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诞辰115周年」当孔子遇见德鲁克

百科   2024-11-14 09:58   辽宁  

把孔子和彼得.德鲁克两个来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放在一起一件十分有趣的比较研究。他们二人,一个来自东方,一个来自西方;一个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一个是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一个是出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农业文明,一个出生于公元20世纪的工业文明,相隔2400年。
他们是如何相遇的呢?

大哉孔子
在人类历史上,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一段特殊意义的存在。在此期间,中国、印度、西方各自独立地完成了结构相似的文明革命,爆发性地诞生了一批思想先行者,可谓群星闪耀:在东亚,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列子等诸子百家纷纷出现;在希伯来世界是摩西和以色列的先知们;在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从怀疑主义、唯物主义到诡辩派、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古希腊世界更是贤哲如云,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诸多先知级别的人物,这些思想家对后来的哲学和宗教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那个不同地域之间几乎不可能有信息流通的年代,世界各大文明却奇迹般的同时出现了群星灿烂的哲学家、思想家,建立了世界大文明的思想地基,让人顿有匪夷所思之感。这样一个奇妙的现象被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所关注,他发明了“轴心时代”(the axial age)这样一个词来形容这一时期,并选出了苏格拉底、释加牟尼、耶稣、孔子做为轴心时代最典型的代表,称之为“四大圣哲”,而孔子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的总代表。
“孔子至今,已逾两千五百年,此两千五百年来的中国人,代代相传,或多或少,都带有孔子的精神血统。愈接近孔子,将愈会成为中国人中一代表人。愈隔远了孔子,别人将会说他愈不像一中国人,甚至会说他不像是一人。”(钱穆《孔子与论语》岳麓书社,2020.11,P176)
孔子的偶像是周公,周公虽未登王位,但却实际完成了西周一代和平统一的大业,孔子之志亦在于此。纵观孔子一生虽未在政治上得意,然其品德修养,超越了自古以来所有圣人。中国历史绵延五千年,远自上古神农氏,已历时两千五百年,乃有孔子出生至今又是两千五百年。
孔子适居其中,总结尧舜时代到春秋中后期的中国文化、制度、思维,并通过创立儒家学派的方式将其传承下去,使春秋前的中国历史文献不至于被淡忘,其贡献之大,亘古未有。
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倪培云认为“他的学说创造性改造和重塑了传统,并且他对传统中有价值的内容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他使周朝早期文明和礼仪传统中的人道主义合理化,同时将两者推向一个新的重要高度,并卓有成效地传承给他的追随者时,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倪培云《孔子:人能弘道》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1.1 第11页)
更重要的是,在孔子之前,圣人皆是政治上的最高位者,如尧、舜、禹、文、武,孔子则“身不占政治上之最高地位,而实居人品中之最高阶层”(钱穆《孔子与论语》岳麓书社,2020.11,第43页),他所建立的是世俗的哲学,以此生为基础,不诉诸神明,在世俗中提代了一种可被为称为抵达“神圣”的方法,所以朱熹才会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宰我才会说“夫子贤于尧舜远矣”,美国哲学家赫拍特.芬格菜特(Herbert Fingarette)才会将自己的书定名为《孔子-即凡而圣》(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莫不与孔子有关。回望人类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早已成为历史的注脚,印度和古埃及的文化在被不断征服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尽管希腊拥有古代辉煌却缺失了中华文明中可见的那种代代传承的经典经及注经的厚度。而且,中国的此种传承直到今天都不曾间断,虽历经苦难却绵延至今,其疆土之广阔,人口之繁盛,无与伦比。
孔子之功大矣。

与众不同的德鲁克
关于彼得.德鲁克的历史贡献,我们了解最多的是他创建了管理这门学科,著有39本专著,以及上千篇发表于各大学术期刊、商业经济杂志和报刊的论文。他的书籍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在130多个国家广为流传。他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为他赢得20多个来自各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并在2002年获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颁授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 “总统自由勋章”。
然而除去这些荣誉,德鲁克却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大师。
在以政治学者出道之后,德鲁克的早期著作却遍及管理、社会、经济甚至小说;在写完日后被称为管理学开山笔祖的的著作之时,出版社居然因为不知道如何去归类而拒绝出版;在获得的唯一博士学位,也就是国际公法学博士之后,德鲁克所教的科目却是管理,历史、哲学甚至东方艺术;在因为对组织的兴趣而决定从政治学转型管理学之时,却不曾想被学术界集体漠视,甚至被所任教大学宣布不再延聘;在仍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管理”没有资格被列入大学殿堂的今天,德鲁克却被全世界的企业家们广为称颂,《商业周刊》称他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经济学人》称他为“大师中的大师”。

纵观德鲁克所犯的这些“错误”,可以说是当今学术界的大忌,而他却安之若素。追根究底,因为德鲁克关心的从来不是自己的学术地位。当大部分管理者学者都是从企业运营的某一角度研究管理时,唯有德鲁克将管理视为组织的器官,然后从社会、组织和人的视角出发来研究管理,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所有人都尊称德鲁克为“管理大师”时,德鲁克更喜欢称自己为“社会生态学家”。
他真正关心的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状况,管理则是他找到的的可以用来改善社会和人生的工具。从本质上而言,德鲁克思考的不是管理本身,而是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类不再重复20世纪的磨难。
来自中国的孔子与来自维也纳的德鲁克之所以会在本书中不期而遇。
曾有朋友在闲谈之时感觉德鲁克很像一个中国人,对此我深有同感:无论是先读哪一位的作品,总会有一种感觉似曾相识,闭上眼睛想一会再打开另一个人的作品,即刻会找到共鸣。当孔子遇见德鲁克,首先是人生际遇有太多相似之处,比如二人均成长于社会大转型时期,因此坚决的反对战争;二人虽处于乱世却积健为雄,主动为战后世界的重建绘制图纸;二人均拒绝完美主义,以建构尚可容忍的社会为目标。这些共同的经历让看上去遥远的两个人顿生惺惺相惜之感。虽然东文的农业文明和西方的地中海文明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鸿沟和矛盾,但做为人类文明的大师级人物,二人都是人文主义者,他们关注人,研究人,理解人,都在各自的世界中寻找可以让普通人生活的更好的可能性并深刻的影响到了他们身后的世界。
愿先生安息,其作品代代相传,成为永恒的经典。



彭信之管理识堂
欢迎光临彭信之の管理识堂,这里有丰盛的管理大餐,由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亲自上阵,能量满满且充满烟火的气息,愿您可以在平凡的日子里,每日以管理为佐料,向美好生活前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