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外国教会先后在宁波各地办起中小学150多所,居浙江省之首

文摘   2024-12-10 17:37   浙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宁波的近代教育(十七)


教博馆 朱姿芝 讲述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传统教育开始向西式的近代教育转变。在这场剧烈的教育变革中,崇学重教的宁波人牢牢把握先机,在多个教育领域开风气之先。


宁波对外开埠



提起近代教育,1844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那一年,宁波作为《南京条约》中规定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正式开埠,宁波由一个传统的封闭式府城开始向近代开放的口岸城市转变,西方文化和势力随之进入宁波,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京条约》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准其租赁房屋,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同年,中法签订《黄埔条约》,规定“凡法兰西人按照第二款,至五口地方居住,无论人数多寡,听其租赁房屋及行栈贮货或租地自行建屋,建行,法兰西人亦一体可以建造礼拜堂、医人院、周急院、学房、坟地各项……倘有中国人将法兰西礼拜堂、坟地触犯损坏,地方官照例严拘重罚。”西方传教士由此获得了在华传教和办学的特权,在列强的“条约体系”下进入中国。


晚清宁波沿岸的洋房


在五个通商口岸中,宁波最受外国传教士的青睐。美国长老会对此分析说:“一因天气颇佳,与美相仿佛;一因宁音易学,各处土音均可相近;一因宁地尚未如闽广等省受外来之浇风,较易为化导也。”可见,宁波无论在地理环境还是在风土人情、思想开化上,都颇受西方传教士欢迎。于是,这些年轻的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港城宁波,创办了许多教会学校,刺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萌芽。


晚清英国驻宁波领事馆



宁波早期主要教会学校


开埠后,宁波主要教会学校分布图

据统计,外国教会先后在宁波各地办起中小学150多所,居浙江省之首。


宁波女塾


1898年5月31日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女学堂(亦称中国女学会书塾、经正女学),这是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所女校。其实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一些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来接收女生入学。其中最早的一所中国内地女学在宁波建立,创办者是位女士,时间比中国女学堂还要早五十多年。

爱尔德赛(1797-1868)是第一位来到中国的英国基督教女性传教士。爱尔德赛的中文老师马礼逊曾来华传教,告诉她,中国女孩还裹着小脚,且无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1843年,时年46岁的爱尔德赛以英国“东方促进女子教育协会”传教士身份,取道香港来到宁波。她的使命,是要在中国开办女学。




爱尔德赛

(Mary Ann Aldersey)

这所外来女子学校的办学并没有那么顺利。对笃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中国民众来说,女子学校简直是天方夜谭,爱尔德赛被迅速冠上了“宁波女巫”之名,谣言四起,有人说她是魔鬼的化身,已杀死她自己的孩子,现在又来算计别人的孩子;有人说她办学是假,骗儿童去挖眼睛炼药水是真。

为了吸引学生入学,她开出条件:只要中国父母愿意把孩子送去学校,不但不收学费,还发给衣物,学生的饮食起居也由学校免费提供。特别困难的学生家庭,每天还可以领五文、十文的津贴,以弥补学生不在家里帮衬造成的损失。

1844年,爱尔德赛在宁波祝都桥创办的宁波女塾终于招到了学生。宁波女塾成为中国内地的第一所女校。从最初的15人,增加到23人,再发展到46人......宁波女塾教学科目主要有中文、宁波方言拼音、英文、算术、地理、唱歌以及刺绣、缝纫、纺纱、织布等技能训练。

爱尔德赛女士以自己的信仰、仁慈和耐心使宁波女塾站稳了脚跟,学校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中国教育大事典》记载:“1844年设立的宁波女塾,是中国内地最早的教会学校,亦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

宁波女塾的创办,开创了女子教育先河,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教育的禁忌,首次为女性提供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在那个女性地位低下、裹小脚盛行的时代,爱尔德赛通过创办女塾,倡导女性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对推动女性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宁波女塾的创办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是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女性地位的重要举措,其意义深远且影响至今。


1847年的祝都桥女校(国人绘,西洋人临摹)


1861年,爱尔德赛将学校交与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柯夫人后离开宁波,远赴澳大利亚侄女家。1868年,她与侄女在南澳大利亚的麦嘉伦谷创办了另一所女子学校,爱尔德赛女士将学校的名字命名为“庄桥学校”。因为庄桥曾经是她在宁波的时候经常去的一个传教点。后来,爱尔德赛去世后,她的墓碑上刻着“NINGPO CHINA”。

点击观看《“宁波女巫”的故事》(教博馆朱姿芝讲述)


早在1847年,柯夫人就在宁波槐树路设立了一所女校。爱尔德赛1857年将女塾与柯夫人的女校合并,由柯夫人主持。合并后的女校命名为“崇德女校”。后学校发展,规模扩大,拥有小学部和中学部。崇德女校小学部发展为如今的江北区实验小学。该校把1857年作为学校的起始年,从此绵延至今,长达160多年。


1860年,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女教士罗尔梯创办了圣模女校,地址与崇德女校隔江相望。


1923年,崇德女校中学部与圣模女校合并,正式定名为甬江女子中学,学校迁到战船街新校舍。从这里,走出了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屠呦呦

甬江女中教学楼1922年5月埋下的奠基石

1925年甬江女中教学楼

爱尔德赛创办的女校,经过多次演变,经历崇德女校、甬江女子中学、宁波六中,今天则成为了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如今的宁波教育博物馆所在地,便是甬江女中的教学楼旧址。

点击观看《甬江女中的故事》(上)


点击观看《甬江女中的故事》(下)




崇信义塾


1845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麦嘉缔在宁波江北岸槐树路设立一所男子寄宿学校,名为崇信义塾,这是浙江省第一所男子教会学校。学塾设施、教育管理均仿美国教育制度。其课堂教学中英文并重,并参用宁波话授课。开设过圣经、“四书”、“五经”、作文、书法、算术、英语、天文、地理、唱歌等十几门课程。

宁波崇信义塾旧址及创办人麦嘉缔


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曾在崇信义塾执教10年,后任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西学总教习。


1867年,由于场地租约到期,学校由宁波迁到杭州,并更名育英义塾。1887年,更名为育英书院。1911年学校正式迁入月轮山峦新校舍,因其地处钱塘江弯曲处,形似“之”字,故得名之江学堂。1914年,学校更名为之江大学。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之江大学撤销建制,其部分院系并入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浙江师范学院等高校。其原址现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


1881年,美国北长老会又在宁波崇信义塾旧址续办崇信书院。1912年改名为崇信中学

1923年崇信中学与浸会中学合并,改称四明中学,学生近 300人。

1935年,四明中学又与斐迪中学合并,定名为浙东中学,学生增至 400 余人。浙东中学虽为教会学校,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许多师生政治热情高涨,参加了各种爱国运动。1939年4月,经中共鄞县县委批准,成立中共浙东中学党支部。1948年至1949年,浙东中学50 余名学生奔赴新四军四明山、会稽山革命根据地参加民运等工作,为迎接宁波解放做了大量工作。解放后,停办的益三中学并入浙东中学

1952年12月6日,浙东中学由宁波市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浙江省宁波市第四中学


斐迪书院


1860年,英国循道公会在宁波城区竹林巷创办斐迪书院,委派阚斐迪主事。1874年,阚斐迪将书院迁至江北岸槐花树下,后迁移至外滩老巡捕房侧,始定名为华英斐迪书院。1903年,英国人雷汉伯被派到宁波担任校长。1906年,泗州塘新校舍建成,迁入后规模逐步扩大,改校名为华英斐迪学堂。辛亥革命后,改称为宁波斐迪学校。1930年,更名为斐迪中学。1935年夏,经英美两国教会协商,该校与教会学校四明中学合并,改名为浙东中学




中西毓才学堂


1903年 ,法国天主教浙江(宁波)教区法籍教主赵保禄在江北岸泗州塘畔办起若瑟学堂,后改名中西毓才学堂。后在原址设毓才小学(男女分校),学制与其他小学类似,但规模不大。抗战胜利后设毓才中学。1948年起学校改组,始易名为益三中学(分男子部及女子部授课)。解放后停办,并入浙东中学




三一书院


1868年,英国圣公会传教士戈柏和禄赐在宁波贯桥头设立义塾,1876年迁至孝闻街,更名为三一书院。这一时期的学校主要服务于教会子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辛亥革命后,随着中国国体、政体的变革,三一书院于1916年正式改名为三一中学。 在改名同时,三一中学开始招收非教会子弟,教职员也不再仅限于教友,而是开始兼聘外部人才。  1952年,原青年中学并入后,学校改名为浙江省宁波第三中学,性质由私立变为公立。


点击观看《三一书院一位女传教士的人体骨架》(叶青青讲述)


除了上述宁波女塾、崇信义塾、斐迪书院、中西毓才学堂和三一书院外,还有许多其他教会学校。



教会学校学习生活

宁波的教会学校是如何办学的?一开始的时候,传教士借民宅、或是辟教堂一角为教室,后来才独立建校。多招收教徒子女和贫家子弟,学校减免学费和住宿费,有的还提供衣服和路费。

宁波三一书院体操课

宁波教会学校如何上课的?设立“圣经”课为主课,也开设国文课,聘请地方上有名望的老夫子为教习。

在教育目标上,由宗教教育逐渐转向世俗教育。近代宁波教会学校在创办初期将宗教灌输作为其重要方针,目的在于使中国的信徒能够胜任教会中的各种职务,从而促进教会的发展。然而,宁波自办新式教育的发展也给教会教育形成了巨大压力,促使其世俗化倾向日益加强。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教会学校虽然掺杂了一些宗教成分,如三一中学、甬江女中都设有宗教课和宗教史,但这些课程所占比例较小,更多的是仿照西方近代学校的开设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美术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既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又适应了近代宁波社会对西学人才的需求。

1948年甬江女中全体师生在教学楼前合影

教学方法上,教会学校不仅实施近代西方的一系列已经成熟的教学方法,如班级授课制、演说法、实验法、参观法等,还不断尝试西方近代的各种新式教学。如甬江女中创造性地将大学教育中的导师制引入中学教育,这不仅在当时,甚至在今日中国教育界也是一大创举。


在管理形式、师生关系以及校园生活上,教会学校采取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新的方式。在教会学校中,近代西方的人权平等基础上的师生关系逐渐取代传统的师道尊严,学生在学校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而是由学生自己选举产生如青年会、学生自治会等自我管理组织进行自我管理。教会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普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




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

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是金雅妹(又译名金雅梅、金韵梅)(1864-1934),这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是中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金雅妹 ( Dr.Yamei Kin )

金雅妹生于1864年,宁波鄞县人,出身于东钱湖韩岭一个基督教会牧师家庭。然而,在她两岁半时,父母因瘟疫去世,她成为了孤儿。她被美国传教士麦嘉缔夫妇收养,并从小接受了西方式的教育。1872年,她随养父母赴日本旅居,在日本教会学校学习。她自幼熟练掌握英语,又习得了日语,还努力学习中文。

1881年,金雅妹在日本完成中学学业后,随养父来到美国,进入纽约女子医学院学习医学。在医学院学习期间,金雅妹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她不仅成绩优秀,还掌握了德文和法文。

1885年,金雅妹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最早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女学生,也是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华夏女性

毕业后,金雅妹在美国多地医院工作,积累了大量临床实践经验,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业内赞誉。

1888年,心系祖国的金雅妹毅然回国,在厦门一家教会医院工作,成为中国第一位女西医。她医术高明,待人谦和,深受患者爱戴。一年后因患疟疾去日本疗养。在日本,她为当地的医疗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1905年,金雅妹回到国内行医,在我国医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1907年,金雅妹受邀出任中国最早的公立妇产科专科医院——北洋女医院院长,成为中国首位医院女院长。次年,在直隶总督袁世凯的资助下,金雅妹在天津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公立护士学校——北洋女医学堂。她亲自担任堂长兼总教习,致力于培养专业的医护人员。

教博馆近代教育厅展板

金雅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生和教育家,还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活动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她曾两次旅美,期间不忘通过演讲向美国社会介绍中国的人民和文化,驳斥西方的“黄祸”论(中国威胁论),揭露日本的侵华阴谋。她还积极参与筹办红十字会、管理育婴所等社会公益活动,为中国的医疗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4年3月,金雅妹因患肺炎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享年70岁。她立下遗嘱将所有财产捐出,包括医疗器材、住所和现金等,用于支持医疗和教育事业。

金雅妹的一生在中国妇女史、医学史、教育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点击观看《金雅妹的故事》(上) 教博馆朱姿芝讲述


点击观看《金雅妹的故事》(下) 教博馆朱姿芝讲述









END




文字整理 |尚可
图片 |教博馆 网络
视频 | 教博馆
编辑 | 朱姿芝
校对 | 张静
审阅 | 黄兴力 




参观信息



| 开馆时间  |
9:00-16:30
(16:00停止入场)
周一闭馆

| 联系方式 |
电话:0574-87400965
0574-87400960
网址:http://www.nb-edu-museum.cn/

| 交通指南 |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
和义路106号1844广场

宁波教育博物馆
中国第一家区域性教育博物馆,由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的教学楼改建而成,屠呦呦曾于此求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