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清朝被外国列强盯住,为了消弱我国民众体力,掠夺我国的海量资源,以英法为首的国家想出了鸦片侵袭的方法,以润物细无声,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残害我国,国外生产制造的鸦片开始海量流入我国,最初在沿海地区吸食的鸦片,逐渐流入内地,席卷全国,对我国民众的身体健康与生活斗志造成了严重的损伤,远在山区的内陆县——湖南省新宁,也横遭其祸。当时,乡间吸食洋烟比比皆是,新宁县城里也出现了洋烟馆,大肆贩卖鸦片。商人逐利,不管人民死活,政府短视、懦弱与贪腐,吸食鸦片盛行,人对鸦片的依赖性增强,引发了社会的极大的不稳定。
在意识到鸦片对人的伤害的时候,国人开始清醒起来,自发地抵制鸦片,在新宁,最初抵制鸦片的却是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家住新宁县麻林瑶族自治乡的秀才蓝正樽 ,看清了洋烟(鸦片)给社会带来的巨大伤害,心中忧虑万分。
有史以来,农民起义的口号和政策莫不与分田地有关,抵制鸦片却是头一回。蓝正樽是瑶族人,居八峒瑶山之一的麻林峒。他是瑶族人少有秀才之一,生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新宁的县治有些特殊,在清朝覆灭之前,瑶山峒人属于半自治状态,与山外的汉人相比,要剽悍很多,这种民族反差也造成了汉瑶之间的隔阂,很长一段时间,山外汉人较为歧视峒里的瑶人。蓝正樽自幼聪颖,很小就认识到这种民族歧视,自幼习文,励志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奈何时运不济,考中秀才后,屡次省、府两级考试皆失败。
蓝正樽虽然考举失败,但是作为瑶峒少有的秀才,在平日里,他还是很受峒里人尊敬。蓝正樽很珍惜这份尊重,积极参与瑶乡事务,尽力为瑶民争取福利。
尽管瑶乡闭塞,但是鸦片的危险还是通过一些地方豪强引了进来。当时麻林峒峒长蓝年余、蓝年顺平时鱼肉乡里,横行霸道,贩卖鸦片到瑶乡,赚取不义之财。蓝正樽在几次劝告无果后,写了状纸,把这几个劣绅告到县里,奈何蓝年余等人与县里勾结,蓝正樽的状纸送进县衙后,如石沉大海。蓝正樽一气之下,决定把官司打到省里,同时完善了状纸内容,不仅告状,还提出了八峒改革方案。在状纸中,他提出了三条治理瑶山八峒的方案,一、“改庵为祠,以族化乡".。二、“鼓励勤耕,发展生产。”三、“广兴义塾,崇尚礼让“。奈何官官相护,上告石沉大海。在上诉的同时,蓝正樽干脆在家成立一个除害会,一除地痞(指蓝年余、蓝年顺等人)二、严客民(客民是指汉人地主)三、逐汉奸(汉奸是指在瑶山的汉人贩卖洋烟的商户)。蓝正樽的这些行动,极大的惹怒了蓝年余等人。蓝年余与蓝年顺凭着他们在瑶乡的势力,决定将蓝正樽灭掉。蓝正樽在得到讯息后,连夜去往八峒之后的另一峒——圳源峒。在圳源峒,蓝正樽联合斋教张永禄,陈仲潮打着“打倒劣绅,抵制鸦片”的口号在新宁县圳源峒发动起义。
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初五,蓝正樽自封卫王,筑台拜将,他颁布了《王政十三条》,在《王政十三条》里,他发出了新宁禁毒历史上的第一条禁毒令。 “禁食洋烟(鸦片)。”蓝正樽的《王政十三条》得到了广大瑶民的拥护,他迅速在瑶乡站稳脚跟,并决心推翻清政府统治,率兵攻打武冈州,因准备不足,大败而归,瑶乡也遭到牵连,蓝正樽逃往广西继续开展反清斗争。短暂的瑶民起义终于以失败告终。
虽然新宁县蓝正樽起义以失败结束,但是蓝正樽起义提出的禁毒口号,吹响了民间禁毒的第一声号角。1837年,时任湖广总督林则徐至宝庆府武冈州复查蓝正樽案,沿路考察,惊觉烟毒以深入湖南腹地,荼毒百姓,危害深远。遂上书道光皇帝力主禁烟行动。1838年,鸦片战争前夕,湖广总督林则徐在湖广地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禁烟毒行动,有效治理了鸦片在湖广地区的毒害。
(林则徐像)
蓝正樽农民起义的这一声来自底层人民禁毒的呐喊,如一声惊雷,又如禁毒高歌的第一个音符,觉醒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禁毒意识。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