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70年代摇滚乐史,1974年,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年份。1973年底,Emerson, Lake & Palmer(ELP)释出神级大碟《Brain Salad Surgery》。乐评人全体高潮,吹爆它的复杂编排、将古典和摇滚混搭得天衣无缝,还有那种赛博朋克感拉满的宏大气质。发完这张专辑,ELP也一跃成为全球最火的演唱会天团之一。但正如人生的旅途一样,登顶之后,往往是下坡路。长时间的巡演让ELP身心俱疲,最后,ELP选择在1974年暂停一切演出,直到1977年才重新出山。三年的停演,可能在今天算不了什么,但在70年代的群雄逐鹿的摇滚界,就跟退圈差不多了。也是在1973年底,Yes发行了一张堪称马拉松的专辑——《Tales from Topographic Oceans》,里面都是20分钟上下的巨长曲目。它可以说是乐队命运的分水岭。键盘大神里克·韦克曼对它各种不爽,直接在1974年5月宣布退队。韦克曼吐槽,《Tales From Topographic Oceans》的巡演又臭又长,他倍感无聊,创作力也快要被榨干。要知道,韦克曼那种华丽又古典的演奏风格,可是早期Yes神作《Fragile》和《Close to the Edge》中的核心灵魂。不过,1974年11月,Yes还是招募了新的键盘手,放出新专《Relayer》作为回应,展示的是爵士融合的新方向。其中那首灵感源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长达22分钟的巨作《The Gates of Delirium》,不但硬生生将前卫摇滚推向了神坛,也让前卫摇滚一时间坠入了深渊。👆《Tales from Topographic Oceans》1974年,King Crimson陆续推出两张重磅专辑。先是缪尔退队后,剩余成员在1974年1月重新集结,于3月推出第一张《Starless and Bible Black》,直接赢得了《滚石》杂志的一波高赞好评。而就在第二张《Red》发行前两个月,传言创始成员 Ian McDonald要回归乐队,King Crimson的前途看似一片光明。然而,主脑Fripp的心态却莫名其妙崩了,他对乐队和整个音乐圈越来越感沮丧,拒绝一切巡演,还预测1981年会有世界大变局,自己得准备好面对这一切。在美国巡演时的一次乐队会议上,Fripp就已经放话想散伙,但直到1974年9月25日,乐队才正式官宣解散。后来Fripp干脆宣布King Crimson已经凉凉了,并且“永远彻底完蛋了”。种种迹象表明,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盛极一时的前卫摇滚似乎大势已去,时代精神在转变,美学追求已错位。前卫摇滚最早出现在60年代末,是战后西方社会动荡和变革的产物。60年代那波文化解放潮,让世界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技术革新。年轻人被鼓励打破规则,探索未知。而Yes、King Crimson这些乐队,也在音乐上做了类似的尝试,相当于某种意义上的叛逆者。他们延长了歌曲长度,提升了音乐复杂性,执着于极致的美学和技巧,将自己的作品变成了哲学、实验,甚至是一种宗教体验。但是,到了1974年,这画风就开始不对了。前卫摇滚美学虽然到达了巅峰,但也开始荡向虚无。故事还是要从1973年的石油危机开始说起。当时,OPEC对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导致油价飞涨。当时,人们只能按照车牌单双号加油,每车的加油量也被严格限制。那时候,大家突然发现生活中的一切都变得不可预测,站在大排长龙的加油站前,心情愈发沉重。这不仅是能源危机,更是一场经济危机。70年代,美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滞胀,意思就是经济停滞与高通胀并存,西方世界陷入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物价飞涨,失业率飙升,到1974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接近12%,工薪阶层的生活压力巨大,曾经繁荣的城市开始失去光彩。1974年8月9日,福特接替了被水门事件拖垮的尼克松成为总统。当年10月8日,他在国会演讲中,提出了一个拯救美国的计划,还引用了大萧条时期总统罗斯福的原话——“美国人民没有失败。他们想要直接、有力的行动,他们要求在我们的领导下有纪律、有方向。”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WIN”(Whip Inflation Now)。这计划看起来很美好,字面意思也非常直接,即立刻遏制通货膨胀,而它的缩写WIN也很应景,代表着胜利。福特要求老百姓节省能源,关灯、关电视、少用热水,尽量不要开车,选择拼车和自己种菜,甚至主动降低工资。为此,福特政府还制作了大量“WIN”徽章,希望借此唤起类似二战时期的团结精神。
1974年12月,前披头士成员乔治·哈里森,应福特之子杰克·福特之邀访问了白宫。当时,一名大脑抽风的记者,询问哈里森怎么没别着“WIN”徽章,哈里森却一头雾水:“WIN徽章是啥?”随后,福特总统想送哈里森一个WIN徽章,搞笑的是,原本满天飞的徽章,在那一刻却怎么都找不着。这一幕,仿佛暗示了WIN不得善终的命运。果然,不到半年,“WIN”就被取消。因为,美国民众并没有和政府共克时艰的意愿,反而对WIN运动冷嘲热讽。不少人甚至将WIN徽章倒过来戴,这样一来,WIN就变味了,成了"NIM"。"NIM"被戏谑地解释为"No Immediate Miracles(没有立即出现的奇迹)"、"Nonstop Inflation Merry-go-round(不停的通货膨胀旋转木马)"、"Need Immediate Money(需要立即得到钱)"。确实,福特的政策在民众看来压根没用。经济的不景气和政治上的丑闻,将人们对政府和精英的信任度推向了谷底。年轻一代面对的是一个破碎的社会现实,工作难找,希望难寻。可想而知,在这种背景下,前卫摇滚那种充满想象力、音乐结构复杂的艺术形式,突然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成了一种多余的奢侈品。大家不再有心思去听那些长达二十分钟的吉他独奏,也不再愿意去琢磨那些深奥的歌词。他们渴望的是更直接、更真实的表达,能直接反映自己的愤怒、失望和焦虑,而不是用复杂的音乐去掩饰情感。前卫摇滚那些宏大的概念作品,比如Yes长达22分钟的神曲《The Gates of Delirium》,很难再触动人心。因为在人们看来,这些音乐是属于60年代的梦想,而70年代的现实却太过骨感。朋克不再像前卫摇滚那样追求长篇大论和复杂结构,它主打一个简单粗暴。 朋克来了
虽然The Stooges常常被视为第一支原型朋克乐队,但让朋克破圈的乐队则另有其人。他们就是伟大的雷蒙斯(The Ramones).1974年3月30日,雷蒙斯在纽约东20街,也就是CBGB稍微往北一点,现在的熨斗区的一个狭窄的排练室,进行了乐队首秀。观众只有30个人,现场一团糟,乐队演得稀烂,唱得更是不知所云,布景还多次倒塌。这种混乱感,简直就是雷蒙斯乐队创始人Dee Dee的日常风格。他的朋友,后来发明了“朋克”术语的记者麦格尼尔直言不讳描述他:
要知道,麦格尼尔并没有夸张。如果深挖Dee Dee的过去,绝对算得上是惊心动魄。他原本是地道的美国人,从小跟着军人父亲在西德的西柏林美军基地长大,12岁开始,就干起了偷鸡摸狗换毒品的勾当,15岁一回国,立刻成了黑帮少年,偷盗、绑架,甚至杀人,坏事干尽。蹲完号子出来,还当过一阵子男妓。他并不避讳此事,后来写了一首歌《53rd and 3rd》,唱的就是他在纽约曼哈顿那段特殊经历。说来也巧,就在1974年,Dee Dee偶遇了被Television乐队踢出来的吉他手Johnny,俩人一拍即合,雷蒙斯乐队就此诞生。想想也知道,这样一群家伙,他们的演奏技术必定好不到哪去。这一年,前卫摇滚呈现了颓势,齐柏林飞艇乐队虽然如日中天,却暂停了巡演,转而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Swan Song。性手枪、Motörhead、铁娘子这些神级乐队还在酝酿中,冲撞乐队也还要两年才会成立,但一切变革都已蓄势待发。1974年8月16日,雷蒙斯正式现身纽约传奇酒吧CBGB。CBGB这名字,最初代表的是Country(乡村音乐)、BlueGrass(蓝草音乐)和Blues(布鲁斯),谁能想到,这个看似传统的地方,竟然摇身一变,成了朋克和新浪潮音乐的孵化器。而在雷蒙斯之前,被视为后朋先驱的Television才是第一支真正在CBGB表演的乐队。那时,乐队成员们一水的黑色皮夹克,一上台就开始数数——原来,雷蒙斯乐队的技术实在太烂,总是合不上拍子。于是,Dee Dee想了个招:每首歌开头由他来喊1-2-3-4,然后大家跟着节奏开演。没承想,这个小伎俩成了雷蒙斯演出的标志性环节,还被无数后来的乐队争相模仿。而台下的观众们也懵了,发觉这些家伙跟嬉皮士完全不是一个路数,他们身上有种更酷的劲儿。但具体是啥,当时还说不清楚,因为“朋克”这个词,还要等上一年,才会被正式发明出来。1976年7月4日,雷蒙斯乐队漂洋过海来到英国,在伦敦的Roundhouse和Dingwalls举办了两场划时代的演出。在纽约,雷蒙斯的观众只有150人左右,而到了伦敦,他们的观众迅速膨胀到了5000人。就在这场演出的一个月前,一支当时还默默无闻的伦敦乐队“性手枪”在曼彻斯特的Lesser Free Trade Hall演出,观众寥寥无几。当时的他们并不知道,雷蒙斯的到来将引发英国和世界朋克革命。他们,将取代雷蒙斯,成为全球最耀眼的朋克明星。而雷蒙斯乐队,却在后来的商业表现上持续低迷。在英国,雷蒙斯引起了巨大轰动,演出结束后,大批年轻人聚集在乐队所住酒店的周围,不肯离开。英国朋克日后的两大领军乐队——冲撞和性手枪因为错过了雷蒙斯在伦敦的首演,竟然向二楼化妆室的窗户扔石头以示抗议,然后组成人链爬进窗户。据说,性手枪的主唱坏牙莱顿甚至喝到了掺有雷蒙斯乐队成员尿液的啤酒。许多即将崭露头角的英国朋克乐队成员都来看了雷蒙斯在伦敦的演出,仿佛雷蒙斯的最后一弦刚刚落下,英国朋克的种子就已播撒。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狂呼着让雷蒙斯返场,英国朋克场景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如果没有雷蒙斯,我们是否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场景还不得而知,因为他们的音乐填补了旧酒吧摇滚的消亡和朋克音乐诞生之间的空白。”
雷蒙斯在70年代的英国巡演后,全球影响力开始迅速扩张。虽然他们的演出根本是一片混乱,但毕竟朋克的精髓之一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不做准备,而且这都不是事儿,雷蒙斯的表现完全打破了大家的预期。而加入雷蒙斯饭圈的主要收获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摇滚明星,只要可以快速地长时间重复向下弹奏两三个和弦。于是,越来越多人拿起乐器,组建了自己的乐队。比如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The Adverts、Generation X、The Slits、X-Ray Spex和The Damned。还要怎么明显,如果没有雷蒙斯的启发,这些伟大的乐队压根就不会存在。当然了,除了雷蒙斯的推动,当时英国社会的动荡也是朋克诞生的重要土壤。“70年代初的英国,真的太丧了。到处都破破烂烂,罢工成了日常,街头垃圾堆积如山,感觉就像活在地狱里,一点希望都看不见。就在这种氛围中,性手枪诞生了,紧接着,一大帮模仿我们的家伙也冒了出来。”
的确,回溯历史,不难发现,70年代的英国,像是大洋彼岸美国的难兄难弟,日子过得很不如意。原本,英国紧随全球潮流玩起了经济转型,将一堆劳动密集型产业打包送给了发展中国家,自己开始大力发展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旅游业,高等教育产业化之类。结果呢,伦敦金融中心地位是稳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制造业的工作越来越少,随着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英国工业雪上加霜,工厂大规模亏损,失业率爆表。1975年,性手枪刚成立那年,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居然飙到了26.9%,物价飞涨,老百姓苦不堪言。就在这乱世之中,性手枪来了!它就像一股泥石流,粗暴地冲刷着英格兰的白日梦。性手枪成了这场英伦朋克运动的头号代表,但你可能难以相信,他们只推出了一张录音室专辑《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The Sex Pistols》,乐队也仅仅存在了两年半。然而,他们对朋克的深远影响毋庸置疑。👆《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The Sex Pistols》乐队主唱烂牙简直就是反叛本尊,他先是向不接地气的平克·弗洛伊德开了第一炮,穿上了I hate Pink Floyd的T恤,直接宣战前辈。接着又毫不留情地挑衅了英国女王的权威,推出了那张备受争议的单曲《God Save the Queen》(天佑女王)。单曲一出,立马被BBC和几乎所有独立电台给拉黑了,成了英国音乐史上审查之最。单曲封面上,女王的眼睛被一条黑布遮住,上书“God Save the Queen”。烂牙一开口就是“女王是个法西斯”,对王室特权一顿猛批,这自然没少招来英国政府的特别关注。而在美国,性手枪的三和弦暴躁朋克迅速走红。虽然被A&M唱片公司炒了鱿鱼,但他们又跳槽到Virgin唱片,还在女王继位纪念日那天,在泰晤士河上狂嚎这首歌,直到被警察带走。1978年,英国的情况更加恶劣。当时的工党政府为了遏制工资上涨,硬性规定普通职工的涨薪幅度不能超过5%。问题是通胀早就飙到20%了,这5%的上限简直把工人压得喘不过气。而与此同时,高级公务员的涨薪幅度平均达到了30%。这时候大家都懵了,这TM还是那个号称代表工人阶级、推动社会公平、福利国家的工党吗?怎么能干出这种事?医生、教师、清洁工、铁路工人,各行各业都加入了抗议行列。垃圾堆积如山,交通一片混乱,医院也停摆了,甚至殡仪馆的尸体都无处安放。这一连串的罢工行动,便是史上著名的“不满之冬”,直接导致工党政府垮台,撒切尔夫人上位,成为英国首位女首相。这位“强硬”的女人又催生了一系列抗议,朋克运动越发如火如荼。朋克就是这样,以一种颠覆的姿态,高调登上了世界舞台。它在一年之内就席卷了不列颠,然后是全世界。朋克时代,就这么轰轰烈烈地来了。这不仅是音乐的革命,更是一次文化的觉醒。就像生活中的每一次变革,总有人要站出来,打破常规,哪怕前路未知,也要勇敢地迈出那一步。这就是朋克精神,也是人生的一种态度。前卫摇滚尚有余温
前卫摇滚在70年代末真的落幕了吗?别急,故事还没完。Pink Floyd和Yes这样的前卫摇滚老炮,凭借1977年的《Animals》和《Going for the One》,还是火了一把。其中,Yes的《Wondrous Stories》还成了热门单曲。Genesis虽然还没变身流行乐队,但《Wind and Wuthering》的前卫风还是稳住了粉丝的心。而像ELP、Jethro Tull和King Crimson这样的乐队,要么换风格,要么暂时解散,思考人生。那时,朋克和迪斯科已然崛起,硬摇滚热度不减,稳步前进,重金属也在大火的边缘疯狂试探。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前卫摇滚的终结。1976年,Enid推出首张专辑《In the Region of the Summer Stars》,成为交响摇滚的代表作。而加拿大的Rush乐队,也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反响平平的专辑《Caress of Steel》后,随之而来的“Down the Tubes”巡演进展不顺,让乐队雪上加霜。这群来自“北境白国”的男孩们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妥协,迎合市场和乐评人,保住靠《Rush》和《Fly By Night》建立起来的粉丝基础,还是坚持自己的音乐理念,在前卫摇滚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历史已经清晰地证明,这三位硬汉果断选择了稳住,于是《2112》应运而生。这张唱片,是他们对音乐信仰的坚持和叛逆精神的完美诠释。整部专辑是一部由七个相互交织的片段组成的太空歌剧/史诗,令人敢于梦想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异化的时代,一个充满黑暗与压迫的未来。新前卫乐队比如Saga,还有英国新前卫运动的乐队Pendragon、IQ和Pallas,都在那个时代默默崛起,继续创作着复杂又充满深意的摇滚乐章。Marillion的崛起,更是为80年代新前卫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前卫摇滚在朋克、迪斯科和新浪潮的浪潮中似乎退到了幕后,但它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换了个面貌重新站到了台前。80年代早期的重金属乐队,不少都是前卫摇滚的忠实拥趸,他们的音乐里自然也少不了前卫摇滚的影子。Iron Maiden的首张同名专辑就是这种影响的明显体现。话说,铁娘子的Dickinson和Harris都是前摇的铁粉,但Harris决定玩重金属。为啥呢?因为他明白,在朋克风潮席卷的年代,如果在伦敦东区的酒吧里还坚持玩前卫摇滚,铁定会被轰下台,说不定还会得到一顿暴打。伦敦东区,可是工人阶级的地盘,是怒火的熔炉,所以,他选择了金属,这可以看作是朋克和前卫摇滚之间的一种巧妙的折中。所以,前卫摇滚并没有消亡,它只是换了个姿势。就像人生,有时候需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所谓的结束,可能只是另一个开始。
后朋及其他
朋克在1976-1978年间达到了巅峰,差不多同时期,后朋克也悄然开始崛起。说到“后朋克”这个专有名词,传闻是由《Sounds》杂志的乐评人Jon Savage于1978年首创的,不过,也有说法《NME》杂志的Paul Morley才是真正的倡议人。反正当时后朋一出,立马就成了热点,《Sounds》杂志还专门为它预热了一波,刷了不少版面。那个时候,大家开始用“艺术朋克”来形容那些风格太复杂,已经偏离原始朋克路线的乐队。要说谁是第一支真正的后朋乐队?至今都没有定论。从Television、Joy Division到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个个都有人撑腰,争论不休。虽然后朋克继承了朋克的反叛精神,但它更讲究实验性和艺术感,比朋克更有深度。朋克革命之后,后朋克乐队迅速崛起,1978年成了它们发片的高峰年。比如,Television的《Adventure》,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的《The Scream》,以及Public Image Ltd.的《Public Image》等。而在美国那边,Pere Ubu和Devo这些中西部乐队,从废弃工业区里找灵感,玩起了概念艺术、具象音乐,这也可以算是后朋克运动的前奏。接着,像波士顿的Mission of Burma和纽约的Talking Heads这样的乐队,将朋克的劲儿和艺术学院派的充分融合。到了1978年,Talking Heads还和英国的氛围音乐大佬布莱恩·伊诺搞了一系列合作,试水了达达主义抒情技巧、电子声音和非洲复节奏。旧金山的后朋克场景也是热闹非凡,Chrome、Residents、Tuxedomoon和MX-80这些乐队,将多媒体实验、歌舞表演和残酷剧场的戏剧理论都玩出了花。而与此同时,纽约也不甘落后,兴起了无浪潮运动,成为反传统摇滚的先锋队。The Contortions、Teenage Jesus and the Jerks、Mars、DNA 这些乐队,玩起了噪音、不和谐、无调性的风格,全是高能实验。在 1978 年伊诺制作的合辑《No New York》里,这几支乐队的作品一炮而红,成为无浪潮的代表作。无浪潮的聚集地像 Club 57 和 Mudd Club,成了音乐家和艺术家的新据点,巴斯奎特、基思·哈林这些大艺术家都常常光顾。据评论家史蒂夫·安德森说,无浪潮场景简直把传统摇滚的力量和神秘感剥得干干净净,可以说是纽约最后一波真正前卫的摇滚运动。1975年1月20日,齐柏林飞艇美国巡演门票开售,直接引发票房骚乱。不过,乐队的状态有点糟:吉米页手指受伤,普妈得了流感,博纳姆胃疼得厉害。这一年,吉米页开始吸毒,演出和录音都受到影响,这一切,仿佛在冥冥中预示了乐队的毁灭倾向。1976年,齐柏林发行专辑《Presence》,风格转向吉他即兴,不再像之前那样玩复杂编曲。虽然销量冲到白金,但口碑有点两极分化,媒体和乐迷褒贬不一。同时,吉米页的毒瘾也让大家怀疑,乐队是不是还能撑到最后。如果将时间快进到1985年的LIVE AID,你会发现,这个预感没错。但所有人都没想到,迫使齐柏林飞艇散伙的不是毒瘾缠身的吉米页,而是天赋极高,兢兢业业的鼓手博纳姆。1980年,他因醉酒窒息,死在吉米页的家中。他这一别,不仅宣告了齐柏林飞艇的解散,也昭示着70年代的终结。
对重金属,朋克,日本摇滚,迷幻摇滚,后摇,后朋等感兴趣的朋友,或者是想投稿的朋友,不要犹豫扔入群申请过来吧。
在这里,你可以提前获知小异本周头条文章,有权对标题和文章提出修改意见。可以提出你喜欢的乐队,不管是流行的还是冷门的,都有可能成为小异的重要选题。
小异也会经常和大家分享好听的歌和有意思的音乐话题,同时还有许多免费的吉他曲谱提供。各位作者大大也会不定期在线给大家解疑答惑。所以还等什么!!!
👆🏻 添加上方二维码,申请入群吧 👆🏻
📹 R E V I E W
👆啥是后朋克?车库摇滚·性手枪·新浪潮·无浪潮|音乐极简史
👆雷蒙斯在 CBGB 的第一枪
👆为什么许多乐队各不相同,却都属于硬摇滚大类
Learn guitar with a 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