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农历六月初六和七月初七都曾是晒书节,在这一天,古时候的人们会把书籍、字画等拿到阳光下晾晒,以防虫蛀、发霉。晒书活动体现了古人对书籍的爱护和对文化的尊重。
不仅晒书,还有人专为藏书“量身定制”建筑。在浙江宁波,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位于月湖西岸的藏书楼——天一阁。这座藏书楼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其创始人范钦,以其对教育和藏书的独特贡献,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宁波藏书文化在宋代形成风气,明代迅速崛起,清代进入鼎盛。藏书业的发达既是文教事业的发展的产物,又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天一阁内范钦雕像
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他的一生分为读书、做官、藏书三个阶段。少年得志,学优而仕,他在27岁时考中进士,正式踏上仕途,先后任职于多地。他为官清正,官至兵部右侍郎。
现今东明草堂
范钦不仅爱读书,也喜好藏书,在各地为官期间,每到一地都特别留意搜访当地的文献。对无法购置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兼收并蓄。他把各地搜集到的书籍,带回原籍宁波月湖之滨的故宅。他以自己的号命名自己的书室为东明草堂,东明草堂就是他最初收集、整理和保存书籍的地方。他的藏书以明刻本为主,尤其是明代地方志、明代政书、明代实录、明代诗文集特别多。这些珍贵的藏书,为后来天一阁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一阁尤其在藏书的管理上独树一帜,在我国藏书史上受到重视,突出有以下三大特点:
范钦长子范大冲规定藏书由范氏族中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并且还规定,违反阁禁,一至三年内不得参加祭祖大典,最严重的是开除出范家,这样就防止了书籍个人占有和书籍的分散流失。
范钦活到八十岁,临终时,考虑到防止书籍分散的问题,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天一阁及数万卷藏书,长子范大冲毅然决然继承了天一阁。范大冲遵奉了先辈 “代不分书, 书不出阁” 的遗训。
我国历史上藏书楼毁于火灾的事例不胜枚举。范钦吸取了古代藏书楼多毁于火灾的教训,尤其是离他家不远的丰氏万卷楼不慎失火,触目惊心,教训深刻。因此,他首先注意书楼的防火安全。
书楼建造之初,即在附近凿一水池,蓄水备用。阁的四周都有空地, 并建筑围墙,起到了隔绝火种的作用。从范钦为藏书楼取名上就不难看出他的防火意识。 他引用《易经》中 “天一生水”的说法,用意是“以水制火”,他打破一般建筑物忌用偶数的格局,把书楼分建六间,东西两旁筑起封火墙;在楼下中厅上面的阁栅里, 绘了许多水波纹作为装饰。 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他期望书楼免于火患的愿望。
在管理方面,实行严格禁止烟火入阁的制度。至今,楼梯边仍挂着一块“烟酒切忌登楼”的大字。后人评价,天一阁能流芳千古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注重防火。
天一阁平时藏书都放在楼上,书楼前后开窗,书橱前后设门,就有利于密封防尘和通风干燥。但由于天一阁地处江南,多阴雨天气,霉雨季节长达月余。书籍易受潮,有了一定水分,加上适宜的气温条件,就会使书籍虫蛀霉变。
天一阁是在书中夹芸草以避虫,以现代角度看, 当然成效不彰。
天一阁馆藏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为我国现存古代类书中工程最为浩繁的一部官纂类书。
天一阁还有晒书的制度,即在每年梅雨过后的伏暑期间,组织晒书活动。晒书并不是真正将书放在太阳底下暴晒,而是打开书楼南北窗户和书橱前后两面的柜门,借助干爽空气的自然流动来通风除湿。同时,分批将书籍从书橱中取出,置于楼内临时支起的搁架上通风,使书中积累的潮气和霉味发散出去。这一制度有效地保护了书籍的完好。天一阁晒书会把橱门卸下来平推在地上,把书有序放在门板上,逐书检查。
天一阁藏《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
清代,乾隆帝敕命测绘天一阁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从此名闻全国。
由于天一阁的知名度,这座藏书楼也成为代表宁波的重要符号。2009年,宁波城市形象主题口号被确定为“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其中的“书藏古今”便与天一阁有关。
央视新闻频道
指导 | 饶国庆(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
参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