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书摘丨消亡,或温驯地成为小城的一员

文摘   2024-10-05 19:02   湖南  

图|谭嘉慧拍摄于长沙


【每日书摘255】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那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少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不需要的,你就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就是一个例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稀奇古怪,所以那大牌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假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绝对地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到李永春药店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吧!因为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莫名其妙,怪害怕的。


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


后来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概是生活没法维持,她兼做了收生婆。


——萧红 《呼兰河传》(节选)


【婧心慧语】

前面对于呼兰河小城的描绘是有很强真实感的,因为对于街道乃至于店铺细节都描绘得如此清晰。但在这自然的真实中,却潜藏着一种别扭。

如果去追究这种别扭,去探求这种甚至到了有点“出戏”的感觉,我们就会发现它来自于呼兰河小城严密到近乎呆板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是人们对每一个地方的熟知,不用牌子都能知道那个地方是谁居住,在此做什么生意,每年每季做什么,每天去哪,基本上都有着明确的答案。

这样就让所有变化很难真正成为小城的一员,所有人本能地排斥着变化,不论这种变化对小城是好还是坏。

这里最为典型的就是新来的女牙医。女牙医作为西医,带来的治疗方法,鲜明的招牌全都成了被小城人排斥的异类,两三年下来没什么收入,女医生要么选择倒闭,要么就放弃自己西医医生的身份,换上了再传统不过的称号——“收生婆”。

作者也正是在文章开头以她的职业轨迹作为范例,给我们展示小城的规律,暗示着留在小城内却违背规律的人的结局——消亡,或是顺着小城的“规律”,温驯地成为小城的一员。





诲人慧语


栏目导航



教研沙龙

慧语课堂

教学实录

听课评课

写作指导

学生佳作

纸短情长

为你写诗

教学札记

时光影像

年度复盘

成长营地






END



诲人慧语
谭嘉慧,湖南省教学能手,清华大学出版社签约作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