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园林中徘徊的诗人:作为造园家的白居易

百科   2025-01-25 07:21   北京  


唐代茶叶末釉罐

1993 年洛阳白居易故居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近年来,先后读过艺术评论家、艺术史学者周文翰撰写的文徵明、赵孟頫、苏东坡、王羲之诸人的传记,印象深刻。他的写法与常见的“评传”和“传记小说”都不同,独树一帜,既不像“评传”那样在书中以评论者的身份直接出场,议论古人举措的对错、诗文技法的优劣、对后世的影响等,也拒绝如“传记小说”那样虚构人物、场景、对话,而是以史料研究为基础,以“景观重建”“信息环境重建”的方式还原一个个古代文化巨匠的成长之旅:从出生到死亡,一个古人在他的时空所见的景象,所闻的信息,所处的人际关系、礼俗环境,等等,重在呈现生活状态而非发表议论。

他的新作《白居易传:诗人的七座花园》叙述闲雅,文字简约,以娓娓道来的文字呈现了白居易作为士人、诗人、造园家的生命历程,细读之后,我对白居易这个人有了不少新的感知。比如,以前虽也知道白居易写过不少有关园林、花木的诗歌,有粗略的印象,通过此书,我才晓得白居易不仅歌咏园林,还是亲力亲为的造园者,一生钟爱莳花种草,凿池铺路,亲自设计和改造的园林至少有七座。

宫装伎乐女俑 彩绘陶器 高38.4cm 
(唐)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亲力亲为的造园家

白居易早年在京城当秘书省校书郎,租了长安常乐坊一处小宅院,这是六年前故去的宰相关播的园林“东亭”的一部分,关宰相故去后,家人无力维护这么大的园林,便把园林拆分成若干小园林,租给年轻的官员和士人。小院里有几十根竹子,因荒废已久,杂草丛生,爱好园林的白居易便和仆人一起清理杂草,平整土壤,这一丛青葱的竹子让小院有了灵气。他常在竹林下与友人饮酒、闲话,还在竹林边的亭子的壁上题写《养竹记》,讲述自己从养竹中想到的大道理。

贞元二十年(804),为了和母亲、弟弟团聚,白居易拿出积攒的俸禄,在距离长安百里之遥的金氏村买下一处田庄,白居易称之为渭村旧居,这是他的第一处私宅,有几百亩地。因为他校书郎的工作是个闲职,每月去两三回就行,一般就在田庄住着。田庄里有“新屋五六间,古槐八九树”,不过他觉得田庄没什么风光,于是在东侧修建一个观景亭“东亭”,在周围种下柳树、桃树、青槐等,并写诗《新构亭台示诸弟侄》向亲人汇报自己构建的园林景观。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为了迎娶夫人,在长安城新昌坊租了一处小宅院,这里乃是园林皇宫的偏僻之处,房租较低,景观一般。他在《题新昌所居》中形容是“院窄难栽竹,墙高不见山”,但好歹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自己的书斋,他给小书斋命名为“松斋”,里面摆着喜欢弹的琴和喜欢读的书。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经历了一段时间情绪低落和孤寂后,他慢慢适应了谪居生活。远离朝堂纷争,让他有了更多时间读书、写诗、游览、修禅。他购置庐山香炉峰北麓遗爱寺遗址一处空地,修建了一座“草堂”,他自己设计其中的房舍、鱼池、喷泉、篱笆等。修成以后,他带着几个仆从独居草堂,而妻子、侄子等一大家人继续住在官舍。因此,庐山草堂更像是他修行的空间,他在《重题》一诗中记述自己的草堂生活:

长松树下小溪头,班鹿胎巾白布裘。

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烛幽。

最爱一泉新引得,清泠屈曲绕阶流。


之前他在长安租住的常乐坊“竹园”、新昌坊“松树庭院”,这两处因为是租的,只能对庭院稍微改造一二。渭村田庄的基本格局也是前任庄主奠定的,他仅仅是在局部修建房舍、疏通渠道、栽种花木而已,而庐山脚下的这处别业是他全程购地并设计、修建的,是他独立实现的第一个园林作品。他在江州尝试用白沙作为小池的底部景观,用白沙铺在庭院中,以白沙造景,成为他最典型的造园美学手法之一。作者在后记中特别点明,这种造园手法可能是后世日本禅僧的枯山水园林设计手法的源头,值得进一步考证,因为白居易的诗文确对日本的贵族、禅僧有重大的影响,其园林设计方面的影响还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可能。

元和十五年(820),白居易重回长安,出任从六品上刑部司门员外郎,此时他已是名满天下的“白才子”。为了安顿一家二十多口人,他在新昌坊买了一处两进的院落。从贞元十五年进京赶考算起,他努力了二十二年才在长安城有了自己的私宅,可见当时的首都房价之一斑。

再次回京,白居易不再像年轻时那么刚直,多了一份沉稳,试图在刚柔之间独善其身。他避开朝堂之争,把许多精力放在改造新昌坊庭院上。

随着官职的提升,积蓄的增加,他的生活越来越优裕,园林也越来越大。大和三年(829),他被任命为正三品的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就带着家人和一千斛粟、一车书,离开长安缓缓走向洛阳。接下来的十几年,他闲居在洛阳,饮酒、作诗、会友、闲游。洛阳履道里的大宅,是他晚景生活的主要寄托。他多次改造、修整自家的南园,园中有他从太湖带来的赏石,苏州带回来的白莲,杭州带回来的天竺石,等等,这些东西让他想起在杭州、苏州当刺史时的江南风光,那是他最惬意的为官生涯。他也保持着在江南形成的生活习惯,爱吃米饭、水葵、鱼虾等,园林中,有着构建的江南风情和对江南的无尽相思。

就个人与园林的关系而言,园林是白居易为自己营造的“小世界”,足以容身、安心、养性。这个小世界与外面的世界是连通的,比如走出庐山草堂就是香炉峰的沟谷、林木,走出洛阳的南园,宅邸之外的整个洛阳城就是他身处的更大的“城园”,他经常去裴度、牛僧孺等高官、士人的园林游赏,去天津桥、龙门等地饮酒、吟诗,这座城市既有山水风景,也有都市的繁华,同时远离京城的宫廷、朝廷,可以让他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彩绘泥塑骑马仕女俑  彩绘泥塑

36.2cm×29.2cm   7 世纪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园林中无奈和叹息

但是,从书中的描述看,白居易晚年在洛阳也并不是完全“躺平”,有遗憾、焦虑,也常常关心园林之外的人、事,比如,他经常在冬季下雪时担忧洛阳城里贫苦人的取暖问题,也时不时用诗歌隐晦地表达对长安朝局的意见。

白居易的仕途比起当时的绝大多数进士算是顺利的,从贞元十六年(800)二十九岁时考中进士,三年后任正九品上秘书省校书郎,之后在仕途近四十年,官至从二品的太子少傅、分司东,七十一岁时以正三品刑部尚书致仕。当然,作为当时的名士,他自己对标的人物当然并非寻常的进士,而是第一流的人物,比如当年同为翰林学士的李程、王涯、裴垍、李绛、崔群等五人先后当过宰相,只有他始终没能拜相,让他遗憾不已。可是回头看,他经历的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已是中晚唐的季世景象,朝中皇帝、权宦、朝臣互相制约,地方文臣、武将、藩镇勉强维持,各种角色都有许多不得已,他就算成为宰相恐怕也仅能充当“裱糊匠”,未必就能立下什么功业,或许还有可能如王涯、李绛那般陷入纠纷、死于非命。

书中还重点叙述了一件让白居易终生难忘的憾事,对其人、其诗都有重大影响。他十九岁时与十五岁的邻家少女湘灵相识,这是他的初恋,两人感情深厚,可惜因为湘灵出身低微,属于当时的“贱民”,家庭背景的悬殊注定了这场恋情有始无终。这段漫长又无奈的恋情,深深影响了白居易的情感世界,甚至影响了他那种幽婉多情的诗歌风格,对他写《长恨歌》那样的作品有直接的触发。也因为初恋被家人阻隔,他一直拖延着婚育之事,到三十六岁时还是单身,这在古代士人来说是极为反常的。到元和三年(808),三十七岁的白居易成为翰林学士后,顾忌官场的议论,这才娶了友人杨虞卿从妹杨氏为妻。到了晚年,他还会不时想起湘灵,为之烦恼。他与湘灵的这段无果的感情遭受的阻遏、留下的遗憾,是白居易早年人生的一大关键事件,从中可以观测白居易的性格特点,他相当地执拗、深情,可是又不决绝,遭遇大的挫折之后就以饮酒、园艺、写诗等舒缓情绪。

中晚年时,白居易写了许多有关园林、花木的诗文,似乎不仅仅是表达性情,也是他对众多官员的宣示,表明自己已放弃年轻时直谏、较真的习性,变成了闲吟花月、与世无争之人,这一方面保护了他,可以提示官场中人不必费心算计他,而另一方面,正如书中所言,也限制了他,会让大家把他看作躲在园林中的逃避者、享乐者,上面的皇帝、宰相以为他没有进取心、事业心,不会特别重用他。

好在,政坛的失意,某种程度上恰恰成就了作为诗人的白居易。他意识到自己在政坛难以立言立德,就把诗歌当作自己最大的成就,生发出明确的“作家意识”“档案意识”,一再编辑自己的诗文集,修改自己的早年文稿,且有意识抄写了多份文集分藏寺庙、亲友之处,希望让它们有更多机会传扬下去,不至于在历史风波中散失亡佚。

早在元和十年(815),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闲官时,就整理了自己八百首诗,编为十五卷。长庆四年(824),他在洛阳闲居时把整理过的诗稿寄给老友元稹,请他代为编辑成五十卷的《白氏长庆集》并作序。之后,在大和九年(835)、开成元年(836)、开成四年、开成五年他数次把新作编汇成卷,分送洛阳圣善寺、龙门香山寺、庐山东林寺、苏州南禅院等佛寺保存。会昌五年(845),七十四岁的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文编订为七十五卷,作《白氏集后记》详细叙述自己诗文集编订和保存情况:“白氏前著《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各藏于家,传于后。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经者,不在此记。”可见他是希望用分散保存的方式,让自己的诗文得到传播、传承,颇符合当代数据存储行业“分布式存储、跨地域备份”的原则。

幸亏有这样的先见之明,白居易的诗文才基本完整保存下来,让一千多年后作者可以写出这样详尽的传记,让读者可以通过文字触及他生命中的诸多冲动、犹豫、遗憾,感知他对园林、自然的真诚热爱。可惜的是,白公修造的几处园林经历千年的变化,大都化为齑粉,今人除了阅读他的诗文,恐怕只能从苏州的山塘街、杭州西湖的白堤这两处他经手的市政工程约略想象当年的风景。


作者简介:

绿茶,书评人,作家,插画师。
绿茶书情创始人。北京金牌阅读推广人。曾任《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文史参考》主编,中信出版社副总编辑。著有《在书中小站片刻》《如果没有书店》《所幸藏书房》《读书与藏书》等。常年担任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华文好书榜、新浪好书榜、中国童书榜、中版好书榜等评委。



原点阅读入驻小红书啦!

每天更新科普小知识

↓ 识别二维码直达主页 ↓

点个关注哟!

欢迎加入清华原点阅读和小伙伴们微信读者群

请联系微信mashuo577044(添加时请注明来意)




原点阅读
清华大学出版社科普图书品牌,全国科普阅读推广联盟会员。致力于科学普及和科技文化类图书出版,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理念。为读者提供客观、理性、多维、优雅的阅读产品,展现科学的迷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