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清明书院游

文摘   2023-04-07 16:55   湖南  

烟雨清明书院游

湖南省新宁县第五中学蒋双捌

1、 慕名造访马头桥

新宁县马头桥镇有古书院,初闻于阿旧先生的《邵阳第一进士周仪籍考》;惊叹于金城书院肖富山、张才山几个老先生的对书院文化的敏锐和深入考究,濂溪故景的线索再现,三座古桥的风韵犹存,翠巖石洞的弦歌回响,引得整个昭陵文坛揭起一场狂澜;晓波兄的《千年弦歌》,浓笔重彩的书院渲染,加上政界和民间的合理宣传,紫阳书院一时名声大噪,轰动了整个湖湘文坛。


一个地处偏远、远离中原文明之地的小书院,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效应,只怕并不在于书院本身,而在于因此而被发现和挖掘出的一系列文化元素:自周仪而后一门数代六进士、湖南第一进士家族、三周颉颃三苏……这无疑给新宁的文化蕴含增添了无与伦比的厚重底色。

出于对先贤的崇敬,癸卯清明日,携贯一先生径往马头桥。一路烟雨,到了坪山小学。

询问学校老师古书院旧址何处,一教师十分热情地回答说学校就是书院原址。我正疑惑时,任教于此十余年的许老师自我介绍后讲述说:据本地老人传说,周仪少有异禀,博学力行,读书过目不忘,有神童之称。这学校原来是三星寺,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宋时有一得道高僧,乃饱学之士,见周为可造之材,于是每日召来寺后石岩中悉心指教,后横空出世,成为宋邵州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后致仕,归而建石室书院讲学,门徒甚众。庭前文峰挺立,以至于后代玉树峥嵘……

也许是近年来造访者众,许老师对古书院历史娓娓道来,引领我们来到学校后山的“翠岩”——高僧带领周仪当年的读书之处。

沿草径拾级而上三四百米,到了一个小石洞前。洞口不大,刚好能容一人侧身而进。洞口上方模糊着“翠岩”两个繁体大字,细看这两个大字,“翠”字的上下比例很不匀称,上面“羽”的明显过小,此前也有多人对此提出质疑,但至今没人做出十分说服人的解释。贯一先生仔细观察揣摩,竟然做出一个异于常人的大胆推测:按石头的宽度,书写者完全可以按正常比例书写此字,为何缩小“羽”的书写比例,也许是为了保护整块石头的脉象,以绵延书院的文气

这个推测是否符合书写者的本意、或许另有起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站在洞口,回望原野,烟雨中田畴遍地,农舍散布,洞旁密林修竹,浅草青青,山鸟啾啾,远离尘埃喧嚣,确是静心读书的佳处。

面对此情此情,一花一草、随时随景皆可入诗的贯一先生脱口而出:

春雨湿青衫,清明访翠岩。

漱苔泉脉脉,扶路竹掺掺。

洞放千年吸,云开万境咸。

山花何烂漫,野鸟更呢喃。

回到学校,食堂前摆放着一个很大的古旧石水缸,虽历时千年但毫无破损尚能盛水使用;一块禁止赌博之类的石碑;一块刻有捐款的功德碑,一块“三星寺序”,文字明灭可见,但模糊难辨。有关书院的文字记载,散见于各种古文献和《周氏族谱》的记载,这应该归功于阿旧和晓波先生以及诸如许老师等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而有关书院的石刻文字,暂时还没被发现,不得不说是一种缺陷和遗憾。书院与三星寺,在一段时间里应该是并存的,更有可能是互补的,万分可惜的是,都已经消亡于历史长河中了。


二、 游兴未尽到金城

书院蝶化为现在的坪山小学,这是时代潮流的需要。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个时代养一代人,但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永远都不可能割裂的,中国的书院文化就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在科举时代。

贯一先生营生于外,难得回来,之前也只是听闻过金城书院,观瞻了紫阳书院的今生,兴犹未尽,何不再进城看看名闻遐迩的金城书院?

我马上电告书院的常务副院长张才山老先生,要带贯一先生前往书院观摩学习,张老先生素来对我“恩宠”有加,一听此言,连忙说:“非常欢迎、非常欢迎。我马上就到、马上就到!”语气里分明还在用午餐。我忙说“别急别急,我们至少还要二十几分钟到。”

贯一先生听了大为诧异:这老先生为何如此客气?  我说贯一先生乃饱学之士,邑内高士,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谁人不知哪个不晓?老先生爱才惜才,闻听您大驾观临,自然想早一刻一睹丰采。

车停书院空地,老先生早已等在门口笑迎。一行人他只认识我,简介了几位之后,我向张老隆重介绍贯一先生。老先生一听,显示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拱手连说早有微信联系,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相见不晚,实乃三生幸事。请对书院工作多多指教!

书院门口是金城书院  四个遒劲的大字,两边是一副工整的联对,整个书院的外观青瓦木樑,显得古色古香。进得书院,阵阵书香扑鼻而来,廊柱上佳构联对,墙壁上书画纷呈,书架上名著布列……而最醒目的是悬挂于正堂上晓波先生所提的道南一脉四个大字。

对张老先生的敬佩,源自于先生的几大特质:对任何一个、任何一批来访者真挚的热情接待和不厌其烦的义务讲述;年纪不小往事不忘的超强记忆力;对书院文化发现和挖掘的痴情;讲述书院文化妙语连珠的极佳口才;辞赋联对的工稳严谨……


我和贯一先生都是一字都不愿放过的腐朽,在老先生的引领下,把整个书院所展示前贤今人的诗词联对、书画题字等等看了个遍。老先生对金城书院的掌故谙熟于心,对其创建、沿革、变迁、现状、发展,讲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终于明白金城书院近几年为何备受世人认可的缘由了:山以仙名,水以龙灵,地以人才兴。邑人古来就有敢于人先、引领潮流的前辈,文有李敏、谢锡贤,武有刘坤一、江忠源。夏明钢、宛旦平、刘子载、陈纯一、刘永济……一连串耀眼的名字,无不因为这块浓郁文化滋润浸淫而响亮!新宁的读书人,吸吮着贫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文化精髓,秉承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儒生气节,把为中华之崛起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

更让我感觉惊喜的是,我这之前很质疑于诸多人所持茂叔公作《爱莲说》于新宁莲潭之说,而张老先生提出一个文人写作与心境相符的观点:茂叔公居虔州时正春风得意,摄邵州时心有郁结,此时荡舟莲潭有感而发做《爱莲说》,确实是有几分道理的。

崀山是新宁的一张山水名片,而金城书院,无疑是新宁的一张文化名片。

夫夷滔滔北去,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天地虽悠悠,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开贤路、有诸如张老先生等贤哲的坚守,有千千万万后来弄潮儿的奋勇前行,新宁何愁担当不起“有才惟楚,为盛于斯”这八个字?!


江岸春风拂柳,面对此情此景,贯一先生兴犹未尽,又占一绝:

夫夷水下江湖阔崀笏山呼岳麓前

大道南来分一脉兰馨桂馥已千年

这厮从来不怕我当着客人出丑,说你平时也喜欢吟风弄月,何不也来几句?

我平时虽也涉猎诗联,在贯一和张老两位先生面前却是徒子徒孙。张老张开弥勒笑脸鼓噪着,我只好私下步于放生阁旁,颇沉吟了一阵,涂鸦一首,聊作今天清明一日游的结语:

放生阁乃善人修栏下清江万古流

庭木擎天寒日绿枝禽弄语暖时稠

尽传书院康熙始,早堤防茂叔游

究底寻根缘我事,兰馨桂馥春秋。

202345日子夜


胡子哥日记
原创文学。历史故事。情感小说。我的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