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期
“说经台”下拜真经
文/金海龙
“经”的引申含义是指传统的权威性著作, 正如《左传·昭公十五年》所说:“经者,纲纪之言也。”
然而, 随着岁月的流逝,任何权威性著作都或多或少地会受到时代的浸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迁,这就有了真经和伪经之说。要不然,唐僧也不会历尽千辛万苦地到佛教的发源地去讨回真经。
那么,什么是真经呢?
这一点,令我困惑了很多年。直到5月17日这天,我和几位朋友来到老子的“说经台”后,心里豁然开朗。
“说经台”位于陕西省周至县东南十五公里处的楼观台内,相传是当年的函谷关总兵尹喜邀请老子结庐为坛,讲授“道德经”之处。这里为终南山北麓,四季如春,祥云缭绕,溪流纵横,百鸟争鸣。站在“说经台”下,抚摸老子当年的“手植树”,令人不禁叹到:“宇宙造物,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欲观其妙,常有也。”这里能诞生“老子的五千言”,实乃名不虚传。
陪同我们的解说员是一名漂亮的关中小妹,也许是宋处多给了一点小费的缘故,她的讲解是口吐莲花,妙语连珠,就连一块石碑两侧处,轻易外不示人的偈语,也解释得淋漓尽致。但是,我还是有点云里雾里,“道德经”的真谛在哪儿呢?
“老子祠”是“说经台”上的核心景区,跨入门内,其两侧的石碑立刻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一块刻的是唐定本的《道德经》,一块刻的是元代高翔篆书的《古老子》。高翔写的是梅花大篆,文采飞扬,芸芸如生。唐定本的《道德经》中规中矩,气定神闲,共5274字,其中“道经”2362个,“德经”2912个。
为什么叫唐定本呢?
因为,自从老子在此说经后,历经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和隋唐,此经版本众多,良莠难辨。直至唐玄宗时,才完成了最彻底的一次校正和还原。于是,在开元九年(721),驸马司马禎奉老丈人——皇上大人之命,以篆、隶、楷三种字体重新书写了《老子道德经》,并刊正句文,刻为石经。所以,关中小妹一再告诉我们,此碑乃镇馆之宝,实为罕见。
盛世修书,乱世藏金。开元石刻,绝不是浪得虚名。
但后人更看重还是那石刻上的内容——《道德经》。因为她之所以历尽二千多年被人们传承不休,版本不断,是她更有用,更有价值。否则,欧阳修的那块《陇冈阡表》碑,就不会立在“说经台”门外,尽管他老人家的书法和文采在唐宋八大家之中享有盛誉,就连日本著名的“朝日新闻”的刊名也是由此拓去而得。但思想的旗帜,永远会是精神的坐标。
对此,当你在“老子祠”门内回望不远处那高高耸立的老子雕像时,更是茅塞顿开。
在那里,会看到《道德经》最有影响力的三个版本,即帛书本、楚简本和传世本。其中,楚简本因1993年发现于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里的竹简上而得名,它形成于战国中晚期,是最接近老子那个年代的珍品,共有二千多字。它的优点是年代古老,接近真本。缺点是其内容是否完整,存在争议;帛书本是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因其书写于绢帛之上而得名。它有甲本和乙本两个,前者形成于刘邦称帝之前,后者则是在汉文帝继位之前,共有五千多字。它的优点是内容完整,改动较少。缺点是残毁错漏较多;传世本分为上篇的《道经》和下篇的《德经》,也就是我们今天最为熟悉的版本,也是五千多字。其以三国时期的王弼注本为代表,其优点是体系完整,传承千年。缺点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篡改”和错误。
三个版本哪一个才是老子的真传呢?这恐怕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有人说它们之间共有700多个不同之处。比如,楚简本的“大器免成”与帛书本的“大器晚成”,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帛书本的“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和传世本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也有着天壤之别,等等。可如果就此非要对三个版本定出高低,辨出真伪,恐怕也是一个误区。不信,你看看雕像中老子那微笑的面容,再看看“说经台”上那些屡毁屡建的楼阁,哪一处不是欲言又止,历经沧桑?
我想,只要《道德经》的基本精神不变,老子就会永远屹立在终南山之上,只要尹喜请老子说经的故事还在,“说经台”就永远会存在于世人的心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思想体系,无论其在字里行间中有多少差异,只要是完整的、有价值的、对今天有意义的,就是真经。
悟出这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对今天的我们之启发,就是真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样的世界观让今天的我们仍然会肃然起敬,谨言慎行。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谁能说这样的人生观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法宝?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校,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治大国如烹小鲜”、“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如此精深的价值观面前,我们还有什么事情纠结不已,不能释怀呢?
这就是老子留给我们的道德真经,也是这部千古奇文能够流传万世的真正魅力之所在。其中的哪一条,都可以成为我们修身立世的座用铭。
真经,真就真在其永恒的价值上。
走出“说经台”,其门口的右侧有一口水井,里面的一枚泉眼仍在吐着涓涓细流。有人说是当年老子率人所挖,虽然有点无凭无据,但这泓泉水在元代曾制服过一场特大瘟疫,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为此,当时的大书法家赵孟頫亲笔题写“上善池”三个隶书大字,今天仍然矗立在泉井旁,格外醒目。这似乎也在为《道德经》作出了最为简单明了的阐释:为国为民,就是真经。
高上仰止,真经永存。
就要离开“说经台”了,我们不禁向南望去,那巅峰之上就是“老君炼丹炉”。相传那是名副其实的“八卦炉”,有金炉和银炉之分。看来能在那里潜心修炼的,一定是在《道德经》里已经悟出了自己把握的真谛。
那我理解的真谛在哪里呢?
毫无疑问,“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之处而无所不为”,这应该是我心中的最强音……
文/愚叟
对于诗词,我是略知一点,也可以说连半只脚都没踩进门里。偶尔也写点七言、五言诗,有时也写自由诗,那都不叫诗,连最朴实的“老干体”也算不上,只是把自己身之所历,目之所睹,耳之所闻,心之所想,情之所感,用较少的文字记录下来,没事看看,化解寂寞
虽然不会写诗,但喜欢看古诗词,现代诗看的不多。古诗词不是鸡汤,是前人的经验,是历史的总结,我们总能在一些诗句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你读得越多就越能发现,有些事不需要别人引领,跟随自己的心走,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断是与非,这样你才能变得更加睿智和达观。和常人一样,都有眼高手底的毛病。自己写不了,又看不上别人的。对于古体诗,我是不研究格律,但能看懂,什么上平下仄,起承转合,合辙押韵,颔颈对仗等等也知道点。其实,大多数人喜欢古诗,只是看一些名篇名句而已,研究者极少,写作者更少。
诗难写,写出好诗更难。毛主席说:“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老人家提出古诗新韵,押大致的韵就可以,不提倡青年人学古体诗。
我始终觉得诗歌的意境重于格律。自然界中风景秀丽,气象万千。人们仰望日月星辰,可以感受浩瀚宇宙的神奇魅力;俯观草木虫鱼,又会心生怜爱之意。这些自然景象触动了人们的内心,还可能镌刻于脑海之中,变成一个个记忆的符号,又会促使人们产生浪漫的想象,从而写出动人的篇章。
天地间的一切皆能成诗,而不同的时代由于文化背景各异,就会产生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汉诗多是描写自然现象,不大重视格律,注重气势,如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多么激情四射,奔放豪迈。唐诗则逐渐由现象落入想象,格律诗甚行,把诗歌推向高潮,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认为唐诗已经到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后世诗人永远无法达到唐诗那样的水平。当然这是鲁迅的语言风格,后人总是要超过前人的。但唐诗好的颇多,也有不好的,过于拘泥对仗,有显呆板凑对之嫌。宋诗则喜欢抒写哲理性的思考,把诗歌写成了花,但于现实离得太远,多数为写诗而写诗,当然有以苏轼为代表的不少好诗,但总体上看词胜于诗,比诗更好。明诗倒是崇尚写实,但有点清汤寡水,骨风太过。清诗则追求创新,可谓百花齐放、万木争春,也有不少好的诗句,只是出类抜萃的太少。今人写古体诗的也不少,只是好的凤毛麟角。尤其到了网络时代,诗词泛滥成灾,东拼西凑,粗制滥造,害人不浅。倒是今人创作的许多顺口溜和民谣挺有意思,讽刺力强,敢于彰善瘅恶,比大部分诗歌好得多。今人的自由诗好的有许多,让人看了动心动情。那么今人为什么很少有人写出好的古体诗来,这与历史背景有关。现在文人的主要精力没有在诗歌上,单一的诗人少之有少,靠写诗已经过不上富裕日子,甚至难能养家糊口,所以不投入那么大的精力搞诗作。加上网络的冲击,又是个讲规矩讲法治时代,一般人不愿触及现实问题,多是山川河流,修心养性,歌功颂德,人生哲理方面的诗。另一面,形成了会写的不敢写,敢写的不会写。就是说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经历坎坷,厌世不公的人,想写而不会写。生活比较富裕,人生顺利,文化相对比较高的人,缺乏素材和动力,不愿触及现实社会,也不大了解社会底层生活状态,写点诗作也是不轻不重,包装别人和自己。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诗歌创作并没有捷径,而且古人从小受到的教育与现代社会也大不相同。如今很少有人可以静下心来读书,人们也不愿意开动脑筋、搜索枯肠,要想写出一首佳作实属不易。古人也不是天生就是诗歌天才,他们首先热爱诗歌创作,然后又愿意走进自然、接触社会,才能发现素材、得到灵感,其中的辛酸只有过来人才知道。一首传世佳作不一定格律严谨,但一定是情感充沛。
辞赋文章能者稀,难中难者莫过诗。”好些年来,我对许多诗人各具特色的思想、言论、功业、品德、境遇都阅读过,被他们“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精神所打动,想用数年时间磨砺自己,能写出辞语优美,情感丰润,意境俱佳,贴近生活的诗,无奈玩心难收,误入“棋”途,今已年老,视力遽减,大脑萎缩,均不能达。“不愁白发千茎雪,只恨万药总无灵”。于是,只好带着遗憾漫度岁月,看看手机,翻翻古诗。
2.较量 Vs 师傅
征稿
自媒体公众平台《愚夫坊》向愚友征集作品:
一、征稿体裁
文学类: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等。
影音类:音、视、乐、摄影作品。
书画类:书法、绘画作品。
其他艺术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的各类艺术作品。
二、投稿要求
1、作品兼具思想性、趣味性。
2、支持原创,媒体首发。
3、所表现内容、形式,均须校核正确。
4、投稿作者需关注“愚夫坊”公众号。
投稿请加编辑微信: lzy_hbyt
投稿邮箱: yufufang2020@163.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