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期
寻根的梦
——献给祖国75岁诞辰
作者/金海龙
无数次缠绵的相遇
终未走出无果的梦境
这个梦是妈妈留下的,在我
还未出生的时候
她和父亲就早以各奔了前程
这个梦,是对那时的荒野、枯草、寒风
一点微弱的抗衡
这是一个寻根的梦
梦的主题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名姓
我曾努力按下心中的波澜
在梦中和恐龙推心置腹地交谈
因为,我们都曾积蓄过无穷的力量
一个可以让自己如一座海,翻腾激越
一个可以让别人像一艘船,通向
永无止境的航程
可它却在耳边轻轻告诉我
活着都是一门挺拔的美学
但死后,埋葬它的地方还会是一片茂盛
而我倒下的时候,只会
给大地留下苍凉的疤痕
于是,我又把目光投向珊瑚
那里我们有过共同的语言
古老的岁月曾是我们相恋的佐证
可她却委婉地告诉我,她的身边
总有多彩的生命,如
一场场华丽的刺绣,灿烂交织
而我身边刮过的总是人世的尘埃,总是
装订过的闲言碎语
一样的编码,不一样的基因
寻根的路途竟是如此艰辛
我愿意用身体里的锦绣
将我的祖国搬迁到这里
让它看着我的寻找,看着
我的期盼
山脉连着山脉,遥远拥着遥远
江河泱泱逝去,但奔流不息
我们终于在一个小站相遇,没想到
父亲竟是那么干练,清瘦和白净
他抚摸我黝黑的面颊
坦言了离我而去的实情,他是
要为我们还一个历史的清白
要为家族讨回应有的公正
本来就是石头的血液,却因
石头里的杂质造成了血液的不纯,本来
就给世界带来了多彩的生活
却又因生活的多彩,而
让我们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粗糙的钢铁,留不住
精细的种子
纷杂的脚步,早以忽略了
细胞深处的呻吟
绿色是生命的本质,用生命
创作生命才是真正的使命
才是,我们真正的姓名
让更多的人去说,无限与永恒
这是一个驶往天堂的小站,父亲
还有下一站的旅行
我知道,寻根的梦还会很长
还要继续奔走,去催醒
那些梦想停顿的人们
让无数苏醒的停顿连接起来
在这个夜晚,在黑暗来临之前
让大地和越来越辽阔的未来
犹如灿烂辉煌的秋色,我知道
在大海的背面
还有那么多踌躇,在
生活的角落,还有那么多废墟
寻根的梦,在悠长的时光里
缓慢而无限,犹如
父亲的怀里,揣的是
一个令人欢喜的故事,可
故事的结局还远未来临
在这寻根的路上,我只是把
自己真诚的影子
留在一个老人慈爱的眼中
这就是我的梦
母亲给我梦的种子,父亲
给我梦的启蒙
我给自己的,是向高远之处
吹响梦的长笛
当洁净的空气,浸透
每一寸土地
当我穿过梦的荒芜,那
蓬勃的新绿就是不死的灵魂
赵树标是新中国同龄人,他生在冀中革命老区红色饶阳,长在革命家庭,经过部队锻炼,大学教育,就职华北油田,退休后工作生活在任丘。
75年不平凡的岁月,他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祖国母亲的怀抱,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为一名光荣在党52年的老党员、老战士、老教师、老石油、老作家。他从2014年至2023年,历时9年写出反映冀中革命老区历史文化的散文专著“乡愁三部曲”——《影林乡贤》《老桑树底下的乡愁》《乡愁之声》。
会议围绕作品展开座谈和研讨交流,气氛庄重热烈,与会嘉宾都发表了出自脏腑,热情真挚的发言。以下,节选李海生、彭茜梅两位老师的发言作品,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文/李海生
作者简介: 李海生,1953年4月生于革命老区山西省左权县一个红色家庭,16周岁参军到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4师,这是为我国“两弹一星”“筑窝”的英雄部队,亲历已经解密的“8.16工程”是世界第一大人工洞。在部队入团入党,近9年的军旅生涯培养出不怕流血和艰苦的意志。24岁退役到石油企业,参加过华北、塔里木会战,天津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毕业,高级政工师。发表文字作品180万余字,摄影作品百余幅。有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或选为外教教材。热心公益,乐于传承红色基因。自喻“一个快乐的老顽童”。
难忘乡愁
——致赵树标老师
诗文/彭茜梅
作者简介: 彭茜梅,笔名西鋂铃铂,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中石油作协会员,著有诗集《旗袍扣》、散文集《鋂铃清音》等,作品入选多部版本,见诸于《诗刊》《诗选刊》《思维与智慧》等刊物,现供职于华北石油报。
编辑/李志英
2.几首小诗伴月圆
征稿
自媒体公众平台《愚夫坊》向愚友征集作品:
一、征稿体裁
文学类: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等。
影音类:音、视、乐、摄影作品。
书画类:书法、绘画作品。
其他艺术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的各类艺术作品。
二、投稿要求
1、作品兼具思想性、趣味性。
2、支持原创,媒体首发。
3、所表现内容、形式,均须校核正确。
4、投稿作者需关注“愚夫坊”公众号。
投稿请加编辑微信: lzy_hbyt
投稿邮箱: yufufang2020@163.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