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的来历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在近代民间中传说佛祖于此日得道成佛,接受牧羊女的奶酪粥吃。故而民间要吃八宝粥,纪念佛祖成道,故又名成道节。其实,腊八源于古代的祭腊仪式,八宝粥原先也是中国所吃的红豆粥,用以驱邪,经不断发展才成为八宝粥,与佛教传说相杂。只是佛教传入后才改变了此节的形式。先秦时代已经有腊月祭神灵祖先之俗。《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十二年“初腊”,即周代大腊礼的模仿。《说文》载:“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腊”也即“猎”,是以田猎获取野兽、以祭先祖之意。在腊月不仅是祭祀先祖,还祭祀门、户、井、灶、中溜之神,称为五祀,如《礼记·月令》:“腊先祖五祀。”此外腊祭还祭祀诸神,并要击鼓驱傩。《礼记》:“傩,人所以逐疫鬼也。”高诱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在后世,腊八不一定祭祖、神,移到春节或冬至举行了,但多举行傩舞驱疫。汉魏之后,腊八的节日活动主要是傩舞驱疫,同时又在佛寺中施粥。人们吃八宝粥,举行与佛祖成道有关的庆贺活动。到近世,各种活动较少见,但八宝粥等食品仍盛行。腊八节,原本是上古腊日蜡祭、腊祭两种祭祀活动之一。蜡祭与农业生产有关,是祈求丰收的节日,祭祀八大农神以感谢一年收获。周代有关农事的祭名叫八蜡,原先分别指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周代每年农事结束后,就在腊月举行祭祀八蜡活动,又叫八蜡祭、大蜡之礼、八蜡之祭。虫害是农业的大敌,古代基本没有农药,所以驱逐害虫就演变成八蜡祭祀的主要内容,八蜡神也就变成专司其职的神祇。八蜡祭发展到汉、唐时,蜡祭的活动已变得非常隆重。明清时期,蜡祭时行时止。后来人们修建起八蜡庙。八蜡被后世讹为蚂蚁,农家祭蚂蚁,以祈求田中无水旱虫灾,五谷丰登。清代北京神祃《𧈢蜡神》就是祭祀八蜡的神祃,“𧈢”在北京方言里同“蚂”,𧈢蚁神就是蚂蚁神,古称八蜡,是古代年终田功告成之际,合祭八神而报飨的神祇。![]()
清代北京神祃《 𧈢蜡神》
腊八节期间有击鼓驱疫的习俗,即大傩。傩,据东汉郑玄说是源于“难”字:《周礼·春官·占梦》:“季冬,遂令始难殴疫。”注:“难,谓执兵以有难却也。”《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狂夫四人。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方相氏是武士,专职驱疫,不但举行大傩要出现,还在隆重的大丧上先往墓圹中用戈击四隅,驱除一种叫作方良的怪物。这一仪式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清末,山东孔府丧礼中还残存着驱方良之俗。方相氏所驱的病疫、鬼怪也有说是颛顼氏之一子,善于惊吓小儿(见《玄中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蒙着熊皮的方相氏,戴着黄金四目的面具,威风凛凛地驱疫,可能是古代以熊为图腾的黄帝部落祭祀、驱除的遗留形式。将巫师打扮成熊形,也就如熊一般凶猛,可以把恶鬼制服了。先秦时的大傩仪式,从腊月至其他时间都会举行,汉代集中在腊八或除夕举行。《后汉书·礼仪志》中对汉代傩仪有详记,我们可推知汉代傩仪是方相氏率领十二兽跳舞, 子亦歌舞相和,宣称要“赫女躯,拉女干”,持火炬冲出门。门外将士接过火炬丢入水中,表示把疫病鬼怪送走。这十二兽包括古书所记的穷奇、强梁等,图腾崇拜的痕迹很明显。至于十二兽所驱的虎、魅、蛊等,或为恶兽、恶鬼,或为不祥、祸咎、噩梦,或是蛊毒,也很复杂。其实,把那人间的不吉之物驱除,不正反映了我们民族趋吉避凶的心理吗?今天江西、安徽、广东、广西、甘肃等地在过年时都还有盛大的傩舞,我们今天观看时仍是为之感动。至汉代之后,傩仪相沿不断,逐步发生变化。唐代傩仪又称打野狐,有方相氏四人, 子多达四百人。宋代,宫廷中的方相氏、十二兽与 子不见了(在民间则可见其流风),用的是值殿将军、判官、钟馗与其妹、土地、六丁、六甲、灶神之类,离原始崇拜已经很远了。《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都记两宋宫廷的傩仪情况。当时桂林地方敬贡给宫廷的傩舞面具,一副即八百枚之多(见陆游《老学庵笔记》)。南宋无名氏的《大傩图》,绘傩舞活动。一队老者多持农具(也有认为这是元宵节的迎春舞队的),团圈作舞,击打着鼓驱疫,似乎成了娱乐化的活动。宋代也有一种打夜胡(或称打夜狐)活动。《东京梦华录》载:“自入此月(十二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伙),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实际上也是傩仪的一种演变。后来又便变成跳灶王,由乞丐装成钟馗、灶神等跳起舞来到各家各户乞钱。如《清嘉录》卷十二载:“(十二)月朔,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于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止,谓之‘跳灶王’。”至此,原来腊月举行的傩仪已经基本消失,傩舞、傩戏转移到春节去了。腊月还有击腊鼓的活动。鼓在古代是用于祭祀的仪式用具,傩仪中也少不了。故而有击腊鼓之俗。《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史记·陈胜传》有‘腊日’之言,是谓此也。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所谓胡公头当即汉代傩舞舞童戴的赤帻。金刚力士则是佛教传入后出现的。人们击腊鼓,跳傩舞以驱疫。这是一种优美的细腰鼓舞蹈,在南北朝、唐朝石窟艺术中就有其形象。清代腊月、正月有一种太平鼓活动,亦从腊鼓转化来。如《燕京岁时记》就有记载。个别地区也有打鼓迎年的风俗。除傩仪外,还有一系列驱疫仪式,后来也都转移到了除夕或元旦之中。如《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沐浴,袚除罪障”。这是上古以沐浴袚除不祥的风俗的遗存,后转到除夕夜沐浴,含有除旧迎新之意。《后汉书·礼仪志》又载,腊前一日“设桃梗、郁垒、苇茭”驱邪,是源于古代神话。《山海经》载桃都山上神荼、郁垒二神人管领众鬼,故有此俗。后世在除夕设桃符(演变为春联)、画门神等,即源于此。汉代还有杀鸡著于门上之风习,《风俗通义》卷八有载,据说是由古俗变来。《山海经》中写祭鬼神皆用雄鸡,表示祭鬼神、祛除不祥之意。至南朝后,演变成元旦画鸡贴于门上。至今,腊八粥仍盛行。据说它来源于佛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削发为苦行僧,苦苦修行,饥渴中得到一位牧羊女的相救,奉以奶酪大米粥而食,使他得道成佛。于是后世便称此日为成道节,浴佛、吃腊八粥。如《东京梦华录》卷九载:“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锣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其实,腊八粥源于我国古代以撒赤豆、吃豆粥驱邪之俗(日本也有撒豆驱邪之法,系由我国传入)。大概是以豆子象征弹丸,以驱赶鬼怪吧!《荆楚岁时记》就载作赤豆粥以禳疫。后来才把此俗与佛祖传说结合起来了,原有吃粥之意反无人知。《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都认为腊八粥是源于佛教。腊八粥的制法极为繁复。南宋《武林旧事》载:“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明代,《酌中志》卷三载当时宫中制法:“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时加粳米、白果、核桃仁、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夸精美也。”《帝京岁时纪胜》也说腊八节时:“家家煮果粥。皆于预日拣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祀家堂、门、灶、陇亩,阖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又《燕京岁时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样的粥,味道自然极佳。清代,宫廷中煮腊八粥是在雍和宫。《养吉斋丛录》等书有记载。要煮六锅,每锅可达千斤。至于一般人家,煮粥时自然没这么大排场,在大米中放些杂果就是了。也有煮咸味粥的,粥里放蔬菜和肉。不管甜咸,吃时还佐以蒸食及小菜。腊八粥的特点就是以种类多取胜,故而又名为七宝五味粥、八宝粥。如今,八宝粥已有罐头等出售,吃时就买,十分方便,也不限于腊八才吃。还有配好的粥料,如果要亲手熬粥而食,可以自己买回家煮,很受欢迎。吃自煮的粥也更香甜些。在民间,腊八粥还要互相赠送,作为礼物。《燕京岁时记》说:“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连家中鸡犬猫等也有粥吃,或抹墙上、树木上,亦是同食之意。![]()
腊八粥
腊八节除吃粥外,还有各种饮食以及节日活动,如民间喜欢腌菜,与冬至腌菜差不多。多腌制腊八蒜。《春明采风志》载:“腊八蒜,亦名腊八醋。腊日多以小坛甑贮醋,剥蒜浸其中,封固,正月初间取食之,蒜皆绿,味稍酸,颇佳。醋则味辣矣。”还有一种腊八蒜,是取来蒜头用竹签串起,水养在盆中,让它发出绿芽,用来做菜,也可作冬天里的绿色盆景装饰房间。![]()
腊八蒜
又有腊八腌酸菜的,是用白菜来腌。《燕京岁时记》载:“大白菜者,乃盐腌白菜也。凡送粥之家,必以此为副。菜之美恶,可卜其家之盛衰。”还有腊八酒,即在腊八日煮酒引用,以驱寒气。在陕北地区,还吃腊八臊子(肉末或肉丁)面,把八种菜加入热汤面中。临潼一带吃腊八辣椒汤面。汤面多是羊肉汤,可补中益气。农村还有做腊八豆的,即以黄豆制豆豉佐餐,湘、鄂等处都有。由于丸药在冬天制作较易于保存,所以人们喜欢在腊八制造。敦煌石室文书、《岁时杂记》等就有记载。在宋代,还有腊八舍药之举,叫作腊药。《武林旧事》载:“医家亦多合药剂,侑以虎头丹、八神、屠苏,贮以绛囊,馈赠大家,谓之腊药。”青海河湟、互助等地汉族、土族有献腊八冰(亦称圣冰)之俗。是在腊八日天亮前,由各家各户的年轻人往河中打取大冰块,献于佛前、庭院、房沿、田间地头、粪肥堆等处,并且男女老少分食冰块,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畜兴旺。腊八日还有祭神、聚餐及藏钩等游戏。有的地区的祭神活动是从腊月开始,如《清嘉录》记苏州:“(十二月)择日悬神轴,供佛马,具牲醴、糕果之属,以祭百神。神前开炉炽炭,俗呼‘圆炉炭’。锣鼓敲动,街巷相闻。送神之时,多放爆竹,有单响、双响、一本万利等名。或有买编成百千小爆,焠之连声不绝者,名曰‘报旺鞭’。谓之‘过年’。云答一岁之安,亦名‘谢年’。”古代也有祭祀一种叫作万回哥哥的神,如《西湖游览志余》载:“宋时杭城,以腊日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着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人在万里之外可使回家,故曰‘万回’。”万回为唐代僧人,传说他万里寻兄,故而民间祭祀他以求排解忧难,后为欢喜神(和合二仙)。![]()
清代苏州桃花坞年画《合门喜庆》
至于后世腊日聚餐、藏钩、汲新水等习俗,主要传承于除夕迎新年之俗。(摘自《岁时节俗知多少》《给孩子讲年画故事》)
![]()
原点阅读入驻小红书啦!
每天更新科普小知识
↓ 识别二维码直达主页 ↓
点个关注哟!
![]()
欢迎加入清华原点阅读和小伙伴们微信读者群
请联系微信mashuo577044(添加时请注明来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