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湘运
世纪末的清王朝风雨飘摇,慈禧把光绪幽禁于瀛台之后,还想废黜光绪,于是征求一些督抚大员的意见。当时刘坤一任两江总督,他联络了张之洞,想两个人联名发电报表示不同意,后张之洞不同意联名,刘只得一个人发电表明自己的主张。据刘坤一侄儿刘能缉的后裔刘叙宁先生讲,他的祖母(永字辈的夫人)当时和丈夫一起生活在两江总督署内(据说当时刘坤一将自己及老弟培一、瑞一、傳一的后代全部安排在南京读书),亲眼所见刘坤一发电报之前的情景:刘打着背手,在厅堂上踱来踱去,好一会儿之后,把手一挥说:“存管四两乌纱嗯要,发电报”。当时国内一些大城市已有电报所,也是洋务运动的成果。这封电报的原文如下:
寄总署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
谨密陈者:
国家不幸,遭此大变。经权之说须慎,中外之口宜防。现在谣诼纷腾,人情危惧,强邻环伺,难免借起兵端。伏愿我皇太后、我皇上,慈孝相孚,尊亲共戴,护持宗社,维系民心。并请查照八月十一日、十四日两次谕旨,曲赦康有为等馀党,不复追求,以昭大信,俾反侧子自安,则时局之幸矣。坤一受恩深重,图报无由,当此事机危迫之际,不敢顾忌讳而甘缄默,谨披沥具陈,伏乞圣明俯赐采纳。请代奏。
——总署,是清末朝廷总理各国事务的衙门(位列各部之首),相当于日后的外交部。刘坤一谏阻废立之时的总署大臣是荣禄,荣禄为慈禧心腹,刘坤一之密奏传给荣禄并请其代奏也完全合乎当时之情理与事理。
一封电奏令慈禧最终打消废黜光绪的念头,诚如新宁县城刘忠诚祠的对联所概括的,“片言协和两宫,忠可回天,前事俨思考叔;独立撑持半壁,诚能动物,外邦犹仰夷吾”。
"存管四两乌纱嗯要”,是典型的新宁土话。"嗯要",新宁方言,即"不要"的意思;乌纱代指乌纱帽,新宁人的习惯说法。清代以前官员的乌纱帽是丝绸制作的,加上一些饰件大约四两重,清代的官帽则重得多。刘坤一这句随口而出的新宁话表现出他敢于担当的性格和对朝廷的忠诚。据刘叙宁先生说,他祖母讲,刘坤一发出电报后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只留了继配曾夫人在南京,其他妻妾和子侄孙辈全部打发回新宁,万一慈禧怪罪下来,也可以少遭受些连累。
1900年春夏之际,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运动在京津一带已呈燎原之势。是年5月,八国联军以“保护使馆”为由派兵入京。此时的慈禧既对洋人十分不满,以为洋人借武力逼她还政光绪,她还被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功所迷惑,于是下决心借义和团与洋人抗衡。是年6月21日,朝廷下诏对列强宣战,要求各督抚对洋人宣战。北方顿时大乱,慈禧携光绪西逃。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对局势和国力有较为清醒的认识,认为慈禧的宣战之举几近疯狂,认为朝廷的宣战诏书“此乱命也”,刘坤一赞同李鸿章的“不从乱命”的主张,刘并电告张之洞及苏、皖、赣三省巡抚,“为今计唯有力任保护,稳住各国”,“时至危机,未可拘泥”。6月26日,刘坤一、张之洞接受盛宣怀的主张,派人与上海的各国领事商定《东南互保章程》,其核心内容是,“上海租借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此即历史上著名的“东南互保”,刘坤一是“东南互保”的积极推动者和主要操盘手。据刘叙宁先生转述其祖母当时所见:时刘坤一接到了朝廷对洋人的宣战诏书后,也是背着双手踱来踱去,因为形势危急,又事关重大,他反复思考着应对之策,边思考边自言自语,“只有咯喳寡婆,嗯晓得天高地厚”。——这也是典型的新宁话,“寡婆”即寡妇也,此说法只新宁才有,外地人不这样说。慈禧当时确实也是寡妇,其丈夫咸丰帝1861年去世时她才26岁即守寡。刘坤一说这样的话,一则是心里确实烦,烦慈禧看不清当时的形势,莽撞行事,不计后果,置国家于危险之境。再则也纯粹是骂人的话,是否寡婆与决策是否正确没有必然联系。刘坤一这话随口而出,有点爆粗口的味道,说明当时身边不是家人就是亲信,没有外人。有外人在场的话,刘这样骂慈禧的新宁土话被密报上去也不得了。正因为刘坤一这话随口而出,所以才更有新宁味道。估计刘坤一不只是愤怒的时候、极烦躁的时候说新宁土话,应该戎马生涯数十年一直说的是新宁土话,不会说“京片子”,也不会说其它地方的话。这样,更符合他新宁蛮子、宝庆蛮子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