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王阳明、德鲁克现场学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百科   职场   2024-10-25 07:04   上海  

每每看到一些德鲁克的学生追忆现场听德鲁克课程的感受时,我总会想到两个学生,两位老师,当他们在回顾与老师学习时,是一样的体验,一样的感受。

这两个学生是颜渊和徐爱,两位老师正是孔子和王阳明。

话说孔门弟子3000余众,精通六艺者72人,而孔子总会因人而异的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是因为孔子对每个学生的背景、性格都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回答每个学生具体提问的时候不是就问题回答问题,而是在他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唤醒他们的思考,其导师风范可见一般,用孔门第一弟子颜渊的话来总结再合适不过: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篇》9.11 愈抬头看,愈觉得崇高;愈深入学,愈难以透彻;看起来是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师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他以文献知识广博我的见解,又以礼制规范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下来都不可能。我尽了全力之后,好像学会了立身处世的本领。但是,当我想再进一步追随老师时,却又找不到路可以走了。
《论语.子罕篇》9.11

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有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而最后发现找不到路是因为在经过前面的学习之后,要突破智慧的关口需要靠自己,就像《传习录》中,有一段徐爱对跟阳明先生学习的心得总结,与颜回异曲同工: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传习录·徐爱录》

徐爱是阳明先生的妹夫,也是他最钟爱的弟子,可称之为“王学的颜回”,一样的深得真传,但即便如此,居然也要花掉十年的工夫,可见这条路并不是那么容易找的。

这两位学生均不断的探索也终于得到老师的真传,却都不幸早亡,实是儒学的遗憾。在《典籍里的中国》中有一段让徐爱的转世与阳明先生对话的片段,让人不禁泪目。

在《传习录》中,徐爱还表达了自己学习的整个过程:

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入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约礼”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传习录·徐爱跋》

从一开始的惊骇不定,无从下手,然后亲身践行,不知不觉领会了其中的宗旨,居然手舞足蹈起来,这个可以想见的画面是如此的真实和令人信服。

就像是在孔子去逝10年后诞生的苏格拉底一再强调的:智慧必须要靠自己去努力沉思,才会产生出成果,它绝对不能经由别人传授得来。所以苏格拉底也是每每一边耐心的倾听,一面不断的诘问,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对方感觉到思想的变化及其运作过程中不断澄清模糊的概念。我猜想在这个过程,柏拉图也一定会有手舞足蹈之感,这种灵魂深处的启迪是多么另人神往。

事实上,当我们去翻阅他的学生给德鲁克的评价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评语显示出其教学的特色亦是如此:一开始的时候往往是离题万里,学生们甚至不确定德鲁克是否真的搞清楚了问题是什么,但是绕了一大圈子之后,却是“言必有中”,他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旁征博引,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一个道理接一个道理,每一个都是在承前启后,等到德鲁克完全讲完之后,学生们才猛然意识到:德鲁克不止回答了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洞悉隐藏在问题背后的核心问题,甚至会告诉你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直到最后,德鲁克能把所有看似不相关的点全部连接起来,让一个人可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中思考自己的现状。

身为德鲁克学生的鲍勃.班福德在谈到德鲁克如何指导他的那种幸福感觉,就像颜渊说孔子一样,同样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同样是“欲罢不能”,又或者如徐爱说王阳明一样,让人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早年我们交谈的时候,他会坐在钟爱的滕椅里,把写的长信再浏览一遍,回忆一下信中的内容,然后开始慢条斯理地用浓重的奥地利口音讲话。他会从我信中提出的一个问题或者话题开始,然后很快就扯得似乎不着边际,我刚刚摸到着点边,他的思路又跳到另外一个话题上。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或许直到倒数第二个话题时我依然云里雾里,而最后一跃便回到我最初的问题。那一刻,我豁然开朗。透过他百转千回的解答过程,我发现他始终思路清晰,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很清楚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讲解。
(鲍勃.班福德《德鲁克和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3 P44)

虽然没有机会坐在德鲁克的教室中,但是当你捧起德鲁克的任何一部作品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格外的强烈。

比如最近在看《为成果而管理》的第三章《收入、资源和前景》时,一个难点是大量的数据和财务知识,特别是对“贡献系数”和“企业x诊断法”的理解。于是我转化为最笨的方法,先做数学题,把德鲁克提到的数据全都算出来,然后和他的观点一一对照,中间的一些财务用语在网上查到定义,顿有豁然开阔之感,再往下去读,德鲁克在原有的数据基础之上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信息,于是整个阅读就变成了一个对一家企业不断深入探索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侦探在破案一样,由现象出发,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后通过“x诊断法”对所有的产品给出分析结果和解决策略,把前前后后的内容结合起来,这才真正理解了德鲁克在前面所讲的内容,此时把书合上回顾整个过程,是一种怦然心动,与第一次读的感觉变得完全不同。

这种怦然心动是因为德鲁克总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于你来说也许是相同的一件事情,但是因为角度的不同,他总能说出你没有看到,没有想到的思路,加之德鲁克笔法娴熟,让人感觉他的书似乎没有二次修改,是一气呵成的把脑子中的思考呈现出来,读着读着,就像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感觉就会出现,然后,一波接一波的观点持续不断的冲击你的认和,每每可以让你的观点可以焕然一新。

我们确实没有机会端坐在三位先贤的教室里去聆听他们的教诲,还好有《论语》,有《传习录》,有德鲁克的无数经典,让我们有机会在书中去感受这样的怦然心动。

若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读到某句话,某个章节,你我也会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的话,定起身畅饮几杯方休。



彭信之管理识堂
欢迎光临彭信之の管理识堂,这里有丰盛的管理大餐,由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亲自上阵,能量满满且充满烟火的气息,愿您可以在平凡的日子里,每日以管理为佐料,向美好生活前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