,降低用地成本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完善工业用地供应政策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大任务。

广州提出“制造业立市”以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已联合各区共同划定近700块工业产业区块,总面积超620平方千米。此前,根据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的解释,所谓工业产业区块,是指在以工业为主导的区域,政府相关部门把适合发展工业的地块“划一个圈”,规定这个“圈”里的土地主要发展用途是工业。一个一个“圈”集合起来,构成了整个广州市工业产业区块。

《规划》以工业产业区块为抓手,严格保护产业发展底线,推动产业项目集聚发展,提高产业土地利用效率,将产业集聚区、连片工业用地等划入工业产业区块,新增工业用地原则上安排在工业产业区块内。

作为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创新产业的空间载体,村镇工业集聚区的更新改造对于保障全市产业空间供给、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为推动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促进低效工业用地提质增效,《规划》鼓励位于中心城区内的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形成一批都市型工业发展载体。引导中心城区外的村镇工业集聚区,通过“工改工”的形式集中连片改造,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注重产业功能导入,统筹优化村镇工业集聚区功能布局,强化村镇工业集聚区产业策划、产业功能导入,提升存量工业用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推动村镇工业集聚区转型升级。




来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推荐阅读


名家文论•言归|融湾向海,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宣传片发布


面向2035,广州逐梦深蓝、科创担当



广州市规划院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创建于1953年,具备城市规划、测绘地理信息、建筑设计、市政景观、岩土工程、工程咨询与管理6大专业,拥有34项甲级资质,兼具规划、国土、测绘三大甲级,是产学研一体的规划设计咨询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