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祖不同命——记新宁罗氏三兄弟的沉浮人生

文摘   2024-09-09 09:07   湖南  

                   作者:陈湘运

        在新宁县金石镇,人们习惯上把老一中(现金城学校)以下,瓷厂以上,解放路以东,扶夷江以西这一块地方称之为水庙江边,因为这里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在唐以前叫水府庙,祭祀大禹的,唐以后叫陈马二公祠,祭祀因镇压叛乱而捐躯的陈志业、马赞两位将军,寺庙多次被毁又多次重修,现香火较旺。水庙江边是罗氏族人祖居之地。这一支罗氏族人祖先来自江西,其新宁始迁祖名罗华膴,字方荣,于元未至正年间由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颈大坵迁徙至湖南宝庆府新宁县石桥村绹马坪(即今新宁县会展中心附近)。华膴之子继受再搬家到数里之遥的水庙江边。从此,这一支罗氏族人在这个肥沃的地方且耕且读,繁衍生息,到第三代就出了个举人,叫罗维仲。前四代一直单传,到第五代有三兄弟,长子凤翱、次子凤翔、三子凤翊,此后人丁不断兴旺,有一部分搬到邻近的其它地方居住,族内习惯上将整个宗族分为翱公房、翔公房、翊公房。其中翔公房的某一支到了第十七代有二十弟兄,这二十弟兄按新宁的说法叫亲堂弟兄,是同一个祖父的弟兄。这二十弟兄中有三位在新宁的现代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分别是罗祖辉(字万类)、罗祖谦(字克雅)、罗祖铭(字仲尧)。         现将三人不同的人生道路简述于后。

       罗万类:
      罗万类,行名祖辉,字万类,新宁县金石镇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农历5月24日出生于农民家庭,在亲堂兄弟中排行第十,人称辉十爷。他的父亲叫罗景煜,八兄弟中排行第七,人称煜七爷。在祖辉半岁时,父亲应刘长佑孙子刘永清(桂林知府、后来任广西土膏局局长)邀请,去广西做事,两年多后病逝于广西龙州,其时祖辉只有两岁多。祖辉自幼聪慧好学,很有志向。小时候的一天,已经读了一点书的他在刘永清家(刘永清跟罗家是姻亲)看到一本书,书中有一个“涵罗万类”的词语(意思是“”宇宙之大,包罗万象”),他征求刘永清的意见,想以“万类”为自己的字。刘永清很赞成,并夸赞他有志向有器局。罗万类的妻子名蒋荣康,娘家广西资源大埠头,人长得高大,很贤淑、很善良,夫妻俩育有三子四女,分别是老大罗德槱、老二罗绮琴、老三罗兰、老四罗德旺、老五罗德先、老六罗群芳、老七罗艳云。罗万类于1949年冬随国民政府匆匆播迁台湾,女儿罗兰跟父亲去了台湾,妻子蒋荣康带着三子三女则留在了新宁。罗万类两岁多丧父,新宁家里没有什么私产,但因为他是国民党政府官员,留在新宁的家眷全部划为反革命家属。1949年10月,新宁已和平解放。1950年初,因种种原因,新宁的罗祖谦、罗德槱、林世勋、郑辉四人相约潜往台湾。结果罗祖谦、罗德槱、林世勋费尽千辛万得以到达,郑辉半途折返。当时罗德槱已成家,妻子名李香兰,娘家是县城藕塘边后面的李家,县立乡村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在小学当老师,人很漂亮,又很贤淑,在当时新宁而言,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她了。罗德槱动身之前的那个晚上借宿于县城一位朋友家,并告诉朋友他要出去了。不知他当时是否把要潜往台湾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那时已有身孕,丈夫离开后不久,夫妻俩爱情和婚姻的结晶——儿子罗钦伟出生了。丈夫一去杳无音信,归来无望,且不知是死是活,李香兰只得携子改嫁,后来的的丈夫姓戴名震熙,省立六师毕业,教书为业,一表人材,一家人的生活也其乐融融,可随着一个又一个“运动”的到来,戴老师在“四清”时被清退回原籍飞跃公社戴家大队务农。当时全家的生计就靠李香兰老师一个人的工资和戴老师务农维持,当时夫妻俩又生育了三子一女,一大家子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所幸,打倒“四人帮”之后,党中央拔乱反正,戴老师也复职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家人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幸福的生活,子女们一个个都有出息,最小的儿子戴代军从公社秘书干起,积极追求上进,后来担任了邵阳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邵阳市对台办主任、邵阳市委办副主任。再说德槱去台湾后也重新组成了家庭,也育有三子一女,也都有出息。德槱在台湾去世后,骨灰葬回了水庙江边对面的罗家山,也算是落叶归根,魂归故里。
       罗万类留在新宁的两个儿子,一位是罗德先。德先毕业于武冈师范,一生教书为业,人极厚道、老实,且多才多艺,在极左的年代里境遇不好,粉碎“四人帮”后境遇好转,担任过新宁一中副校长、县政协副主席。另一位是罗德旺,德旺没读多少书,就在土生土长的水庙江边务农,改革开放后,子女们在家庭经济上都发展得很好。罗万类留在新宁的三个女儿数罗绮琴命运最差,先是在城步工作并成家,后离婚再嫁给新宁一位姓邓的老师后又离婚,因多次受刺激后神经错乱。罗群芳、罗艳云都嫁在了县城边,家境都较好。20世纪80年代,由于政策的改变和允许,蒋荣康老人经香港也到达了台湾,终于和丈夫以及在台湾的子女团聚,也算是幸事。

再说罗万类当年两岁多丧父,全凭寡母勤劳持家,缝衣刺绣,艰苦抚养。十岁失母,寄养在四伯父景丽家,由伯父供养其上学。1926年春,在家族的资助下赴长沙求学,1927年肄业于长沙岳云中学,1928年转邵阳联合中学毕业,1929年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就读。1932年毕业后,即投身教育事业,先受聘县立高等小学任国文教员,后任县立乡村师范学校校长兼教务主任。1936年,他赴南京参加中央高等考试,录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铨叙部科员。1938年参加湖南省政府招聘县长考试,聘任为古丈县县长。1941年,重返国民政府铨叙部育才司任科长,1945年升任登记司司长,1949年11月,任铨叙部代理常务次长,并随职去台湾。1953年任铨叙部常务次长,1972年改任铨叙部政务次长。1984年离职。1996年2月7日,他在美国旧金山逝世,终年89岁。骨灰葬于家乡金石镇藕塘村罗家山。

        罗万类对于生他养他的新宁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他的女儿罗兰根据父亲的遗愿,大约在2009年斥资100多万元在新宁一中设立了罗万类奖学金,共发放了4年,每年约发放6万元。后因罗兰年事已高等原因,资金抽回。
          罗祖谦:
       罗祖谦,字克雅,出生于1907年,他的父亲有八位亲兄弟,克雅之父在八位兄弟中排行第五,克雅这一代共一个祖父的亲堂兄弟有20位,克雅排第十一,在亲堂兄弟罗万类排第十,亲堂兄弟罗仲尧排第十二。克雅曾在20世纪30年代末担任过新宁县县立乡村师范学校的校长,对新宁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1950年初,克雅和侄儿德槱、老乡林世勋一起去了台湾。去台湾时他已四十挂零,已有两子一女,其夫人名林咏文,是县城南门一大户人家的千金。克雅当时既非国民党军人,又不是国民党高官,也不是大地主,更没有欠下什么血债,其实不去台湾也可以。当然,去台湾之后于他个人而言,可能境遇要好些,但给留在大陆的妻儿增添了很多艰难。他当时没有把去台湾的计划告诉妻子,如果告诉妻子的话,妻子肯定不会让他去,他也更不可能将妻儿一起带走。他当时的内心应是十分纠结,十分痛苦。所以,他去台湾之后一直没有再娶,一直独身,一直盼望和大陆的妻儿团娶,可这个愿望直到克雅先生百岁时才得以实现,而妻子已在20年前撒手人寰,令人不胜唏嘘。
        克雅去台湾后,其留在大陆的妻子“理所当然”地划为了地主,两子一女也是“”地主崽崽”,其实当时划成分时家里既无很多田土,又无很多钱财,原来一直靠克雅教书的薪水维持全家生计,但一家之主逃往台湾了那必须划地主。其妻儿在被摘掉地主帽子的几十年里受了不少苦,妻子林咏文以前很少干农活,干起活来不免笨手笨脚,经常挨骂,儿女也没读什么书,大儿子当木匠,小儿子靠做苦力。无数个夜晚里,林咏文翻出箱子底下的丈夫克雅西装革履的半身黑白照暗自垂泪。当时间的车轮转到1967年的某天,“革命群众”对地主家庭挨家逐户抄家,到林咏文家一开始没找到什么,后来发现一个小木箱子,于是将其打开,翻出了克雅先生的西装革履半身黑白照,約有当时小学生课本那么大,林咏文见状央求说,“咯是我男人的照片,我巳经一二十年没看到他了,就留给我做个念想吧。”带队抄家的说,“你这个地主婆,留给你做念想,你是好想国民党的坏人吧?把照片带走。”林咏文病逝于1979年,至死都没有等到丈夫的归来。

             (罗祖谦晚年照)

       话说克雅去台湾后,继续教书,任教于基隆海洋大学,因为在台没有家室,工资又不能寄回大陆,他就把维持基本生活之外的钱资助了困难学生,受他的善心善举所感染,受恩于他、受教于他的学生后来凑钱设立了罗祖谦奖学金。不知是什么原因,20世纪80年代台湾准许老兵回大陆探亲时他没有回大陆,在80~90岁的时候没有回大陆,直到2005年将近一百岁的时候才义无反顾地回新宁定居。回来那年,儿女们就为他举办了百岁寿宴,一共摆了20桌,他在新宁和台湾教授过的学生就坐了4桌,其中有原县委副书记李有春、原县委办主任李代信。在场的学生也都垂垂老矣,能为百岁老师祝寿,倍感欣慰。克雅先生落叶归根,回家乡生活了四年半之后溘然长逝。期间,儿辈、孙辈悉心照护,他也倍感温暖。
        罗仲尧:

      罗仲尧,行名罗祖铭,其两兄弟,老兄罗祖钧,其父名景丽,人称丽四爷。罗万类在自传中写到,小时候的祖铭不喜欢读书,喜欢赌博……关于罗仲尧的情况,在1994年新编《新宁县志》中有两处记述,一处是《大事记》,“(1945年)2月6日,县长徐君虎在县城用计处决匪首、县警察大队长罗仲尧、副大队长李超庸、中队长李代熠、惯匪郑大亮、龚梦云,近700人枪缴械投降”。另一处是《军事》篇之《清剿残匪》一节中写到,“民国33年(1944),日本侵略军犯境,县自卫大队长罗仲尧率部乘机抢劫,滥杀无辜。徐君虎出任县长后,于民国34年2月6日,授意新任警察局长郑家萼在城东中山公园二礼堂设宴,设计处决了罗仲尧、副大队长李超庸、中队长李代熠、惯匪郑大亮、龚梦云,近700人枪缴械归顺,其他股匪则闻风匿迹”。这两处记载有一点不同,即罗仲尧的身份,一处说他是警察大队长,一处说他是自卫队大队长。查1994年版的《新宁县志》,在《公安》篇中记述了,“中华民国元年(1912)县设巡警教练所,民国3年改为警察所,民国21年改为警察室。民国29年改为公安局,并建警察中队,有122人枪,执行维护社会治安的任务”;在湖南省政协办公厅所编的《徐君虎纪念专集》中有一篇李永鳌、陈定昌所写的《徐君虎智斩匪首》,文中写到,“日寇侵占了新宁,警察中队长罗仲尧霸占了警察中队领导权,改警察中队为自卫大队,自命大队长”。1944年,徐君虎回新宁协助县长廖佩之主政新宁和组织抗日,于10月10日在瑶山召开抗日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成立抗日自卫总队,县长任总队队长,徐君虎任副总队长,县长不懂军事,徐实际全权指挥抗日自卫总队,为团结和壮大抗日力量,任命了罗仲尧担任自卫大队大队长。至此,罗仲尧的身份已基本厘清,即警察中队长-警察大队长-自卫大队长(自己任命的)-自卫大队长(县长任命的)。1944年冬,县长廖佩之深感主政新宁力所不逮,于是向省府辞去县长之职,省主席薜岳即任命徐君虎为县长。另一个说法是,廖感到无力主政便一走了之,县人无主,各界公推徐君虎为县长,后省国民政府再予以任命。笔者手头尚无资料确证廖是如何去职的,徐县长到底是薜岳任命的还是新宁各界公推的。不管怎样,徐君虎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桑梓计,为同胞计,他毅然决然地担起了主政新宁的重担。和平年代能当县长、愿当县长者可能甚众,战乱年代,内里民不聊生,外有日寇入侵,愿当县长者只怕不多哦。当时的现实是,徐县长与自卫大队长罗仲尧的矛盾已不可调和,因为徐县长掌握的枪杆子就是两个警卫班,罗则有三个中队约700人枪,罗拥枪自重,当然不服县长来管他,明里暗里不大听调。再则,县长要抗日,要剿匪,要安民,而罗部分手下亦警亦匪,要劫掠,要扰民,罗只会继续纵容,不可能强力约束,这势必产生矛盾。矛盾不可调和,双方都在防范对方,都在等待时机。恰在此时,邵阳公署专员派长沙人郑家萼担任新宁县警察局长。当郑家萼拜访徐君虎之时,徐便心生一计,嘱咐郑走马上任应该请客才是,便于日后开展工作,郑也认为有必要,于是便确定在农历小年节那天,放在县城中山公园的中山堂请客,便写好请柬分送给应邀之客,罗仲尧、李超庸当然在应邀之列。那天,罗、李准时到场。要说罗、李没有一点防备吧,他们又把两个中队安排在中山堂后面的接引庵和400米之内的忠诚祠;要说罗、李有防备吧,就两人赴宴,没带多少随从。一般的说法是,徐县长故意跚跚来迟,待一干人酒至半酣时他才带领两个警卫班突然出现在中山堂门口,他指挥警卫迅速缴了两人的枪并将其绑了起来,推出中山堂外立即枪毙了。然后派两个警卫班去接引庵和忠诚祠缴了两个中队的枪。过了几天又把罗仲尧驻乡下的一个中队招降缴械。如此迅速地解决了近700人的人枪问题,一是说明徐县长足智多谋,有勇有谋;二是说明罗仲尧是个莽夫,在斗智上不是徐县长的对手;三是说明罗仲尧近700人枪也是乌合之众,假设其中有一个中队硬抗的话,徐县长的两个班肯定不是一个中队的对手,一个中队至少有100多人枪,其中驻守接引庵的中队还有一挺轻机枪;四是说明罗仲尧劣迹应该不少,当时没有人为他鸣冤叫屈,时至今日也没人为他翻案,一定程度上说明县长之举顺应了民意。

       尽管如此,1994年编纂的《新宁县志》和新宁其它相关文章在记述这段历史时,有一个说法是不太客观的,或者说很值得斟酌,那就是把罗仲尧直接写成“匪首”。因为他一直担任“警察中队长-警察大队长-自卫大队长”,其警察中队长、自卫大队长应该还是县府(县长)任命的,县政府如果任命一位明火执仗的“匪首”为警察中队长或自卫大队长,社会舆论绝对通不过,应该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实际情形是,罗仲尧干着公差,暗地里却纵容手下为匪作歹,暗地里和境内股匪头目串通一气,强取豪夺,欺压百姓,但其自身不是匪首。这犹如2010年重庆市被枪毙的文强,他是众多黑社会组织头目的保护伞,是典型的红黑两道都通的人物,是典型的亦警亦匪,但在其被正法的公开报道中也没有将其称之为“黑社会组织头目”,而是称其为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 
       罗仲尧活了33岁,也成家了,却无子女。甚至其坟墓在哪现在都无人知晓,也可悲。

        (徐君虎像,图片来自网络。)

       罗祖辉(字万类)、罗祖谦(字克雅)、罗祖铭(字仲尧),同一个老祖宗——新宁始迁祖华膴公,同一个祖父——元俊公,都是“祖”字辈,可谓同祖,但命运不同。三人生前身后给各自的家庭带来了各自的悲欢离合。时代的洪流之下,个人命运的沉浮,家庭际遇的变故,一个个社会个体无法把握。正如当下的一句网络流行语所云,“时代的一粒微尘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新宁罗氏有多个支系,水庙江边这里是其中的一支。前面已记述到,其新宁始迁祖名罗华膴,字方荣,其子继受为第二代,继受字光锡,诰封奉政大夫,是五品文官,他将家由绹马坪搬到水庙江边。继受之子维仲为第三代,维仲字锦平,明洪武癸酉科举人,大挑知县,官四川绵州德阳县知县,升用直隶州知州,诰授奉政大夫。维仲之子罗源为第四代,罗源字谱泉,号明绪,为明正统辛酉科拔贡生,官云南大理府知府,敕授登仕郎。以上四代皆单传。罗源生三子,长子凤翱,字友滨,号时瑞,县学岁贡生,官河南许州吏目,敕授登仕郎(九品);次子凤翔,字抑菴,号文瑞,县学廪贡生,官安徽泗州吏目,升四川成都府灌县知县,敕授文林郎(正七品);三子凤翊,字汉臣,明弘治年间徙居烟村。凤翱、凤翔、凤翊三兄弟为第五代,共育有九子,为第六代,分别为世伟、世文、世豪、世英、世举、世选、世惠、世思、世万,其中世英、世举迁往四川,世选迁往云南。顺着世豪这一支系,世豪之子达顺、达善为第七代。达顺之子应时、应明为第八代。应明之子仕旗、仕旌、仕员为第九代。仕员之子其璧为第十代。其璧之子有馀、有桃、有能、有喜、有俸、有弘、有开为第十一代。有馀之子献清、献珪、献瑞、献科为第十二代。献清之子学诗、学礼、学义为第十三代。学礼之子绍振、绍红、绍辅、绍盛为第十四代。绍红之子元俊、元樟、元伸、元实为第十五代。元俊之子景成、景仁、景和、景丽、景连、景煜、景发、景芳为第十六代。元俊是监生,极重视对八个儿子的教育,想方设法供儿子们读书,八个儿子都是地方上口碑很好的人,有的还是地方绅士。元俊共有二十位孙子,为第十七代,分别为祖诗、祖书、祖伦、祖谟、祖相、祖俨、祖钧、祖滇、祖桓、祖辉、祖谦、祖樑、祖栋、祖铭、祖谱、祖䛲、祖标、祖根、祖谔、祖棣。排第二十位的是罗祖棣,又名罗铁忠,是中学教师。
        水庙江边罗氏迁徙新宁的第三代祖罗维仲即高中举人。罗氏家族历来向学重教、耕读传家,知书达礼的君子代有传人。罗维仲、罗万类、罗祖谦即是典型代表,他们是新宁的乡贤。在当代,曾担任过湖南新华书店集团党委书记的罗德树先生则是典型代表。罗德树书记是华膴公的第十八代裔孙,但跟罗万类他们早已出了五服。罗德树书记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为人正直,待人和气,关心家乡,是新时代的君子。

       水庙江边罗氏的原来定的班辈是:华继维源,凤世达应,仕其有献,学绍元景,祖德钦承,家道克振,仁贤懋昭,瑞祥錫永。民国二年修谱时对原定班辈进行了调整,然后又补充了新的班辈,具体是将原来的“家道克振、仁贤懋昭、瑞祥錫永”去掉,再新拟二十代班辈,总共四十辈(原拟的和新拟的各二十辈),新拟的二十辈是:忠孝立生本,诗书道义根。来则能永守,光耀大昌荣。


胡子哥日记
原创文学。历史故事。情感小说。我的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