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甬上证人书院最初源于甬上文士自发组成的“策论之会”。
康熙四年(1665年),由万氏子侄万斯大、万斯同等为主的“文业会”和以董允瑨、董允璘等组成的“澹园社” 合并成立 “策论之会”。康熙六年(1667年)正月,万斯大、万斯同等26人往余姚向黄宗羲请业,黄宗羲经过甬上,与甬上学子的初次讲学开始了。
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黄宗羲再次至甬上,“策论之会”改为“证人之会”,甬上证人书院由此正式成立。康熙十四年(1675年),随着黄宗羲门人陈锡嘏、万言等纷纷中举,甬上证人书院讲学活动由此中止。黄宗羲在甬上证人书院的讲学活动长达八年。
黄宗羲,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先生,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称。他发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第一声,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优乐”。这种主张可以说是彻底否定了自古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黄宗羲雕像
为父讼冤,参加复社
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至崇祯十六年(1643)。黄宗羲从小随父读书求学,他的父亲是“东林七君子”之一的黄尊素,死于权宦魏忠贤之手。魏忠贤被诛杀后,东林党人的案子得以平反。19岁的黄宗羲作为证人出庭,他带着一把锥子进到刑部大堂,当场刺伤了一个以前陷害自己父亲的人,痛打了另一个人一顿,还把他的胡须拔回去祭奠父亲。年轻的黄宗羲跟着儒学大师刘宗周学习,学识日益长进,不久就名满江南。二十一岁时,黄宗羲加入了“复社”。“复社”是一帮文人学子模仿“东林党”而起的一个组织。黄宗羲是复社的核心人物。
从清顺治元年(1644)至顺治十六年(1659),黄宗羲以明朝遗民自居,直接参与了抗清复明的军事斗争。清兵入关后,南明小朝廷在南京成立,复社成员遭报复,黄宗羲被捕入狱。南明小朝廷不久被清兵攻打,黄宗羲趁乱逃回了家乡。清兵占领杭州,刘宗周不愿为清廷出力,绝食而死。恩师的死刺激了黄宗羲,他变卖家产招募义兵组成“世忠营”,在余姚举兵抗清,达数年之久,被南明授予监察御史兼兵部职方司主事之职。后“反清复明”以失败告终。
从顺治十七年(1660)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黄宗羲结束流亡生活,重新回归学者身份,一面设坛讲学,一面潜心治学。康熙二年(1663年)至十八年(1675年),黄宗羲于慈溪、绍兴、宁波等地设馆讲学,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其中朝中屡次招其出仕,皆推辞不就。他博才多学,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精通。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1653年写下的《留书》和1663年在《留书》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明夷待访录》。为纠正当时流行的空虚学风、倡导社会变革提供了新思维。其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作品,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证人书院原是蕺山学派的刘宗周于崇祯四年(1631年)在绍兴创立的讲社,主讲王阳明“良知”之学与“证人”之旨的关系,至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入浙而刘宗周自缢“殉明”而止。黄宗羲为了纪念自己的恩师,就把证人书院这个名字改到了宁波。为了区别曾经绍兴的那所书院,就加上了“甬上”二字。
刘宗周(1578年-1645年),字起东,别号念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世称蕺山先生。明末理学家、儒学大师、抗清名臣。是黄宗羲的老师。
甬上证人书院的创建发展固然离不开黄宗羲的独特贡献,但也与鄞县的世家望族及其子弟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比如,万泰一家四代都与黄宗羲有密切交往。就具体弟子个体而言,陈赤衷、陈锡嘏和董允璘三位弟子对证人书院的创建发展贡献尤多。
由于甬上证人书院是以讲会形式开展的,由黄宗羲与书院弟子约定时间而汇聚在一起,其讲学地点并不固定,主要借用甬上弟子的家居地来进行讲学。最初的讲所在广济桥和延庆寺。广济桥是高斗枢、高斗权、高斗魁三兄弟的家祠高氏祠所在地,为甬上证人书院第一次开会的会址。次日,又转移到延庆寺。此外,万氏兄弟的西郊墓庄白云庄、张士埙的西郊别业墨庄、西郊陈夔献家、陈自舜的云在楼等,都是甬上证人书院的讲会所。
对于甬上证人书院的讲学,黄宗羲自己有过评价:“甬上讲学之事,数百年所创见。”
从教学内容来看,甬上证人书院讲学以经史为主体,同时兼修文学、天文、地理等诸多内容。甬上证人书院成立初期,书院弟子主要学习刘宗周的《圣学宗要》《子刘子学言》《原旨》《证学杂解》和《人谱》。自康熙七年(1668年)始,至康熙十四年(1675年),证人书院讲学转向了经史之学,主要涉及《易》《诗》《礼》《尚书》《春秋》等。
从教学方式来看,甬上证人书院讲学注重先生引导与弟子自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书院弟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思考能力。甬上证人书院虽然是以讲会形式开展教学,但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安排和程序规范。
讲会有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两种。集中学习一般是每月两次,每次一整天,分散学习是各弟子在家自学,并且尽可能多地搜集先儒经学注说文本。集中学习以弟子自主讨论辨析为主要形式,先诵读经疏(对古代经典著作进行详细解释和疏通的书籍),然后由一人手执经书主讲。接着,众人对先儒注说异同得失进行辨析。最后,裁定各家所长,并总结和记录讨论的学术成果。
从教学效果来看,甬上证人书院为甬上培养了大批精通经学、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杰出人才。由于黄宗羲与甬上世家望族关系密切,证人书院所培养的弟子也大多呈现了家族性特点。甬上证人书院弟子总体上是以经史学术见长,但也兼善文学,如万斯同擅史学,其诗文创作也有特色。以文学见长者,主要有李邺嗣、郑梁、范光阳、董道权、董允舀、万言、仇兆鳌、陈紫芝、陈锡嘏、裘琏等人。
清代浙东学派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证人书院的人才培养,其中以万斯同、万斯大、全祖望、郑梁等人为代表,他们不仅具有渊博的学识,熟谙传统文化,而且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超越传统,质疑辨异,开创新说。浙东学派主张“经世致用”,也就是要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是明清之际宁波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万斯同师从黄宗羲。精通经学,尤长于史,特别致力于明代历史的研究。他以布衣平民的身份参与编修《明史》前后十九年,写成明史原稿明史稿500卷,今“天一阁”珍藏有他编纂的《明史稿》列传部分十余册,在史学上有相当地位。当时,参加纂修的官员有五六十人,他们把每篇初稿写成后都送到万斯同处复审核。万斯同看完每一篇初稿,就告诉纂编者应当补充与核实的地方,无一谬误。因顾念明朝,他拒绝清朝政府给予的所有俸禄和职位。
全祖望上承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并受万斯同的影响,注重史料校订,精研宋末及南明史事,留心乡邦文献,贡献甚大。使全祖望在社会上获得崇高声誉的,是他在历史人物传记上的卓越成就,即《鲒埼亭集》所收录的大量的人物传记。
乾隆十三年(1748年)应绍兴知府杜甲之请,全祖望出任蕺山书院山长。他以“经术经世家”“读书贵有用”的原则进行教育。一月后,从学者云集。
月湖景区全祖望像
参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