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楼,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文摘   2024-11-07 18:08   浙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宁波的古代教育(十二)
点击观看 建议横屏



农历六月初六和七月初七都曾是晒书节,在这一天,古时候的人们会把书籍、字画等拿到阳光下晾晒,以防虫蛀、发霉。晒书活动体现了古人对书籍的爱护和对文化的尊重。


不仅晒书,还有人专为藏书“量身定制”建筑。在浙江宁波,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位于月湖西岸的藏书楼——天一阁。这座藏书楼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其创始人范钦,以其对教育和藏书的独特贡献,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宁波藏书文化在宋代形成风气,明代迅速崛起,清代进入鼎盛。藏书业的发达既是文教事业的发展的产物,又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范钦与东明草堂


天一阁内范钦雕像


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他的一生分为读书、做官、藏书三个阶段。少年得志,学优而仕,他在27岁时考中进士,正式踏上仕途,先后任职于多地。他为官清正,官至兵部右侍郎。


现今东明草堂


范钦不仅爱读书,也喜好藏书,在各地为官期间,每到一地都特别留意搜访当地的文献。对无法购置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兼收并蓄。他把各地搜集到的书籍,带回原籍宁波月湖之滨的故宅。他以自己的号命名自己的书室为东明草堂,东明草堂就是他最初收集、整理和保存书籍的地方。他的藏书以明刻本为主,尤其是明代地方志、明代政书、明代实录、明代诗文集特别多。这些珍贵的藏书,为后来天一阁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东明草堂为1980年按照明代旧貌重建而成



天一阁


随着范钦藏书的不断增加,东明草堂已不堪容纳,而且其防火性能相对较差,原有的藏书管理方式也已无法满足要求。于是,晚年回到家乡的范钦决定在住宅的东面重建一座书楼,即后来闻名于世的天一阁。天一阁建立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它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阁内储有藏书七万多卷,多数系宋明的木刻本和手抄本,有的是稀有珍本和孤本。这些藏书不仅在当时文士学子中颇有影响,而且至今仍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范钦在东明草堂藏书期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藏书理念,既强调实用性,又重视文献的内容质量。他重视当代人的著作,尤其关注地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等类别的书籍。这些理念在建造天一阁时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涵盖了多个领域和时期。


清祝永清绘、民国李良栋刻《天一阁图》


天一阁尤其在藏书的管理上独树一帜在我国藏书史上受到重视,突出有以下三大特点:


壹 ▪ 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范钦长子范大冲规定藏书由范氏族中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并且还规定,违反阁禁,一至三年内不得参加祭祖大典最严重的是开除出范家,这样就防止了书籍个人占有和书籍的分散流失。


由于阁禁森严,也使许多想登天一阁者望楼兴叹。因而还引发出嘉庆年间钱秀芸姑娘的故事,她因爱书而嫁于范家,却受阻于范家有“书不出阁,外姓及女子不能登楼”的家规,终生未能登阁而抱憾终生。阁禁之严,可见一斑。



范钦活到八十岁,临终时,考虑到防止书籍分散的问题,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白银万两,一份是天一阁及数万卷藏书,长子范大冲毅然决然继承了天一阁。范大冲遵奉了先辈 “代不分书, 书不出阁” 的遗训。


族规虽是苛严,但也有破禁的。著名学者黄宗羲是海内名宿,兼与范家挚交,在宁波主持“甬上证人书院”时,他成为破例登上藏书楼的首位外姓人。黄宗羲在阁中读到许多罕见的书,并写了《天一阁藏书记》,文中感叹: “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贰 ▪ 以水制火, 火不入阁

我国历史上藏书楼毁于火灾的事例不胜枚举范钦吸取了古代藏书楼多毁于火灾的教训,尤其是离他家不远的丰氏万卷楼不慎失火触目惊心教训深刻。因此他首先注意书楼的防火安全。 


楼前天一池


书楼建造之初即在附近凿一水池蓄水备用阁的四周都有空地, 并建筑围墙起到了隔绝火种的作用从范钦为藏书楼取名上就不难看出他的防火意识。 他引用《易经》中 “天一生水”的说法用意是“以水制火”他打破一般建筑物忌用偶数的格局把书楼分建六间东西两旁筑起封火墙;在楼下中厅上面的阁栅里, 绘了许多水波纹作为装饰。 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他期望书楼免于火患的愿望 



在管理方面实行严格禁止烟火入阁的制度。至今楼梯边仍挂着一块“烟酒切忌登楼”的大字。后人评价,天一阁能流芳千古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注重防火。 


叁 ▪ 芸香辟蠹, 曝书去湿

天一阁平时藏书都放在楼上,书楼前后开窗,书橱前后设门,就有利于密封防尘和通风干燥但由于天一阁地处江南多阴雨天气霉雨季节长达月余书籍易受潮有了一定水分加上适宜的气温条件就会使书籍虫蛀霉变



天一阁是在书中夹芸草以避虫以现代角度看 当然成效不彰


天一阁馆藏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为我国现存古代类书中工程最为浩繁的一部官纂类书。


天一阁还有晒书的制度,即在每年梅雨过后的伏暑期间,组织晒书活动。晒书并不是真正将书放在太阳底下暴晒,而是打开书楼南北窗户和书橱前后两面的柜门,借助干爽空气的自然流动来通风除湿。同时,分批将书籍从书橱中取出,置于楼内临时支起的搁架上通风,使书中积累的潮气和霉味发散出去。这一制度有效地保护了书籍的完好。天一阁晒书会把橱门卸下来平推在地上,把书有序放在门板上,逐书检查。 


天一阁藏《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


清代,乾隆帝敕命测绘天一阁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从此名闻全国。


由于天一阁的知名度,这座藏书楼也成为代表宁波的重要符号。2009年,宁波城市形象主题口号被确定为“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其中的“书藏古今”便与天一阁有关。


央视新闻频道

亚洲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 
点击观看 建议横屏








END



  指导 | 饶国庆(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

文字整理 |尚可 
主讲人  编辑 | 朱姿芝
图片 视频 | 网络 教博馆
校对 | 张静
审阅 | 黄兴力






参观信息



| 开馆时间  |
9:00-16:30
(16:00停止入场)
周一闭馆

| 联系方式 |
电话:0574-87400965
0574-87400960
网址:http://www.nb-edu-museum.cn/

| 交通指南 |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
和义路106号1844广场

宁波教育博物馆
中国第一家区域性教育博物馆,由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的教学楼改建而成,屠呦呦曾于此求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