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2019年6月13日宁波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报道了这感人的一幕。王老师1977年参加高考,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宁波市第十六中学教书,后来十六中与六中合并,改为甬江职高。她的学生从普高生变成了职高生,她始终对学生关怀备至并给予坚定的期待,她硕果累累,成为了学生们爱戴的老师。有人曾说过,小时候遇到良师是一生的幸运,良师的光会投射到孩子未来的人生路上。
王老师出生在三江口附近,和义路旁边的战船街。高中母校与家就隔着一条马路,以前叫永丰路小学,后来变成了宁波市第十六中学。
位于永丰路的宁波市第十六中学
永丰路小学是如何演变成了中学?今天我们去探访这所已经消失的学校。
学校创立历史背景
永丰路小学创办初期,校党支部书记为李书香,校长是孙忠祥。由市教育局从其他小学中抽调了部分优秀教师到校工作。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招生,只招了二个班。到了第二年,就扩大了招生规模,没过几年,原圣慕小学旧址就容纳不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到了1962年,市三中迁址到江东区新建校舍,永丰路小学便迁址原三中旧址。
这里的教育设施相对比较完备,虽然学生仍旧是寄宿制,但场地够用。1963年1月,原永丰路小学的学生加上仓基街小学,偃月街小学两所学校中的住宿生都到了位于三中旧址校舍的永丰路小学上学,后来海燕小学(部队子弟小学)也与永丰路小学合并。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优秀教师不断涌入,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市内一所口碑极佳的学校。
当年,永丰路小学的高质量师资队伍中,有教导主任钟伯林,有鲁蔼英(王亦敏老师的班主任,后调入市教研室任副主任)、邬伟和(后调入广济中心小学)、郑娟娟等一大批优秀教师。
1963年1月,袁永鹤从镇明中心小学调入永丰路小学任大队辅导员。
青年袁永鹤
带学生去春游时,姚老师把自己制作的炒面一口一口喂给孩子们吃
调入的还有当时年轻有为的吕荣棠老师,他后来成为宁波二中的语文领军教师,退休后坚持发挥余热。
1966年,文革开始,永丰路小学被当作教育领域修正主义的样板批判。
1970年前,学校在复课闹革命中送走了一届毕业生后,把留下来的几个班级分拆到孝闻街小学、苍水街小学(文革时称红旗街小学)和海曙区中心小学。所有教师分拆成两部分:一部分跟随李书香到了新办的宁波市第十一中学,一部分随袁永鹤(后任东恩中学党支部书记)筹办红旗附中。到1972年,民办青年中学划拨给红旗附中,改名为宁波市第十六中学,成为市内一所完全中学。
从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永丰路小学这所高起点学校随着被拆分逐渐离我们远去,但在老宁波人心中至今还流传着它的故事。
永丰路小学的1966届学生因“文化大革命”没能拍成毕业照,50年后,古稀之年的班主任姚丽飞老师将班上学生们的一寸照排到一块,“人工合成”一张特殊的毕业照,令学生们感动至极。
在姚老师80岁的生日当天,她在学生和大女儿的陪同下,驱车几百里,终于在嵊州找到了一名失联近50年,原永丰路小学1966届的学生。原来,这名学生被病痛折磨很久,已完全不认得人了,但见到姚老师的那一瞬间,她竟与老师欢喜相拥,热情地递上了甘蔗。有人抓拍了当时的场景,同届学生看后评论:“看到老同学笑了,我却哭了!”
姚丽飞老师就这样深爱着学生。她说,当老师很苦,但苦中有乐,乐在其中。学生是她的财富,是她的快乐。如果下辈子还能选择,她依旧会当一名教师,一名工作问心无愧的教师。
参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