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开始较劲,但是在某些领域,两个阵营之间却有一根无法割裂的纽带。50年代初,美国有“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的“垮掉的一代”,苏联也有相应的群体,叫做潮人(Stilyagi)。二者都是对抗权威的群体。西方摇滚史可以从垮掉的一代切入,苏联的摇滚乐自然也可以从潮人运动开始讲起。苏联潮人男青年身着“鲜艳的黄色或绿色格子长上衣,花哨的美国领带……他们的头发是艺术作品,他们都喜欢两腮留着小胡子,女孩子穿前面开叉的裙子,涂鲜艳的口红,把头发梳得像电影明星。
这些潮人疯狂的模仿着美国范儿。但如果他们在街上被秘密警察抓个现行,那可就惨了。他们会被剪掉头发、丝袜、领带和裤子,连引以为傲的发型,也会被弄得稀巴乱。二十多年后,韩国大统领朴正熙也复制了这种手法,不少摇滚青年被当街剃了个秃瓢。只不过,这些潮人,听的还不是摇滚乐,而是老爵士乐。他们播放的,也不是黑胶唱片,而是用X光片制成的骨碟。至于为什么是骨碟,我们去年已经详细介绍过,前因后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看。1955年,美国初代摇滚英雄比尔·哈利的《Rock Around the Clock(昼夜摇滚)》开始爆火。这时斯大林已经去世两年有余,赫鲁晓夫成了苏联新的掌门人。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令人咋舌的"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从此,苏联种下了日后被肢解的宿命,但同时,苏联社会也开始解冻。可以说,赫鲁晓夫执政的十年,是苏联开国以来,文化和社会氛围最宽松的十年,亦是领袖开始走下神坛,苏联地狱笑话的发轫年代。人们编了各种段子嘲讽领袖,一并嘲讽着从前沉默、懦弱、阴暗的自己。到1957年,赫鲁晓夫在莫斯科举办了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130多个国家的34000多名代表参加,包括一个庞大的美国代表团。就是他们,带来了比尔·哈利的《昼夜摇滚》。《昼夜摇滚》的威力不亚于小男孩和胖子,给苏联年轻人带来了巨大冲击。于是,潮人亚文化运动不香了,大家都明白,只有摇滚乐,才是真正的“潮”。他们听着比尔·哈利,小理查德和猫王,将气氛拉到刚刚好。1962年,美国爵士音乐家Benny Goodman甚至获批在苏联巡演,赫鲁晓夫不仅亲自去看了演出,还特别投入地鼓起了掌。可惜,不久后,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赫鲁晓夫瞬间变脸,公开批判西方毒草现代艺术与爵士乐。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苏勋宗勃列日涅夫开始掌权。勋宗一上台,国家机器再次拧紧了发条,将整个苏联又箍得透不过气。大家都知道,1964年,也是披头士狂热年。那一届长在红旗下的苏联年轻人,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年轻人没啥两样,集体迷上了披头士。那么,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他们又是如何听到披头士的呢?原来,那时的美国,沿着波罗的海,搭建了一水的“敌台”,专门向苏联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其中最出名的有俩:Radio Free Europe(自由欧洲电台)和Radio Liberty(自由电台)。这些电台不仅播新闻,还经常放音乐,从爵士乐一直放到猫王、披头士这些。尤其是披头士,令苏联年轻人如痴如醉,大梦初醒。就这样,苏联年轻人被招安了。他们欣赏着美好充沛的摇滚乐,更加向往自由。不少人开始尝试玩乐队,第一代苏联摇滚由此诞生。只是在当时的苏联,要从乐迷变成乐手,比登天还难。只有理工科专业出身,才会比别人更早成为乐手。因为当时的年轻人压根买不到电吉他,只好凭借自己那点可怜的专业知识动手制作。尽管他们能够做出电吉他的外形,但拾音器,这个核心部件却是个大难题。有人偶然在《青年技工》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写道,拾音器的原理和电话听筒线圈的工作原理类似。消息一传开,热情高涨的年轻人几乎把苏联的公共电话亭拆光了。为了搞到更多的线圈,他们还会去找电话维修工,谎称线圈丢了,打算等维修工换上新的后再迅速偷走。但这办法也不是万能的,因为总有人比他们更快一步下手。压抑年代的人们,鬼点子果然是无穷的。就是这样,苏联的摇滚乐到底还是走了起来。如果要问,谁是苏联第一支摇滚乐队,到现在还没定论。阿特米·特洛伊茨基(Artemy Troitsky)在他的《回到苏联》一书中提出,瓦列里·扎伊努迪诺夫(又名塞茨基)主导的里加“复仇者”当受此殊荣。不过,这位大佬也没忘了提一嘴来自爱沙尼亚的“少年”乐队。但论起最常被点名的,还得数尤里·埃尔马科夫 (Yuri Ermakov) 的乐队“索科尔”(Sokol) 和亚历山大·格拉茨基 (Alexander Gradsky) 的“斯拉夫人”(Slavs) ,这俩乐队经常被人尊称为苏联摇滚的祖师爷。当时的苏联乐队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俄语来写歌。索科尔,是第一支以俄语演唱的摇滚乐队。这一点,和同期的日本摇滚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时候的日本乐手们,正深陷于一场热烈的辩论之中——到底应该用英语还是日语来演唱摇滚乐。1965年,索科尔开始进行现场演出。大约在同一时间,格拉茨基成立乐队“Skomorokhi”,重点研究俄语歌词。但他为了搞钱,又组了一支叫做“Los Panchos”的乐队,纯粹翻唱美国流行歌曲。苏联最大的两座城市,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自然是苏联摇滚乐的前线。提到莫斯科摇滚界的关键乐队,还得算安德烈·马卡列维奇的时间机器(Машина Времени)。马卡列维奇被认为是“吟游诗人摇滚”风格的创始人和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这里的诗,指的是具有道德和哲学意义歌词。而列宁格勒的乐队当提名弗拉基米尔·雷克尚(Vladimir Rekshan)的圣彼得堡乐队。当时的列宁格勒就是现在的圣彼得堡,也是沙俄时代的首都。另外,不得不提的还有鲍里斯·格雷本希科夫的“水族馆(Аквариума)”。与大多数偏爱电声的摇滚乐队不同,水族馆以演奏原声乐器为主。
1966年,苏联第一场音乐节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卡缅斯克-乌拉尔斯基秘密举行。所有的参与乐队已不可考,但广为流传的是,音乐节的组织者被关押了四年。60年代后期,正值苏勋宗勃列日涅夫掌舵。那是苏联短暂的梦幻黄金时代,核武库与美国平衡,足以互相毁灭。在武力值的加持下,勋宗还领着一群社会主义阵营的小弟四处秀肌肉,与北约集团展开了激烈的地缘政治角逐。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中期,是苏联历史上人民生活最好 ,和美国差距最小的时期。这时的苏联摇滚乐也在蓬勃发展,仅在莫斯科就活跃着近两百支乐队。苏联当局也注意到了摇滚乐的存在。即便如此,苏联更多音乐节还是如期而至,而苏联当局的态度显得有些微妙。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型音乐节,于1968年在加盟共和国亚美尼亚的首都埃里温举办。自1968年至1972年,每年都会有这么一场摇滚盛宴,成为人们心中不灭的记忆。这一切要归功于商人Rafik Mkrtchyan的精心策划,他将众多乐队带到了迪纳摩体育场,让摇滚的热浪席卷了埃里温甚至全苏联。后来,这个音乐节随着 Mkrtchyan 被控诈骗而宣告终结。1975年,赫尔辛基协议签署,苏联对西方紧闭的大门稍微松了松。1977年,苏联正式引进了披头士大佬,保罗·麦卡特尼的专辑——他单飞后的the Wings 乐队的《Band on the Run》。苏联的摇滚乐迷们,这回终于能买上正版的披头士了。70年代末,风气更加开放,Kliff Richard、Bony M这些摇滚明星,都纷纷跑来苏联巡演。据说,那时候苏联地下摇滚乐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十万之巨。差不多同时期,莫斯科附近的切尔诺戈洛夫卡镇,又举办了两场大型音乐节,确切地说是一场半,因为第二场音乐节被当局临时叫停。此次音乐节最靓的仔是 Leap Summer,这可能是苏联最好的艺术摇滚乐队。它由吉他手亚历山大·西特科维茨基和键盘手克里斯·凯尔米创立。参与演出的还有来自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Sonans”、来自塔林的“Magnetic Band”和前面提到的时间机器。切尔诺戈洛夫卡的第二届音乐节被公开关停后,旋即转入地下举行。新的地点定在在 Molodaya Gvardiya 出版社的会议厅。正是在那里,前面提到的水族馆乐队献上了自己的莫斯科处女秀。那时的苏联,因为石油的热卖,在搞钱的路上一路狂奔,经济形势一片大好。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速来敌视摇滚乐的勋宗当局,居然在1980年举办了一场国家级的,大型摇滚音乐节。这就是在斯大林的老巢,格鲁吉亚举行的“Spring Rhythms”。这场音乐节,也被称为“苏联伍德斯托克”。它得到了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的鼎力支持。有意思的是,一些苏联官员组成了评审团,给参与的乐队打分和颁奖。时间机器和来自爱沙尼亚的“Magnetic Band”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由西特科维茨基与来自土库曼斯坦的“Autograph”和“Gunesh”获得。水族馆能获得一等奖简直匪夷所思。表演的当时,主唱格雷本希科夫(Boris Grebenshchikov)为了让自己更朋克一点,索性躺在舞台上,将吉他卡在两腿之间,看起来就像是一只大大的阳具,而巴松管乐手则假装用手指向观众射击,模仿手淫的动作。不仅如此,还有别的乐队在苏共官员的眼皮底下表演同性恋意味的歌曲。80年代初的美国,正处在同性恋风潮炽烈的时代。这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成了对苏联保守政权的隐晦挑战。
也是在那时,列宁格勒诞生了艺术家们的新据点——“实验美术协会”和“Club-81”,它们成为了创意和自由思想的孵化器。当然,还有那个未来的摇滚传奇——列宁格勒摇滚俱乐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Live House。从70年代初那会儿开始,就有人在列宁格勒奔走,想把爱音乐的人都聚在一起,1979年,他们还真搞出了点名堂,弄出了个“当代青年音乐爱好者城市实验俱乐部”。这不光是个聚会的地方,也是一块试探当局态度的平台。因为这个俱乐部,受克格勃的直接管辖。在当局的监督下,俱乐部选出了理事会和主席,管理层召开会议并起草会议记录。他们让乐队进行官方注册,努力让后面演出都能名正言顺。虽然那时候条条框框不少,但他们还真就搞定了一些事情。至少,他们获得了官方特批的一个可以容纳600名观众的演出场地。俱乐部首先举办了一场试水演出,邀请了部分党的领导人出席。官员们没说啥,只是建议乐手们演出结束后剪掉头发。后来的故事令人遗憾,据说是遭到小人举报,“当代青年音乐爱好者实验俱乐部”被迫关停。尽管如此,在它的存续时间,仍旧替苏联摇滚史书写了最大的辉煌。苏联当局原本是希望通过这个俱乐部过滤掉一些不合规的内容,从根子上净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事实上, 多亏了这个组织,苏联的摇滚乐风气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开放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乐队加入进来。1981年,Mike Naumenko带着他的乐队"Zoo"加入了摇滚俱乐部。他以查克·贝里那种经典旋律做底子,然后配上关于公共公寓里普通人生活的歌词,这么贴地气的音乐,他一举成名。跟水族馆那种哲学味的歌词或者时间机器早期的社会主义主题比起来,迈克更喜欢用大白话来写歌。而且,他嗓子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唱起歌来也是普普通通。搞笑的是,他也觉得自己是个朋克。"Zoo"对于中国乐迷来说,极其陌生。但是如果提到维克多·崔(Viktor Tsoi),相信大家的耳朵瞬间就竖起来了。维克多·崔的摇滚之路也是从这个俱乐部起步的,他的引路人,就是这支平平无奇的"Zoo"。在摇滚俱乐部的首次演出中,业已成名的Mike Naumenko和维克多·崔同台竞技,并秀了一把Solo。对这位平庸的乐手而言,这或许是他一生中最为璀璨的时刻。最开始,维克多·崔和好友阿列克谢·雷宾(Alexei Rybin)组了个乐队,叫“加林和双曲面”,但没多久,他们就改了个更响亮、更直接的名字——“Kino”。乐队在发表第一张专辑《45》后,迅速开始四处演出,如此下来,逐渐打响了名声。不久后,Rybin告别Kino乐队,组建了属于自己的乐队Oasis Yu,并在专辑《Asphalt》里翻唱了维克多·崔早期的一些歌曲。而维克多·崔找到了吉他手Yuri Kasparyan,顺利支棱起了Kino乐队。Kino很快就在全国火了起来。到了80年代末,Kino乐队已经成为现象级的苏联摇滚乐队,维克多·崔本人也被冠以苏联摇滚之父的名号。
80年代初的苏联,摇滚乐似乎卯足了劲要得到官方的正式认可。可以看到,第一场官方批准的音乐会,第一个摇滚俱乐部,都是有当局参与的。但几年之后,这股劲就有点往回转了。这期间,发生了很多大事。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克格勃的头头安德烈波夫上任。他一边大力清除勃列日涅夫时代留下的腐败,一边对摇滚乐也下了狠手。因为,他清晰地洞见了苏联未来的命运,那是一个即将被摇滚乐瓦解的苏联,一个贫困和混乱的苏联,一个永远被西方拒之门外的苏联。让我们将时间快进到1989年,那是蝎子乐队首次来苏联演出,为戈尔巴乔夫唱出变迁之风的时刻,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发表了一本叫《1999:不战而胜》的书,毫不掩饰地讲述了美国的外交策略和文化输出战略,其中就有如何利用流行文化和摇滚乐,潜移默化地削弱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尤其是影响年轻人的章节。尼克松预计十年后苏联将会崩溃,而苏联也给足了他面子,短短两年后,就选择了自尽。安德烈波夫不愧是克格勃出身,1983年,苏联文化部通过了一项规范音乐团体活动的法令。这份文件里最令人难以接受的一条就是,所有乐队的演出曲目,得有八成以上是作曲家联盟里的人写的歌。而且,他们还加强了对所有注册乐队演出曲目的审查,对音乐的录制和发行也盯得更紧了。意思就是,乐队要是唱自己写的歌,搞不好就得蹲号子,更别说卖唱片、搞演出了。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切尔年科蹦得最欢,他竟然提议直接将所有摇滚乐队归零。这一年年末,美苏冷战达到顶峰,强硬保守派总统里根发表了星球大战演说,安德罗波夫一度怀疑美国将会率先挑起核战争。可惜,没几个月,安德烈波夫就翘了辫子。意识形态挂帅的总书记切尔年科接棒掌管苏联。话分两头说,如果力主改革的安德烈波夫寿命长一点,苏联还不至那么快解体。切尔年科升级了对苏联摇滚乐的禁令。所有的西方摇滚唱片被禁止,所有的乐队必须经过委员会考察,克格勃也没闲着,到处诛杀乐队。苏联摇滚乐进入了史上最严酷的寒冬。但禁令文化催生了新一波反抗,例如,“爱丽丝”乐队就直接向苏联当局喊出了口号:“我们在一起”、“我这一代人在角落里沉默”。而更多的乐队选择向当局屈服,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时间机器乐队。也有很多乐队选择蛰伏地下,默默等待大地解冻,春风吹拂的那一天。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因为切尔年科同样没撑多久,于1985年3月去世。他掌管苏联只有短短的13个月。可以说,彼时的苏联,就像一个臃肿的老人,半截身子已经入了土。因为接下来,苏联史上,最令人五味杂陈的领袖,戈尔巴乔夫登场了。苏联摇滚和苏联的的命运,都以他的上任为分水岭,走上了不同的方向。下一集,我们将会谈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入侵、西伯利亚朋克等地区的摇滚乐,并会和大家一起讨论为何后朋会成为八九十年代的苏联最主要的音乐流派,直至今日仍旧长盛不衰。其中,以Doomer代表乐队Molchat Doma最为引人注目。当然,也不会落下在莫斯科图希诺机场举行的“Monsters of Rock”音乐节。Metallica、AC/DC、Pantera这些大牌乐队纷纷来到苏联,和16000名苏联青年展开了集体狂欢。那时候, 苏联人最后的日子里嗨翻了天,不少人手里挥舞着美国国旗,他们憧憬着如美国一般自由的未来,可能谁都没料到,自己接下来会面临什么的样的悲惨命运。对重金属,朋克,日本摇滚,迷幻摇滚,后摇,后朋等感兴趣的朋友,或者是想投稿的朋友,不要犹豫扔入群申请过来吧。
在这里,你可以提前获知小异本周头条文章,有权对标题和文章提出修改意见。可以提出你喜欢的乐队,不管是流行的还是冷门的,都有可能成为小异的重要选题。
小异也会经常和大家分享好听的歌和有意思的音乐话题,同时还有许多免费的吉他曲谱提供。各位作者大大也会不定期在线给大家解疑答惑。所以还等什么!!!
👆🏻 添加上方二维码,申请入群吧 👆🏻
📹 R E V I E W
👆骨碟传奇:一段亚寒带的叛逆聆听史
👆当苏联梦撞上美国梦,中国梦接盘?《Go West》背后的故事
👆Rocker正恩的秘密摇滚王国
Learn guitar with a 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