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寒假前的期末考试,难坏了不少海淀孩子。
6年级语文竟然考了中轴线!
家长们纷纷抱怨:不是去年刚申遗成功吗?课本里还没有呢!
新华社快讯:正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27日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们且来看看考题:
等等,这段怎么这么眼熟……
对了,“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在2023年见过的:
我们继续看考查内容:
倒没有什么特别生僻的基础知识,反而是看看孩子们能不能对一段陌生的文章的基本感情有相对准确的把握。
另外,就算对北京中轴线一无所知,我们也可以从原文里发现:
北京中轴线是南北向的;
北京中轴线上有故宫和什刹海;
北京中轴线体现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这些内容或许会和后面的题目相呼应。
继续看真题——
这个大题明显和古文有关。光能背下来古诗词是不行的,还要明白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
第10题则是古代文化常识与文博相关的内容。虽然课后思考里提到过,但是有多少孩子认真研读了,我们不得而知。现在针对孩子的的线上线下书法课也多以临帖为主,少有老师能详细分析书法史和名家作品风格。
今年出了书法,可能以后就会出绘画、服饰、器物、建筑等,可见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课后积累。
第二部分,开始阅读理解了:
在做题之前,先看看我们自己能从图中发现什么:
看起来像是北京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
说明了中轴线的长度和主要价值。
分别介绍了其中的五座建筑,包括名称、象征意义、功能。
再看材料二、材料三:
这里介绍了中轴线遗产区的古树名木;
这里是中轴线申遗全阶段(13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其中包含了大量工作人员长时间持续不断的辛勤付出。
再来看问题:
这两道是送分题,对照原文就容易找到答案。
这一道通常需要在草稿纸简要写出提纲,反复思考后认真作答,也并不难。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前面给出的文字大致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考生基本上可以判断中轴线的特点和意义。因此,条理清晰、逻辑清楚地表达真实意愿即可。
到目前为止,试题多为客观题和较为简单的主观题,拉不开什么差距。
接下来,问题越来越复杂了——
这段原文比较长。常逛博物馆的孩子,一般对义务讲解员比较熟悉。个别孩子也会加入到志愿者团队当中。
但是这是极少数。
拥有全国数一数二文博资源的北京孩子,有去博物馆观展习惯的并不多。原因可能是家长自己兴趣不大吧,或者认为时间用来上辅导班更好一些。
即使辅导班会讲解文博类的应试技巧,现场体验、长期体验总是不一样的。
我们来看看问题:
主观题阅读理解常见的关键词:联系,解释,判断,中心,概括(归纳),联想。
核心是什么呢?共情。
把握这样的原则,反复阅读原文,相信对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是可以领会的。只是很难出彩。
要答得精彩、少扣分,还是需要注意日常的线下积累。
那么,在很多孩子考试前对北京中轴线陌生的时候,作文怎么写?
前面给出的所有材料,都可以成为本文的素材。
如果除了这些,考生还能举出其他自己熟悉的例子,写得有声有色,甚至阅卷老师也要查查相关资料来核对,是不是更好呢?
哪怕熟悉一个相关环境也好呀!
从给出的作文纸方格来看,500~550字是比较合适的。
这就要看考生日常练笔的情况和阅读量的积累了。总之,说起来容易。
不得不说,我们的出题小组还是很有水平的:有层次,有逻辑。既联系了时事、考查了基础知识,又给了孩子们比较充分的联想空间,还从侧面宣讲了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原因、意义和价值。
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中轴线的保护工作已经结束,反而是新的工作的开始。
我们可以预判:在未来的五年《北京中轴线知识一点通》会更有用,因为这符合整个北京的建设方向。
原点阅读入驻小红书啦!
每天更新科普小知识
↓ 识别二维码直达主页 ↓
点个关注哟!
欢迎加入清华原点阅读和小伙伴们微信读者群
请联系微信mashuo577044(添加时请注明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