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石油精神薪火相传

文化   文化   2024-10-26 06:00   河北  



第210期




铭记石油传统

励精图治

让石油精神薪火相传!



报告文学


华 北 油 魂


——仅以此文献给那些为华北石油会战牺牲和做出奉献的石油前辈们


李海生
赵克镜


【题记】40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短暂的一瞬。但在华北油田来说,却给那些参加过油田的“老会战”和当地人民群众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印象。曾经的我与一些同行探讨过,什么是华北油田精神,我的理解是:爱国、担当、奉献、图强。

(任4井 2012年 李海生摄)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文革”仍未结束。无论在城市、农村、机关、工厂、学校、科研院所等地,随处可以看到“抓革命保险,抓生产危险”“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很批唯生产力论”等标语口号。全国各地生产极不正常,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已经连续几年下滑。在国家经济遇到极度困难面前,那场会战不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看,都有非常值得人们研究和关注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 “突破口”会议

华北平原,中国陆地最大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人杰地灵,自古就有“燕赵大地多悲歌”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地矿部门和石油部门就开始在冀中平原寻找石油资源,经过近20年的不断勘探,一直没有取得重大进展。上至领导决策层,下至地质专家和施工单位都显得有些焦躁。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两种明显的争论:一种意见主张继续积极勘探,加深对冀中平原的认识,在前面勘探的基础上,力争有重大突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冀中坳陷生油和储油条件都不如济阳、黄骅、下辽河等坳陷,即使费很大财力、人力、物力,也难以形成规模开发。

这种争论一直到了1973年上半年。

为了统一思想认识,1973年6月,经中央有关部门协调,在冀中勘探的石油化学工业部、地质部负责河北省石油勘探的部门会集河北省徐水,联合召开了专项研讨会。会上经过热烈讨论,最终还是达成共识,决定加大勘探力度,继续在冀中平原寻找石油,争取实现勘探突破。会上拟定了钻探四个“一号井”。它们分别是:家1井、冀门1井、高1井、留1井。这个会议也称“突破口会议”。会上确定冀门1井由地质部第一石油普查大队承担,其它3口井由大港油田承担。

当时属于大港油田钻井二部的3269队钻井队。奉命承担了家1井的钻探工作。3269队接受此任务后,由地处黄骅坳陷的王官屯长距离搬迁至雄县高家堡构造的家1井,很快投入到决定冀中勘探前途的战斗中。他们不负众望,于1973年10月17日——1974年6月22日,排险克难,在家1井胜利钻达3481米,在沙河街组三段完钻,试油获得了63吨的原油产量。这口井是冀中第一口有商业价值的工业油井。它的勘探成功消除了对冀中勘探上与下的争论。家1井的实践证明冀中是可以找到有工业价值油气藏的。20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在冀中打过60多口井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此划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坚定了在冀中找油的信心。

家1井完钻后,3269队又奉命转战安新县南部的白洋淀边,开始打探井——淀1井,该井完钻井深3204米,完钻层位是中上元古界雾迷山组。这口井虽然没有出油,但它是 钻达3000米以下探井中第一口打到前寒武系的探井。

二 钻探任4井

(一)大队长 雪天传命令

公元1975年2月7日、农历丙辰年腊月二十七,一场漫天大雪把古老的冀中平原打扮成了银色的世界。被大雪覆盖的土路上,半天看不到一个行人和车辆,村庄的老百姓都在烧得热腾腾的火炕上“猫冬”。

一辆“天津”牌吉普车在白雪皑皑的公路上艰难的前行。车内坐的是华北油田会战指挥部第二钻井指挥部三大队大队长孙胜先。他是前往打淀-1井的3269队传达指挥部命令的。

孙大队长来到3269队队部值班帐篷。队党支部书记、指导员段勇,队长张志奎、副队长袁州兰看到孙大队长脸庞的眉毛上被大雪“染成”了白色,连忙把他让到炉火旁坐下,一个大班司钻给他倒上一杯热水,知道他们要谈事,就带着司机到他们的帐篷去了。

“这么冷的天,是不是有重要事情?”段勇问到。

“没急事谁在这冰天雪地往这里赶。”孙大队长嘴里哈着白气。

“那您赶快说啥指示?”张志奎接着问道。

“从家1井完钻后,你们就奉命转战安新县南部的白洋淀边,开始打淀1井,现在已经完钻,井深达3204米,完钻层位是中原上元古界雾迷山组。这口井虽然没有出油,但它是钻达3000米以下中深探井中第一口打到前寒武系的探井。为认识冀中平原地质结构提供了重要资料。指挥部对你们顽强的战斗作风非常满意。”

说到这里,孙胜先话锋一转:“按说你们已经连续打了好几口探井,本来应该为你们放几天假,好好修整一下。再说过几天就要过年了,也应该回家过个团圆年。可指挥部接到上级指示,让你们尽快搬迁到任丘南部的辛中驿,承担任4井钻探任务。这口井是会战总部非常重视的一口探井,所以,今天指挥部领导让我来,一是表示对你们的慰问,二是征求你们的意见。如果,有困难,我回去向指挥部汇报。”

“队上已经有20多名同志填写了请假单,准备回去过年了。”副队长袁州兰说到。

“这样吧大队长,我们商量一下,先开个支委会。然后给您汇报,”段勇回答道。
“好吧,这次搬家,是我们从大庆到华北后遇到第一次过年生产不停,你们一定要把指挥部的意图告诉大家。一定要把大庆‘思想工作在现场’做到位。我就在此等消息。”
支委会开的很短,决议:“为了早日找到大油田,坚决执行上级指令。全队职工准备年前就搬家,对已经请了假准备回家过年的同志,支委们分头做工作。”
孙胜先大队长带着满意的答复离开了井队。
孙大队长离开井队后,队部马上召开全队职工大会。
队长张志奎传达了指挥部关于让3269队打任4井的决定。指导员段勇作搬家动员,希望同志们顾全大局,力争在春节前搬迁到新井场。
本来安排了做请假职工的工作。但大家一听有新任务,表示坚决服从指挥部的命令。填写了请假条的同志,全部要求撤回。
(二)战严寒 长途大搬迁
再过三天就是大年三十了。那天大伙早早就起来,简单收拾好自己的行李,一部分同志开始拆帐篷。大多数同志开始拆解设备,紧张而有序的搬迁工作开始了。
老天爷也好像故意要“考验”一下这支南征北战敢打硬仗的队伍。出发前天上就下开了小雪,三九天地上滴水成冰,如果不戴手套,摸在铁架子上的手都能被粘掉一层皮。搬家的路都是土路,又湿又滑,加上冬季白昼短,虽然只有近一百公里的路程,但一天跑两个来回都很紧张。大伙渴了就喝口冰水或抓把雪,饿了就吃口冷馍,困了就睡在冰冷的地面上。就是在这样的天气和环境下,全队干部职工靠着人拉肩扛,硬是在3天时间里,将近一百公里之外的设备搬迁到了新井场。
到了新井场已经是大年三十晚上,大伙把设备按要求就位,来不及搭帐篷,大家就把铺板放倒在地上,把帐篷布盖在被褥上面,人躺在里面休息。队干部干脆挤在井场附近的秸秆旁,背靠着背睡觉。指导员段勇看着这些生龙活虎的兄弟姐妹,在这样的条件下,没有一个人发牢骚、有怨言,心中既欣慰又难受,想到三天长途跋涉,大家连一口热水都没喝过,便找到附近村庄的村干部给打点水煮了一锅面条,因为水少,煮成了面糊糊。但大家觉得比吃任何山珍海味都香,就这样在吃着这锅面糊糊,听着远处的鞭炮声中度过了除夕。
(三)过大年 钻井战犹酣
大年初一,伴随着附近农村的鞭炮声,职工们早早就起来了,各个班组按照各自的工作,开始按部就班安装设备,紧张的劳作暂时冲淡了思家的情绪。仅用了两天,所有设备就安装完毕。队干部分头检查设备安装情况,指导设备调试。
大年初三上午,随着一阵柴油机巨大的“轰鸣”在冬季寂静的原野上响起,3269队打的任4井正式开钻了。没有仪式、没有鞭炮、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认真打好井,尽快为国家找到石油。
这口井开始打得很快也很猛,但当钻至1800米井深时,泥浆含沙量急剧升高,随时有憋压卡钻的危险。
井场如同战场,险情就是命令。指导员段勇正在值班,发现问题严峻,连忙和队长袁州兰、副队长杨召荣(队长张志奎开钻不久已调走)及几个大班商量对策,决定立即组织青年突击队掏泥浆池,改善泥浆循环,以防止事故发生。
早春的华北平原,春寒料峭,就是穿着厚实的棉衣都不能在外面待的太久。段勇和其他队干部带头跳进冰冷的泥浆池子,许多职工二话没说,也跟着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中捞砂子。泥浆中的烧碱把大家烧得钻心地疼,但谁都没有退却。陈金凤、蒲素珍、李文书等几个瘦弱的女同志,也和男同志一样跳进泥浆池里,队干部怎么拦都拦不住。大家苦干了整整两个小时,终于将泥浆池中的沙子清除完毕,保证了钻井正常进行。
虽然当时的设备比现在落后得多,但他们的钻井速度却丝毫不差劲。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就是想方设法要把活儿干好,把井打好,找到油。为节约钻井时间,职工们一分一秒地抢接单根。管柱里涌出的泥浆喷得满头满脸,眼睛都糊住了,怎么也看不清,一个个成了“泥塑”的样子,他们就一个去洗眼睛,另一个职工抢上来接着干。钻头起出来后,大家又都聚拢过来看看钻头使用情况怎样,商量怎么把井打得更快更好。
(四)勇担当 讲科学 决策加深井
指挥部十分重视这口井的钻探,随时根据钻井情况调整有关方案。因为他们没到任丘打井之前,河北省石油勘探大队3505队所钻的冀门1井,已经于1974年9月钻达前第三系(当时认为是奥陶系),并且在其中取芯时发现裂缝中有油斑显示。他们带着岩芯到沧州与当时属大港油田钻井二部地质队的专家一起讨论。参加讨论的双方都认为所得岩芯是碳酸盐岩芯,属于前第三系;所见油气显示非常可贵,是冀中中南部勘探中第一次见到,都认为应该多揭开一些。以便对其有个清楚的了解。讨论结束后,3505队回石家庄向大队领导汇报,钻井二部地质队也及时向指挥部领导报告了冀门1井的发现。指挥部先后派出地质人员到3505队和河北省石油勘探大队讲了继续探索的想法,并表示愿意协助他们工作的态度。在无果的情况下,对任4井进行设计讨论时,二部地质队在召集地质室、综合研究中队、冀中研究中队有关同志参加的研讨会上,建议任4井在探任2井东营组显示段的同时,加深钻至3200米,兼探冀门1井前第三系碳酸盐岩显示层。该方案向指挥部汇报后,得到以孙德福指挥等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同意按钻机能力设计到3200米,力争揭开这个层位(当时查了地震剖面认为3100米上下可以钻达前第三系)。
在钻入下第三系东营组后,从井深2359米起,在长达600米的井段中,陆续见到东营组、沙河街组地层中的各种级别含油显示16层共33.9米。5月27日,这口井在3153米处钻遇雾迷山组地层(当时认为是奥陶系)。如果按井位通知书要求,有部分人要求结束钻探,进行试油,指挥部内有了分歧意见,但是鉴于冀门1井取芯见油的情况,指挥部领导根据地质队的意见,坚持做出了按设计钻达3200米完钻的决定。
6月4日,在白云岩层打了4个钻头后,钻至井深3200.64米的任4井宣告完钻。在完井方案中,一种意见认为目的层第三系已经打穿,应该试上部地层比较保险;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当把试油重点放在下部古生界碳酸岩地层这个新领域。最终,指挥部同意实施第二种意见。
7月初,开始原钻机裸眼试油作业。7月3日凌晨,散发着浓烈油香的黑色油流喷涌而出,顿时整个井场沸腾起来。随后,又组织了对任4井的酸化作业。1975年9月8日,经酸化后的任4井原油日产达到1014吨,这是华北油田打出的第一口日产千吨以上的高产油井。
  
三 胜利的喜悦
任4井喷涌出高产油气流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报到了石油化学工业部。

(任四井唝油)


1975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与石油化学工业部部长康世恩、副部长宋振明、焦立人等领导到任4井视察观看喷油。
为扩大成果,任4井完成后,3269队接着钻探了任6井,1975年10月23日,任6井又获得高产油流,在钻至中上古界白云岩时,井口涌出大量原油,下套管后钻至3140.02米完钻后,套管放喷求产,日产油1609吨,成为任丘油田第二口高产油井。10月26日,会战指挥部在任6井召开祝捷誓师大会,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石油化学工业部部长康世恩和副部长张文彬等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国务院和石油化学工业部对冀中勘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康世恩部长亲自提议:把在冀中平原这个新发现定名为“任丘油田”。并把一面绣着“钢铁钻井队”字样的锦旗授予3269队。
一年后,3269队成为全国石油战线的标杆钻井队。

(会战指挥部领导马永林向3269队代表段勇颁奖 资料照片)


随着其他钻井队所钻的任7井、任11井接连高产,从而发现了任丘古潜山高产油田。由此,也揭开了我国古潜山油藏勘探开发的序幕。
1976年1月28日,石油化学工业部向国务院呈报《关于组织冀中地区石油会战的报告》,报告提出:“把华北石油勘探的重点转移到冀中地区来,打一场石油勘探开发的会战……这场会战,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任丘油田。”1月30日,仅过两天时间,国务院就批准了这个报告,同意组织华北石油会战。一场最后一个以会战形式勘探开发的油田,在古老的冀中平原气壮山河地全面展开。
197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1977年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亲临任4井视察,并与3269队职工亲切交谈;1977年4月20日-5月13日,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先后在大庆和北京举行。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在会上亲切接见了3269队代表郭顺源同志,给正在会战中的3269队和华北石油全体参战职工以极大地鼓舞和鞭策。
1978年,华北油田原油产量达到了1723万吨,跃居全国油气田的第三位,为当年中国原油产量突破亿吨大关做出了重大贡献。我驻外使领馆大使、领事不能回国述职,工作人员到期不能轮换,三线建设很多国防重点工程面临停工和下马威胁的局面,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四 回顾与展望
在钻探任4井过程中,3269队党支部认真贯彻上级指示和要求,努力克服生产生活上的重重困难,干部职工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在社会和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靠学习“两论”,靠学习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靠苦干实干加巧干,终于揭开了古潜山的神秘面纱。
时光虽然过去了40年,但3269队的老同志一提起打任4井,心情依然激动不已。他们自豪地说:“在国家利益和人民需要面前,我们队可以说人人争当铁人,人人都是铁人。以王铁人为标杆,以铁人精神为动力,是铁人精神成就了我们队。”

(纪念任4井勘探开发40周年座谈会会场)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用历史的眼光看当年的3269队和打开古潜山第一口高产井,尽管有这样那样的说法。但有几点是应该总结和借鉴的,也可以专门组织探讨“3269”现象。
一是坚定的爱国报国情怀。1952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亲自签署命令,命令中说:“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第五十七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3269队上世纪50年代初在青海组建时,成员全部来自57师。从成立到参加祖国的七大油田会战,陆陆续续又补充了不少转业官兵。因而继承和发扬了人民解放军“执行命令、遵守纪律、敢打硬仗、敢打胜仗”的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这些,都为以后石油会战和勘探开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上世纪50年代初该队成立于青海柴达木至70年代,先后转战于玉门油矿、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四川油气田、江汉油田、华北油田。多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多次创造打井新纪录。不论在那里会战,总是把生产放在首位,坚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把热爱祖国、献身石油的传统发扬光大
二是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任4井是一口探井,如果当年按照上级的要求,打到预定层位,该完钻就可完钻,谁也不会担当责任。何况在那个“动乱”年代,一旦工作出现失误,哪就是“政治问题”,这个帽子会使人戴一辈子。而当时钻井二部领导孙德福、咸学峰、叶秉三等同志,正是顶着这种压力和风险,认真听取基层职工和地质专家的意见,果断决策,同意按钻机能力设计到3200米,进而有了千吨井的重大发现,为华北油田大规模会战奠定了基础。
三是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在对前第三系层位不确切、缝洞发育程度不明、岩石可钻性不很清楚的情况下,他们顶着风险,精心组织,细致施工,圆满的钻达设计井深,揭开雾迷山组硅质白云岩近50米,并于其中发现了油气显示;在完井过程中为了不使这个碳酸盐岩油层受到伤害,大胆采用打悬空水泥塞后期裸眼完井的方法,在油层以上下套管完井。他们在潜山油田勘探初期所引用的对碳酸盐岩油层采用的清水钻探、裸眼完井等保护油层的方法,为华北油气勘探开创了先例,在1976年后的华北油田大规模会战中被广泛推广。
四是尊重科学的严谨求实态度在打任4井过程中,相关施工作业人员都注意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井下发生的变化,不放过一个可疑的地方。如在加深钻进中,队地质组技术员冯泽臣和地质大班郭顺源、地质工蒲素珍等同志密切配合、认真录井。从3162米开始,在成千上万粒细碎的岩屑中,首次发现了饱含油脂光泽的白云岩含油岩屑,随后,一包砂样接着一包砂样先后出井,从几颗到十几颗再到更多,油砂的数量逐次增加,使地层含油性更加确定,为后来试油提供了可靠依据。
五是体现了大协作精神在钻探任4井整个过程中,各级领导、指挥机关,及地质、固井、测井、压裂、运输、供应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全力以赴争分夺秒保障该井顺利钻进,没有耽误过一次生产运行,充分体现了大团结、大协作的精神。
现在,石油勘探和开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石油人学习大庆精神,继承铁人精神的传统没有变,它是石油人永远的传家宝。
关于作者
李海生:时任华北石油勘探二部政治处宣传科干事;

赵克镜:时任华北石油勘探二部地质大队副大队长
注:此文由作者写成于华北油田勘探开发45周年,明年就是50周年了,发此文以纪念。)

编辑/李志英

1.酒醉 心不能醉

2.世上无小事 & 神话之鸟


征稿


自媒体公众平台《愚夫坊》向愚友征集作品:

 

一、征稿体裁

 

文学类:诗歌、散文、杂文、小说等。

影音类:音、视、乐、摄影作品。

书画类:书法、绘画作品。

其他艺术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的各类艺术作品。

 

二、投稿要求

1、作品兼具思想性、趣味性。

2、支持原创,媒体首发。

3、所表现内容、形式,均须校核正确。

 4、投稿作者需关注“愚夫坊”公众号。


投稿请加编辑微信:       lzy_hbyt

投稿邮箱:          yufufang2020@163.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精彩



愚夫坊
文学、摄影、书画、音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