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札记丨谭嘉慧:我为什么这样教《藤野先生》

文摘   2024-09-29 22:09   湖南  

教学札记


 诲人慧语·写在前面 


之前发布了一期早几年的课例《藤野先生》的教学实录,链接如下:


教学实录丨谭嘉慧:《藤野先生》


关于这堂课的备课,些许想法将其记录下面供大家参考。


——师/谭嘉慧

2024.9.29






我为何这样教《藤野先生》

长沙市怡海中学  谭嘉慧



一直以来,我一直追求的课堂是“聚焦与沉潜,守正和创新”的课堂,这堂课是我五年前的设计,如何体现我所追求的理念呢?体现在以下方面:

聚焦:聚焦在“伟大”这个点上,层层挖掘。

沉潜:深入文本,开掘文本中“一望不可知”的内容,注重文本深度解读,从“伟大”这个点,挖掘到“伟大的平凡”上。

守正:注重语文课“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创新:重点体现在:车轮式的问题推进、慧语对诗激活情感、文本空白处的补白活动设计等。

接下来,从以下方面给大家阐释缘由:



《藤野先生》文本有何特色?


01  情感深沉的回忆性散文


本文写于1926年,鲁迅在厦门回忆起自己早年的日本留学生生活,整篇文章带着黑暗的底色——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时的丑态、作者四处辗转的迷茫、日暮里和水户这些地名对自己内心的触动、日本“爱国青年”寻衅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但是在黑暗的底色之外,却有一抹微弱的亮色点亮了作者的心——藤野先生的关照。


课文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藤野先生以其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打动了作者,作者对于他充满了感激之情,以致于在若干年后想起依然内心澎湃,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墙上以激励自己奋进。


02  精选的典型事例


文章的主体内容是写“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具体写了四个事例: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虽都是一些平凡的普通的日常教师行为,却在鲁迅眼中难能可贵。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在各处遭受各种歧视,作者在日本的辗转也被排挤、被看不起,一度迷茫沮丧,但是这几个精选的典型事例却能表现藤野先生对待异国的作者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真挚关心、尊重理解,尽了一个老师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应尽的职责。


作者写人善用白描,几笔勾勒,甚为传神,藤野先生“平凡却又伟大”的形象立现。



03  多重的主题理解


初读文章,我们可以迅速感知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于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名族自尊心、爱国心。


再读文章,我们也能从藤野先生身上看到作者对于“平等对待各个民族”“去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感召,从清国留学生身上看到作者对于庸俗丑态、愚昧落后的习性的讽刺,从看电影中的围观的中国人身上看到作者对于国人麻木性格的痛心疾首。


如果再多读几遍,就能再探深一层:藤野先生的举动其实是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出于他稀疏平常的每一天的习惯,出于他个人严谨认真的个性,也许里面包含对我这一奋进青年的额外关照和对中国的尊重,但是更多的依然是出于他的本能,无居高临下的同情,无刻意塑造的伟大,无内心纠结挣扎过后的伟岸付出,反而是对待所有学生都认真负责的职业操守和一种深入骨髓、毫无民族偏见的博爱,所以举手投足间,不见刻意,不见隔阂,自然平常,这样的“细心”、“关心”、“贴心”显得更加的难能可贵。作者心中的“伟大”,实则是藤野先生眼中的“平凡”,让人对藤野先生不禁肃然起敬。




我打算教什么以及怎么教


01  教什么:回忆性散文的教学要点


语文教材对于本单元所选篇目的教学定位是:“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


朱庆国认为:“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质表现为今昔两个视角下呈现的双重‘我之心’,二者具有动态发展、渗透映射、统辖侧重的关系。回忆性散文的教学要依据这一类文本独特的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一是在对双重的‘我之心’的明了和比照中体味情感张力,二是在对错位的‘我之心’的聚焦和透视中窥探情感世界,三是在对文本言语的表达形式的斟酌与考究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文正是如此,需要时时处处关照“我”的存在,体会“我”的思想情感,尽量接近、还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



02  怎么教:基于“这一篇”的教学路径


本文以探究型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层层挖掘,在学生生疑处,及时补充材料、搭建桥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共情能力。


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且与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关,所以,教授本文时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的处境和文中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历史,同时品读文字的细节,揣摩作者的深层含义,教会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希望能够给学生的生命成长带来启示。




这节课有什么样的特色


要把握一篇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其实是有难度的,因为其“双重情感”不容忽视,一方面是作者过去的情感,一方面是作者若干年后再提起笔回忆时的情感或缘由。这节课的教学特色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思路清晰地集中深度挖掘一个重难点。


对于学生来说,在这个年龄段其实很难读懂鲁迅的文字,更难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心中藤野先生的伟大。他们很容易从事迹中肤浅地认为:藤野先生所做的事情就是很普通平凡的事情啊,为何鲁迅却把他看得如此伟大?所以,本节课就特别从四个方面——师之行、国之况、我之境、后之遇来全方面解读,试图让学生真正了解在我们国家弱且我自己也落魄的情况下,先生的言行举止对我都是细心、耐心、关心且贴心的,所以在我心中极其感激,外加后来多年窘迫的处境,回想起以前的种种,藤野先生的精神在我心中更显得珍贵,更觉得伟大。


但本节课显然不是只停留在以上这个层面,它的目标更远大——挖掘“更伟大的伟大”。教师另辟蹊径,从藤野的角度也去解读他行为的出发点,显然,通过拓展资料我们发现,比起伟大的对我的特别的关爱有加和对中国的特别关照,更多的是出于自然,出于本能,出于公平,出于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的职业操守,出于一个深入骨髓的博爱情怀,这种“自然”和“平凡”,是一种更为珍贵的“伟大”,显然,本节课带着学生抵达到了文本的深处。



02  搭建细腻的文本解读桥梁拓宽学生的思维。


细节处处见匠心。一方面是深入,到文本中去挖掘语言背后的密码——词语的对比品读,语言描写的背后深意,副词的朗读指导,比喻、反语的修辞品味,补写未说出口的话,各种朗读、默读、跳读等阅读方法的渗透……这些都是教师在悄无声息地带领学生真正进入文字的情境中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另一方面是浅出,拓展了各个方面的资料助读,来开阔学生的眼界,训练学生的思维,提升其理解能力。余映潮老师说:“把教材教厚”,本节课也贯穿了这一理念,特别是最后托尔斯泰和路遥的名言引出,更加深刻有力地收束整节课,引人深思。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开头、中间、结尾的反复朗读,回环往复,一咏三叹,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情感激活,更能贴近文字的温度。



03  用诗歌推进理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这堂课中的一个独特设计,用对诗的形式,在音乐和文字共同塑造的情境中,再一次置入到作者的经历里,去体会,去共情,更重要的是,还要用诗一般的语言精练地表达出来,特别考验学生的写作能力。


当然,也因为形式新颖,学生兴趣浓厚,不断尝试,不断训练,效果特别好。顺便一提的是文章最后的环节里的“补写语言”的设计,也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长期受这样的课堂的熏陶,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得到长足的提升。



最后,我想说的是——


一堂优秀的课,其实是一个教师呕心沥血的产物,许有不足,留作探讨,语文教学之路,期待更多同行人。





下面是交流群的二维码,欢迎加群讨论交流:





(此文已发表在《统编语文教材名师教案》)






诲人慧语


栏目导航



教研沙龙

慧语课堂

教学实录

听课评课

写作指导

学生佳作

纸短情长

为你写诗

教学札记

时光影像

年度复盘

成长营地




END



文字丨谭嘉慧

编辑丨陈翡华

审核丨谭嘉慧

诲人慧语
谭嘉慧,湖南省教学能手,清华大学出版社签约作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