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核左移、​核右移)及临床意义

学术   2024-09-15 17:31   河南  

核象(nuclear shift)标志着中性粒细胞从新生细胞至衰老细胞的发育阶段。正常情况下,外周血液中性粒细胞以分叶核为主,胞核以3叶为主,杆状核较少,分叶核与杆状核中性粒细胞的比值为 13:1。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可发生核左移或核右移。见下图(来源于许文荣、林东红主编的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核左移


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急性组织细胞破坏、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粒细胞白血病等。

核左移是机体的一种反应性改变,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核左移多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但也可正常甚至减少。

再生性核左移:核左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和急性失血等。

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伤寒等。

核左移分为轻、中、重度三级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抵抗力密切相关。①轻度核左移:仅见杆状核粒细胞>6%。②中度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10% 并有少数晚幼粒、中粒细胞。③重度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如早幼粒甚至原粒细胞,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核变性等质的改变。

核右移


核右移shift to the right):外周血中5叶核及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属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现。可由于缺乏造血物质DNA 合成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及恶性贫血。在炎症的恢复期,一过性的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如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是预后不良的表现。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检验资源共享

检验科之窗
医学检验行业交流学习平台,发布行业前沿报道,关注行业发展方向,促进专业经验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