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添加咨询微信
【征稿贴士】一心11刊,总有1刊属于你~~涵盖教育、马理论、法学、语言文学和音乐学及人文社科综合类、跨学科综合类~~
知网外文库检索(作者单位已可显示)
Ⅰ. 引言
曲调即“旋律”(辞海编辑委员会,1980:1381)。它是歌唱性的、能够表达一定乐思或主要旋律的统称。河西宝卷曲牌与曲调之间的关系是多维度、深层次、全方位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河西宝卷这一独特而珍贵的民间艺术形式的核心要素。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不断演变和发展,承载着河西人民的情感与记忆,传承着河西地区的文化与传统,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璀璨夺目的光彩。
II.河西宝卷曲调遗存与类型
2.1河西宝卷曲调遗存
曲牌、曲调是河西宝卷念唱过程中需要吟唱的两种不同类型的韵文。在河西宝卷349支曲牌外,还留存有大量用于念唱韵文的曲调。这部分曲调在河西宝卷中一般不标注名称或很少标注。这是因为卷文中大量的不规则韵文吟唱由念卷先生根据卷文内容和自己掌握的曲调自由发挥随机吟唱。所以即使完全相同的如“七字句”“十字句”,具体吟唱时唱法也大相径庭。故民间有念卷人“十唱九不同,同了没人听”之说。据粗略统计,河西走廊地区民间念卷时使用的曲调大约有50多种:
“五字句”“七字佛”“十字句”“文调”“武调”“八仙调”“花音”“苦音”“花音十字佛”“十字佛”“阳调”“阴调”“十字调”“平音七字佛”“花音七字佛”“苦音七字佛”“花音十字佛”“哭音十字调”“七字佛音”“十字佛音”“平音十字佛”“佛调”“尼姑调”“和佛调”“哎吆调”“南无佛调”“四字符”“五字符”“五更调”“禅坐调”“叫号”“摆船调”“骆驼调”“花千调”“清源调”“弥陀佛四字调”“五字调”“杨柳青调”“香山调”“浪淘沙调”“六字调”“七字调”“八字调”“九字调”“歌儿调”“嗨嗨落调”“难上难调”“十月苦调”“琵琶调”“太平年调”“十字调”“哭五更调”。
2.2河西宝卷曲调分类
——与汉语的词语结构和朗读习惯以及表述方式有关:“五字句”、“十字句”、“四字符”、“五字符”、“六字调”、“七字调”、“八字调”、“九字调”、“十字调”等明确以字数的结构为特点。“七字佛”则是结合了七字的结构和“佛”的概念。
——来自于民歌小调或与民歌小调有关:“杨柳青调”“浪淘沙调”“五更调”“嗨嗨落调”“难上难调”“十月苦调”“太平年调”“哭五更调”。
——与佛教道教音乐有关:“七字佛”“十字佛”“七字佛音”“十字佛音”“佛调”“尼姑调”“和佛调”“南无佛调”“禅坐调”“弥陀佛四字调”。
——与戏曲曲艺音乐有关:“文调”“武调”。
——与民间艺人创作有关:“嗨嗨落调”“难上难调”“十月苦调”。
——与民间传说有关:“八仙调”。
——河西宝卷念唱过程中曲调吟唱使用“以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张旭,2007:3)
2.3曲调类型的特点与相互关系
不同类型的河西宝卷曲调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同时又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基于汉语结构的曲调注重格律和韵律的规范,体现了汉语的严谨之美;源自民歌小调的曲调充满生活气息,展现了民间的质朴情感;与宗教音乐相关的曲调庄重肃穆,传达着宗教的精神内涵;受戏曲曲艺影响的曲调富有戏剧性,增强了宝卷的表演效果;民间艺人创作的曲调充满个性和创新,为宝卷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民间传说相关的曲调富有传奇色彩,激发了听众的想象力。这些曲调类型在河西宝卷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例如,基于汉语结构的曲调可能会吸收民歌小调中的活泼元素,使其更加生动有趣;宗教音乐相关的曲调也可能借鉴戏曲曲艺中的表演技巧,增强其表现力;民间艺人创作的曲调则可能在传统曲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新的风格。它们共同构成了河西宝卷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为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III.河西宝卷曲调来源
3.1地域民间音乐的滋养
河西地区民间歌谣的特色与传承。河西地区的民间歌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这些歌谣主题丰富多样,涵盖了劳动、爱情、生活琐事等各个方面。在旋律上,它们通常具有简洁明快、易于传唱的特点,节奏与当地人民的劳动节奏紧密相连。例如,在田间劳作时唱的打夯歌,节奏有力,能够激发劳动热情;而在夜晚篝火旁唱的情歌,则旋律悠扬,充满了浪漫情怀。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如独唱、对唱、合唱等,也为河西宝卷曲调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民间歌谣在代代相传中不断演变和发展,成为河西宝卷曲调的重要源泉之一。
劳动号子与宝卷曲调的关联。劳动号子是河西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音乐形式,具有鲜明的节奏和强烈的力量感。“念卷时,还会加上甘州本地的劳动号子”(宋进林 & 唐国增,2008:15)。如打夯歌中那整齐有力的呼喊,无不反映出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这些劳动号子的节奏特点和韵律模式,被巧妙地融入到宝卷曲调中,为其增添了朴实的劳动气息和坚韧的精神内涵。例如,在《丁郎寻父宝卷》(宋进林 & 唐国增,2008:238)叙述劳动场景的段落中,就能听到类似劳动号子的节奏和旋律,使听众仿佛能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汗水与希望。
民间小调的演变与宝卷曲调的形成。“花儿调”“杨柳青调”等民间小调,最初可能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口哼唱的小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格律和旋律模式的音乐形式。它们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富有诗意,往往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在融入宝卷曲调的过程中,这些民间小调经过了念唱者的加工和改编,与宝卷的内容和情感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宝卷曲调。比如,“花儿调”那高亢奔放的旋律,在宝卷中可能被用于表达激昂的情感或壮丽的场景;“杨柳青调”那轻快活泼的节奏,可能会出现在描绘欢快生活的段落中。
3.2宗教音乐的渗透
佛教、道教音乐在河西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和道教在河西地区的传播历史悠久,其音乐也随着宗教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佛教音乐中的梵呗、唱经等形式,以其庄严、宁静的特点,深深影响了当地的音乐文化。道教音乐中的斋醮科仪音乐、道情等,也在河西地区拥有广泛的受众。这些宗教音乐在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为河西宝卷曲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宗教仪式音乐对宝卷曲调的借鉴与创新。宗教仪式音乐中的一些元素,如庄重的旋律、平稳的节奏、和谐的和声等,被巧妙地借鉴到宝卷曲调中。同时,宝卷念唱者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将宗教音乐中的神圣情感与宝卷中的世俗故事相结合,创造出既有宗教韵味又贴近民众生活的宝卷曲调,这种曲调“是吸取了佛经中的佛曲成分并结合卷本的故事情节形成的一种音调”(何国宁,2012:337)。例如,在讲述宗教故事或宣扬宗教教义的宝卷段落中,常常能听到类似于宗教仪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但又经过了一定的改编和创新,使其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和传唱。
宗教音乐在宝卷中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宗教音乐所蕴含的慈悲、宽容、平和等精神内涵,通过宝卷曲调得以传达给听众。在宝卷的演唱中,这些精神内涵不仅能够慰藉人们的心灵,还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佛调”中的宁静与超脱,能够让听众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尼姑调”中的纯净与善良,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
3.3戏曲音乐的影响
河西地区流行戏曲的艺术特点。河西地区流行的戏曲剧种,如秦腔、眉户等,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丰富多样的板式、精彩绝伦的表演而著称。秦腔的粗犷豪放、眉户的婉转细腻,都为河西宝卷曲调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这些戏曲剧种在唱腔上注重声音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在板式上有慢板、快板、散板等多种变化,能够很好地表现不同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戏曲音乐与宝卷曲调的相互借鉴。戏曲音乐中的唱腔、板式、表演技巧等元素,被宝卷曲调所吸收和借鉴。例如,宝卷曲调中的“文调”可能借鉴了戏曲中文戏的唱腔,旋律优美、节奏舒缓;“武调”则可能受到戏曲中武戏唱腔的影响,节奏明快、旋律激昂。同时,宝卷曲调中的一些独特元素,如民间色彩浓厚的旋律和节奏,也为戏曲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素材。
戏曲元素在宝卷曲调中的表现形式。戏曲元素在宝卷曲调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在旋律上,可能会运用戏曲中的拖腔、甩腔等技巧,增强旋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节奏上,可能会借鉴戏曲中的板式变化,使宝卷曲调更加富有层次感和变化性;在表演上,宝卷念唱者可能会借鉴戏曲中的身段、手势等表演动作,增强宝卷演唱的舞台效果。
3.4民间故事传说的音乐传承
经典民间故事传说的音乐表达。河西地区拥有众多经典的民间故事传说,如“韩湘子修佛”“牛郎织女”等。这些故事传说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音乐表达形式。例如,“韩湘子修佛”的故事可能会有特定的旋律和节奏,用来表现韩湘子修行的艰辛和执着;“牛郎织女”的故事则可能会有充满浪漫色彩的音乐元素,用来烘托牛郎织女之间的爱情。
故事传说中的情节与音乐的呼应。宝卷曲调会根据故事传说中的情节起伏和人物情感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情节紧张激烈时,音乐节奏加快,旋律激昂;在情节舒缓温馨时,音乐节奏放慢,旋律优美。例如,在讲述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时,音乐可能会变得欢快、浪漫;而在讲述他们被迫分离的情节时,音乐则可能变得悲伤、哀怨。
民间故事传说在宝卷曲调中的文化价值。民间故事传说通过宝卷曲调得以传承和发展,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也得以传承和弘扬。这些故事传说往往教导人们要善良、勤劳、勇敢、正直,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它们也反映了河西地区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文化特色,是研究河西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3.5宝卷艺人的创作与传承
宝卷艺人的音乐素养和创作灵感。宝卷艺人通常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熟悉当地的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和宗教音乐,能够将这些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们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如大自然的美景、人们的喜怒哀乐、社会的变迁等。同时,他们也会从历史文化、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富有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宝卷曲调。
艺人对传统曲调的改编与创新。宝卷艺人在传承传统曲调的基础上,会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听众的需求进行改编和创新。他们可能会对旋律进行重新编排,使其更加优美动听;对节奏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对歌词进行修改,使其更富有时代气息。例如,将传统的曲调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具有时尚感的宝卷曲调。
宝卷艺人在曲调传承中的作用。宝卷艺人通过师徒传承、口传心授等方式,将宝贵的曲调技艺传承给下一代。他们在演唱过程中,不仅传授了曲调的技巧和方法,还传递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同时,宝卷艺人还通过在民间的演出和交流,使河西宝卷曲调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IV.河西宝卷曲调特点
4.1旋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花音”与“苦音”的对比分析。“花音”曲调轻快活泼,如春天里绽放的花朵,充满生机与活力。其旋律通常以明亮的音符为主,音程跨度较大,跳进较多,给人以愉悦欢快的感受。而“苦音”曲调则深沉哀怨,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苦难与沧桑。它的旋律多以下行音为主,节奏较为缓慢,音程变化细腻,营造出一种凄楚悲凉的氛围。以“花音十字佛”和“苦音十字佛” 为例,“花音十字佛”的旋律流畅自然,音符跳跃灵动,常常采用级进和小跳进相结合的方式,让人心情愉悦;而“苦音十字佛”则旋律沉重,音符的下行趋势明显,常运用特殊的音程变化和装饰音,如滑音、颤音等,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使人感受到内心的痛苦与忧愁。
特殊旋律技巧的运用。河西宝卷曲调中常见的旋律技巧丰富多样,如级进、跳进、滑音、颤音等,为旋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级进使旋律平稳流畅,如潺潺流水;跳进则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如激情的跳跃。滑音和颤音则如同细腻的情感笔触,让音乐更加生动感人。例如,在“阳调”中,可能会运用大幅度的跳进,展现出高亢激昂的情绪;而在“阴调”中,滑音和颤音的运用则更能表现出深沉内敛的情感。
旋律与歌词的紧密结合。河西宝卷曲调的旋律与歌词相得益彰,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与歌词的韵律、意境紧密配合,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当歌词表达欢快的情感时,旋律通常会采用明快的节奏和上扬的音高;而当歌词描绘悲伤的场景时,旋律则会相应地变得低沉和缓慢。同时,歌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也会通过旋律的变化得以体现,使音乐更加生动形象。
4.2节奏的鲜明特色
“武调”与“禅坐调”的节奏差异。“武调”节奏紧凑有力,强拍突出,犹如战场上的鼓点,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其节奏通常较快,音符密集,给人以紧张刺激的感觉。而“禅坐调”的节奏则舒缓平稳,如同山间潺潺的溪流,宁静而祥和。它的节奏较慢,音符之间的间隔较大,使得每个音符都有足够的空间得以舒展,仿佛每一个音符都是一颗独立的星辰,在宁静的夜空中闪烁着柔和的光芒。这种节奏让人的心灵得到极大的放松,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无争的仙境之中。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如瑜伽冥想或深度放松的音乐治疗中,“禅坐调”的这种节奏特点能够帮助人们平复心绪,摆脱外界的喧嚣与纷扰。例如,在专门为冥想设计的音乐中,这种舒缓的节奏就像一位温柔的引路人,引领着人们逐渐进入内心的宁静世界。而且,“禅坐调”节奏中的音符间隔,还为演奏者和演唱者提供了更多发挥个人情感和表现力的空间。他们可以在每个音符的延长和停顿中,注入自己对宁静、平和的独特理解,使得每一次演绎都充满了个性化的魅力。
音域运用与演唱技巧的关系。河西宝卷曲调中音域的运用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密切相关。在高音域的演唱中,演唱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气息控制和发声位置的把握,以确保声音的明亮和穿透力。例如在“阳调”的高音部分,演唱者可能会运用头腔共鸣,使声音高亢而富有弹性。而在低音域,如“阴调”的表现中,演唱者则要注重胸腔共鸣的运用,让声音更加浑厚、沉稳。此外,音域的转换和衔接也考验着演唱者的技巧。在从高音域向低音域过渡时,演唱者需要巧妙地调整气息和发声方式,避免出现声音的断裂或不自然。同样,从低音域到高音域的攀升也要求演唱者有足够的气息支持和精准的音准控制。不同的演唱者会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和演唱风格,在音域的运用上展现出独特的特点。有的演唱者擅长在高音域展现激情澎湃的情感,而有的则在低音域中更能表达出深沉内敛的情绪。
4.3浓郁的地方特色
方言音韵在曲调中的体现。河西地区的方言音韵在宝卷曲调中有着鲜明的体现。方言的声调、语调、发音特点等都融入到了旋律之中,使曲调具有独特的韵味。例如,某些字音的特殊发音方式可能会影响旋律的走向和节奏的变化,形成独特的音乐节奏型。而且,方言中的词汇和俗语也常常出现在歌词中,增强了曲调的地域认同感和亲切感。这些方言元素不仅让本地听众感到熟悉和亲切,也为外地听众展现了河西地区独特的语言魅力。
民间音乐元素的融合。河西宝卷曲调巧妙地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元素。如民间乐器的演奏特色,像三弦的搬弦音、古筝的揉弦等,都可能在曲调的旋律中有所体现。同时,民间音乐中的一些独特节奏型,如某些民间舞蹈的节奏特点,也被融入宝卷曲调,使其更具动感和活力。此外,民间音乐的曲式结构,如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也为宝卷曲调的创作提供了借鉴,丰富了其结构形式。
地方生活节奏与曲调的契合。河西地区人民的生活节奏和劳动方式在宝卷曲调中得到了呼应。例如,农业生产中的播种、收割等劳动节奏,可能反映在曲调的强弱变化和节奏的快慢之中。当地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习俗活动所特有的氛围和情感,也在宝卷曲调中有所体现。欢快的节日曲调充满喜庆,而悲伤的丧葬曲调则表达了深沉的哀思。这种与地方生活节奏的契合,使河西宝卷曲调深深扎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他们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V.河西宝卷曲调在演唱中的作用
5.1艺术感染力的赋予
音乐与文学的完美融合。河西宝卷曲调与诗词、散文等文学形式相互交融,共同创造出令人陶醉的艺术境界。曲调的旋律、节奏和和声为文学作品注入了灵动的生命力,使其不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而是能够触动心灵的美妙乐章。当优美的旋律与深情的诗词相结合时,如“七字佛”曲调与佛教教义的深邃内涵相得益彰,音乐仿佛成为了文字的翅膀,将宗教的庄严与神圣传递到听众的内心深处。这种融合让听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领略到文学的韵味,还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获得双重的艺术享受。
情感共鸣的引发。宝卷演唱者通过对曲调的细腻演绎,能够触动听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之弦,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们运用声音的高低起伏、强弱变化和节奏的快慢调整,将故事中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例如,在演唱悲伤的情节时,低沉缓慢的曲调能够让听众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绝望,从而产生同情和怜悯;而在欢乐的场景中,轻快活泼的旋律则会让听众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摇摆,分享人物的喜悦之情。这种情感共鸣使得听众与宝卷中的故事和人物紧密相连,共同经历着情感的起伏和波动。
审美体验的提升。河西宝卷曲调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拓宽了听众的审美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水平。丰富多样的旋律、复杂多变的节奏和富有特色的音域运用,为听众带来了全新的听觉感受。听众在欣赏宝卷演唱的过程中,学会了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之美,培养了对音乐细节的敏感度和对艺术表现力的判断力。同时,宝卷曲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也让听众在审美体验中得到了心灵的滋养和升华,使其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5.2人物形象的塑造
不同性格人物的音乐表现。河西宝卷曲调能够根据人物性格的差异,运用不同的音乐元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对于勇敢豪爽的人物,曲调可能会采用激昂有力的旋律和快速的节奏,展现其果敢和坚定。而对于温柔善良的人物,曲调则会倾向于选择优美柔和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体现其温和与体贴。例如,在描绘英雄人物时,“武调”的强烈节奏和高亢旋律能够突出其英勇无畏的特质;而在刻画贤淑的女性形象时,“花音”的轻快灵动则能表现出其温柔婉约的一面。
人物情感变化的音乐描绘。宝卷演唱者通过对曲调的灵活运用,能够精准地描绘人物情感的变化。当人物从喜悦转向悲伤时,曲调的旋律可能会从欢快的高音区逐渐下降到低沉的音区,节奏也会相应地放缓。同样,当人物的情感从愤怒转为平静时,曲调的节奏会从急促变得舒缓,旋律也会变得更加平稳。这种音乐上的变化让人物的情感世界更加真实可感,使听众能够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人物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音乐体现。河西宝卷曲调还能够通过音乐元素的巧妙运用,体现人物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对于高贵的人物,曲调可能会采用华丽的旋律和复杂的节奏,展现其尊贵和威严。而对于普通百姓,曲调则会更加朴实简洁,反映其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例如,在表现帝王将相时,庄重的“文调”能够凸显其地位的尊崇;而在描绘农民、工匠等底层人物时,朴素的“十字调”则更能贴近他们的生活状态。
5.3氛围和场景的营造
自然景观的音乐描绘。河西宝卷曲调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生动地描绘出河西地区壮丽的自然景观。当表现山脉的雄伟时,曲调可能会采用低沉而厚重的旋律,仿佛在模拟山脉的沉稳和威严。而在描绘河流的奔腾时,急促的节奏和流畅的旋律则能够让人感受到水流的汹涌和活力。例如,“摆船调”那摇曳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仿佛让听众置身于波涛汹涌的江河之中,感受到船夫们与风浪搏斗的紧张与勇敢。
社会场景的音乐再现。宝卷曲调能够将河西地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真实地再现出来。在描绘集市的热闹时,欢快的节奏和嘈杂的旋律能够营造出熙熙攘攘的氛围。而在表现婚礼的喜庆时,热烈的旋律和欢快的节奏则能够传递出幸福和欢乐的情感。比如,在讲述一段热闹非凡的庙会场景时,充满活力的曲调能够让听众仿佛看到了人群的拥挤和各种表演的精彩。
历史事件的音乐叙述。河西宝卷曲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通过激昂或悲壮的音乐表达,叙述着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讲述战争的残酷时,紧张的节奏和沉重的旋律能够让听众感受到硝烟弥漫和生死搏杀的紧张气氛。而在回忆改革的艰辛历程时,坚定有力的曲调则能够展现出人们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例如,在回顾一段抵御外敌入侵的历史时,充满力量的曲调能够激发听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5.4文化价值观的传承
道德观念的传递。河西宝卷曲调通过故事情节和音乐表达,传递着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善良等传统道德观念。在演唱中,这些道德观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听众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念唱讲述孝顺父母的《张青贵救母宝卷》时,配以温馨感人的曲调,能够让听众深刻体会到孝道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自觉践行。
宗教信仰的宣扬。宝卷曲调在宣扬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的过程中,传递着慈悲、宽容、平和等宗教精神。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唱,让听众感受到宗教的力量,从而对心灵起到抚慰和净化的作用。比如,在讲述佛教故事时,庄严神圣的曲调能够引导听众思考人生的真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民族精神的传承。河西宝卷曲调承载着河西地区人民坚韧不拔、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等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在曲调的旋律和节奏中得以体现,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例如,在讲述先辈们克服艰难险阻、开拓家园的故事时,激昂奋进的曲调能够激发起人们对先辈的敬仰和对未来的信心。
VI.宝卷念唱者在吟唱曲调时的自由发挥
6.1情感表达的深度挖掘
念唱者对曲调情感的个性化理解。每位念唱者都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这使得他们对宝卷曲调中蕴含的情感有着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有的念唱者可能更注重通过细腻的声音处理来表达情感的微妙变化,而有的则可能更倾向于运用强烈的节奏和音高变化来突出情感的张力。这种个性化的理解为宝卷曲调的情感表达注入了丰富多样的色彩。例如,在面对“苦音”曲调时,一位念唱者可能会更多地强调悲伤中的无奈和隐忍,而另一位念唱者则可能更突出痛苦中的抗争和呐喊。
情感表达技巧的创新运用。念唱者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情感表达的技巧。他们可能会运用独特的发声方法,如颤音、滑音、哭腔等,来增强情感的感染力。同时,通过对节奏的灵活把握,如加快或放慢节奏,以及在旋律上进行即兴的变化和装饰,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生动和深刻。例如,在表达极度悲伤的情感时,念唱者可能会运用长时间的颤音和缓慢的节奏,让声音仿佛在抽泣;而在表达喜悦时,则会加快节奏,加入欢快的旋律变化。
情感与故事的深度融合。宝卷念唱者能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宝卷中的故事内容紧密融合,使情感的表达不仅仅是声音的表现,更是对故事内涵的深刻诠释。他们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命运的感同身受,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演唱中,让听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故事所传达的情感力量。例如,在讲述一个爱情悲剧时,念唱者可能会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曲调中,使听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爱情的凄美和无奈。
6.2故事叙述的生动呈现
曲调变化与情节发展的紧密配合。念唱者能够敏锐地感知故事情节的起伏和转折,并通过巧妙地运用曲调的变化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紧张感。在情节紧张的关键时刻,他们会加快曲调的节奏,提高音高,使音乐充满张力;而在情节舒缓的部分,则会放慢节奏,降低音高,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例如,在描述一场激烈的战斗时,快速而激昂的曲调能够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战斗的激烈和紧张;而在讲述战后的宁静与反思时,缓慢而深沉的曲调则能够引导听众进入思考的空间。
角色塑造与曲调选择的巧妙结合。念唱者根据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身份地位,精心选择合适的曲调进行演唱,使角色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富有个性。对于英勇无畏的英雄角色,可能会选择气势磅礴的“武调”;而对于温柔善良的女性角色,则可能运用优美婉转的“花音”。通过这种巧妙的结合,听众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每个角色的独特魅力。例如,在讲述一个智慧的长者时,沉稳舒缓的曲调能够展现出其阅历丰富和深思熟虑的特质;而在刻画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时,欢快活泼的曲调则能够表现出其天真无邪和充满活力的性格。
语言表达与音乐节奏的协调统一。宝卷念唱者注重将宝卷中的诗词、散文等文学语言与音乐的节奏、韵律相协调,使演唱更加流畅自然,富有韵味。他们通过对语言的节奏把握,巧妙地与曲调的节奏相呼应,使声音和文字完美融合。例如,在演唱对仗工整的诗词时,念唱者会根据诗词的格律,在音乐节奏上做出相应的变化,使演唱更具韵律之美;而在讲述散文式的叙述时,则会根据内容的情感变化,灵活调整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6.3地域文化特色的展现
方言和民俗在演唱中的融入。念唱者巧妙地运用河西地区的方言词汇、俗语、谚语等,为宝卷演唱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亲切感。同时,他们将当地的民俗习惯、传统礼仪等元素融入到演唱中,使演唱不仅是音乐的表达,更是地域文化的展示。例如,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场合演唱宝卷时,念唱者会加入与该节日相关的民俗元素,让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
地方音乐元素的创新运用。念唱者对当地的民间音乐元素进行创新运用,为宝卷演唱带来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他们可能会将民间乐器的演奏技巧融入到演唱中,或者借鉴民间歌曲的旋律片段进行改编和发展。例如,运用二胡的滑音技巧来增强曲调的抒情性,或者将当地民间歌曲的经典旋律与宝卷曲调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的音乐效果。
地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宝卷念唱者通过自己的演唱,传承和弘扬河西地区的地域文化精神。他们以音乐为载体,展现了河西人民的勤劳勇敢、乐观豁达、团结友爱等精神品质。例如,在演唱中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或者讲述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故事,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正能量。
6.4创新发展的推动
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念唱者在保留宝卷传统曲调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尝试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使宝卷演唱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他们可能会借鉴流行音乐的节奏、编曲方式,或者运用现代音乐制作技术来丰富宝卷的音乐效果。例如,在宝卷演唱中加入电子音乐元素,为传统曲调增添新的活力;或者将传统曲调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
演唱形式和技巧的创新。念唱者不断探索新的演唱形式和技巧,为宝卷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他们可能会尝试多人合唱、乐器伴奏与演唱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丰富宝卷的表演效果。同时,在发声技巧、气息控制、共鸣运用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演唱的艺术水平。例如,运用美声唱法的技巧来拓展音域,增强声音的表现力;或者通过独特的气息控制方法,创造出更加连贯和流畅的音乐线条。
6.5对听众审美体验的丰富
满足不同听众的审美需求。宝卷念唱者的自由发挥为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听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审美选择。有的听众喜欢深沉内敛的情感表达,有的则更倾向于热烈奔放的演唱风格;有的注重音乐的旋律美,有的则更关注歌词的内涵。念唱者通过丰富多样的表演,满足了听众的个性化审美需求,使宝卷艺术能够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激发听众的想象与联想。念唱者独特的演唱风格和音乐处理方式能够激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让听众在欣赏宝卷演唱的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审美体验。他们通过声音的塑造和情感的传递,引导听众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场景,使听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宝卷所传达的艺术魅力。例如他们通过声音的塑造和情感的传递,引导听众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场景,使听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宝卷所传达的艺术魅力。例如,当念唱者用悠扬而略带忧伤的声调唱出一段关于离别的故事时,听众可能会联想到长亭古道边,依依惜别的场景,感受到那份不舍与无奈。又比如,在欢快激昂的旋律中讲述英雄的传奇,听众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金戈铁马、纵横沙场的壮观画面,感受到英勇无畏的精神。
曲牌的格律规范与曲调创作。曲牌具有严格的格律规范,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规范为曲调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框架。念唱者在遵循曲牌格律的前提下,构思旋律的走向和节奏的安排。例如,【哭五更】这一曲牌规定了特定的句式结构,念唱者据此在旋律创作上可能采用下行的音程来呼应其悲伤的情感基调,同时在节奏上设置较为缓慢的节拍,以增强哀怨的氛围。曲牌的格律还影响着曲调的重复与变化模式。一些曲牌在段落结构上有固定的重复规律,这就要求曲调在相应部分保持相似性,同时又通过细微的旋律变化来避免单调。这种格律规范既保证了曲调的统一性,又给予了创作者一定的发挥空间,使他们能够在既定框架内展现个性与创新。
曲牌的节奏模式与曲调表现。曲牌往往蕴含着特定的节奏模式,如快板、慢板、散板等。这些节奏模式直接决定了曲调的基本速度和韵律特点。以【耍孩儿】为例,其快板节奏紧凑有力,适合表现欢快、激昂的情绪;而【忆江南】的慢板节奏则舒缓悠扬,更能营造出温柔、怀旧的情感氛围。念唱者在运用曲牌的节奏模式时,会根据宝卷内容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他们可能会在保持核心节奏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或减少音符的时值、改变强弱拍的分布,来进一步强化或柔化情感表达。这种对节奏模式的巧妙运用,使得曲调能够精准地传达出宝卷故事中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情节。
曲牌的旋律框架与曲调发展。每一个曲牌都有其独特的旋律框架,包含了起始音、终止音以及骨干音等关键元素。这些元素为曲调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方向。例如,【昭君怨】的旋律框架通常以低沉的起始音引入,逐渐上升至高潮,最后以哀怨的终止音结束,形成了一种先抑后扬再抑的情感起伏。念唱者在创作曲调时,会围绕曲牌的旋律框架进行扩展、变奏和细化。他们可能会在骨干音的基础上添加装饰音、经过音,丰富旋律的线条;或者对旋律进行移位、模进等处理,增加音乐的变化和张力。通过这种方式,基于同一曲牌的曲调能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和韵味。
6.6曲牌情感内涵在曲调中的体现
曲牌主题与曲调情感的一致性。每个曲牌都承载着特定的主题和情感倾向,这种情感内涵在相应的曲调中得到了延续和深化。例如,【太平歌】的曲牌主题是歌颂和平与繁荣,其曲调往往旋律明快、节奏欢畅,充满了喜悦和祥和的情感。念唱者在演唱时,会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等变化,进一步突出曲牌所蕴含的情感主题。当唱到欢快的段落,他们会加快节奏、提高音高,让听众更强烈地感受到喜悦之情;而在唱到舒缓的部分,则会放慢节奏、降低音高,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曲牌情感的多层次表达。曲牌的情感并非单一和固定的,而是具有多层次和丰富性。念唱者通过对曲调的精心处理,能够展现出曲牌情感的细腻变化和深度。比如,在【麦梨花】中,既有深深的思念之苦,又有对美好回忆的眷恋;念唱者可能会在某些段落运用轻柔的颤音和悠长的拖腔来表现思念的缠绵,而在另一些段落则通过加快节奏和增强力度来表达内心的激动和渴望。这种多层次的情感表达,使听众能够更全面地领略到曲牌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增强了宝卷演唱的艺术感染力。
曲牌情感的时代演变与创新表达。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曲牌所表达的情感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念唱者会根据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情感体验,对传统曲牌进行重新诠释和创作。例如,在现代社会中,【英雄赞】的曲牌可能会融入更多激昂奋进的元素,以激励人们追求梦想、勇敢拼搏;而【爱情曲】则可能更加注重个体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细腻交流。这种创新表达不仅使曲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情感观念的变化。
6.7曲牌多样性为曲调创作提供的空间
不同风格曲牌的特点与应用场景。河西宝卷中的曲牌风格各异,有的婉约细腻,如【孟姜女】;有的豪放激昂,如【浪淘沙】;有的诙谐幽默,如【小放牛】。这些不同风格的曲牌适用于不同的宝卷内容和情境。婉约细腻的曲牌常用于描绘爱情、友情等温情脉脉的场景;豪放激昂的曲牌则更适合表现英雄事迹、战争场面等宏大叙事;诙谐幽默的曲牌则为一些轻松有趣的故事增添了欢乐的氛围。念唱者根据宝卷的主题和情感氛围,选择恰当的曲牌,能够更好地引起听众的共鸣。
曲牌组合与曲调变化的可能性。曲牌之间的组合为曲调创作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念唱者可以将多个曲牌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连贯而富有变化的曲调。例如,将欢快的【清江引】与庄严的【朝天子】相结合,先营造出喜庆的气氛,再过渡到庄重的情境,使听众的情感随着曲调的变化而跌宕起伏。在曲牌组合的过程中,念唱者还可以通过巧妙的过渡和衔接手法,如旋律的呼应、节奏的渐变等,使不同曲牌之间的转换自然流畅,创造出浑然一体的音乐效果。
曲牌的创新运用与曲调的个性化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念唱者不断探索曲牌的创新运用,为曲调的个性化发展开辟了道路。他们可能会打破曲牌原有的格律和节奏限制,进行大胆的改编和拓展;或者将不同曲牌的元素相互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曲调风格。例如,将传统曲牌的旋律与现代音乐的和声进行搭配,或者在曲牌中加入地方特色的音乐元素,使曲调既具有传统的韵味,又具有现代的时尚感和地域的独特性。
6.8曲调对曲牌的传承与创新
曲调在传承曲牌传统特色方面的作用。曲调通过忠实演绎曲牌的格律、节奏和旋律框架,保留了曲牌的传统韵味和文化价值。念唱者在传承过程中,严格遵循曲牌的规范,确保其独特的音乐特征得以延续。他们注重传承曲牌中的经典旋律片段、节奏型和情感表达方式,使后人能够领略到传统曲牌的魅力。例如,在演唱【步步娇】时,保持其欢快的节奏和上扬的旋律走向,让听众感受到曲牌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曲调对曲牌的发展与变革。曲调在演唱实践中对曲牌进行了适度的变革和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听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念唱者会对曲牌进行调整和改进。他们可能会对旋律进行简化或复杂化处理,以适应不同的演唱场合和听众群体;或者对节奏进行重新编排,使其更符合现代的音乐节奏观念。例如,将原本节奏较为缓慢的曲牌加快速度,以增加其活力和动感。
曲调创新与曲牌文化内涵的传承。曲调的创新始终以传承曲牌的核心文化内涵为基础。即使在创新的过程中引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曲牌所承载的历史记忆、道德观念和地域文化依然得以传承。例如,在现代音乐制作技术的支持下,为传统曲牌添加丰富的和声和配器,但仍然保持其原有的情感主题和文化寓意。这种创新不仅使曲牌在形式上与时俱进,更在内涵上坚守了传统文化的根脉。
6.9曲牌与曲调在地域文化传承中的协同作用
曲牌和曲调与河西地域特色的融合。河西宝卷的曲牌和曲调深深扎根于河西地区的文化土壤,充分吸收了当地的方言、民俗、历史和地理等元素。例如,曲牌中的一些词汇和发音具有鲜明的河西地方特色,而曲调的旋律和节奏也与河西地区的劳动节奏、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在描绘河西的自然风光时,如广袤的沙漠、奔腾的黄河,曲牌和曲调能够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展现出其雄浑壮阔的景象;在反映当地的民俗活动,如庙会、社火时,又能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这种融合使得河西宝卷成为了河西地域文化的生动载体。
曲牌和曲调在传承河西历史记忆方面的贡献。曲牌和曲调承载着河西地区的历史记忆,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兴衰变迁。通过代代相传的演唱,它们记录了古代的战争与和平、人民的迁徙与融合、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例如,某些曲牌可能源于古代的边塞诗歌,曲调中蕴含着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而另一些曲牌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这些历史记忆在曲牌和曲调的传承中得以保存和延续,成为了后人了解河西历史的重要窗口。
曲牌和曲调对河西人民精神特质的体现。河西宝卷的曲牌和曲调体现了河西人民坚韧不拔、乐观豁达、勤劳勇敢的精神特质。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的艰辛时,曲牌和曲调中始终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例如,激昂的节奏和高亢的旋律展现了河西人民的勇敢和豪迈;而悠扬的抒情曲调则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精神特质通过曲牌和曲调的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河西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奋勇前行。
总之,河西宝卷曲牌与曲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河西宝卷这一独特而珍贵的民间艺术形式的核心要素。它们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承载着河西人民的情感与记忆,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VII.河西宝卷曲牌与曲调同名问题分析
7.1同名现象的丰富呈现与特色
在河西宝卷的音乐宝库中,同名的曲牌与曲调比比皆是,如“哭五更”“太平年”“浪淘沙”等,它们各自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特点。以“哭五更”为例,作为同名的曲牌和曲调,其情感基调深沉哀怨。曲牌形式上,旋律迂回曲折,节奏的变化丰富而细腻,可能会在某些关键音符上刻意拉长或加重,以增强情感的冲击力。比如,在表达极度悲痛的段落,会运用大幅度的音程跳跃和复杂的节奏组合,使听众能够深切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而“哭五更”的曲调相对来说更加规整和简化,旋律线条相对平稳,节奏也较为均匀,更侧重于通过歌词的内容和演唱者的情感投入来传递悲伤。再看“太平年”,这一同名的曲牌和曲调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曲牌往往充满了欢快、热烈的氛围,旋律明亮活泼,节奏轻快跳跃,常常使用连续的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来营造喜庆的气氛。例如在庆祝节日或重大活动时,其旋律会频繁上扬,节奏加快,让人不禁随之起舞。而“太平年”的曲调在保持这种欢乐基调的同时,可能会在旋律的细节上进行一些微调,增加一些装饰音和滑音,使得音乐更加流畅和富有韵味。“浪淘沙”的同名曲牌与曲调则展现出一种豪迈大气的风格。曲牌的旋律起伏跌宕,节奏铿锵有力,仿佛汹涌澎湃的海浪。比如在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或英雄豪杰的事迹时,会运用宽广的音域和强烈的节奏对比来展现宏大的场面。而“浪淘沙”的曲调则可能在保留这种气势的基础上,适当降低难度,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演唱和欣赏。
7.2同名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
河西宝卷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具有很强的惯性和稳定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习惯了某些特定的名称和音乐形式,并将其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同名的曲牌和曲调在传承中得以保留,是因为它们承载了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例如,“花音十字佛”这一名称已经在当地深入人心,无论是曲牌还是曲调,都以这个名字传承下来,使后人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音乐创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在河西宝卷的音乐创作中,创作者常常会模仿已有的成功范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当一个曲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后,其他创作者会受到启发,创作出同名但具有不同特点的曲调。这种模仿和创新不仅丰富了河西宝卷的音乐内容,也推动了音乐的发展。比如,“尼姑调”原本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受到欢迎,后来的创作者在其基础上创作出了“尼姑调”的新曲调,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个人风格,使这一名称下的音乐更加多样化。
地域文化的交融与特色。河西地区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音乐风格。同名的曲牌和曲调在不同的地域可能会因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审美偏好而产生变化。比如“琵琶调”,在甲地可能以婉转悠扬的风格为主,注重旋律的优美和细腻;而在乙地可能更加豪放粗犷,强调节奏的强烈和有力。这种地域差异使得同名的曲牌和曲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7.3同名现象背后的音乐发展逻辑
由繁至简与由简至繁的交替演进,音乐的发展往往呈现出由繁至简和由简至繁的交替过程。在河西宝卷中,有些同名的曲牌和曲调体现了这种规律。例如,“七字佛”这一曲牌可能最初具有较为复杂的旋律结构和丰富的装饰音,但在民间传唱过程中,为了便于记忆和演唱,逐渐简化为“七字佛调”,旋律更加简洁明快,节奏更加规整。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简单的曲调可能会因为演唱者的个人发挥和创新,或者为了适应特定的表演场合和情感表达的需要,逐渐发展成为更加复杂的曲牌。比如“嗨嗨落调”原本较为简单朴素,但在一些专业艺人的演绎下,加入了更多的变化和技巧,成为了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嗨嗨落”曲牌。
风格的融合与分化,同名的曲牌和曲调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不同音乐风格的影响,从而发生融合与分化。一方面,河西宝卷可能会吸收其他地区或民族的音乐元素,使同名的曲牌和曲调呈现出多元的风格特点。例如,“南无佛调”可能融合了佛教音乐的庄严和宁静,同时又保留了河西地区民间音乐的活泼与灵动。另一方面,由于演唱者和传承者的个人风格差异,同名的音乐也可能会分化出不同的流派和版本。比如“杨柳青调”,有的演唱者注重旋律的流畅和优美,有的则更强调节奏的变化和力度的对比,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风格。
适应时代与受众需求的变革,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受众的需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审美观念和文化氛围都会发生变化,这也促使河西宝卷的同名曲牌和曲调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例如,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音乐的欣赏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一些传统的河西宝卷音乐为了吸引更多的听众,可能会在保持原名的基础上,对旋律、节奏和编曲进行现代化的改编,加入电子音乐元素或流行音乐的节奏,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
7.4同名现象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强化地域文化认同,同名的曲牌和曲调作为河西地区独特的音乐标识,能够强化当地人民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当人们共同传唱这些熟悉的音乐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人们演唱“香山调”,不仅是对音乐的欣赏和表达,更是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增强了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影响力。
承载历史记忆与情感,这些同名的音乐作品承载着河西地区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体验。它们记录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变迁、喜怒哀乐和精神追求。通过演唱和聆听这些音乐,人们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到先辈们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比如“十二月拜佛”这一同名的曲牌和曲调,反映了当地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成为了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促进民间文化交流与传播,同名的曲牌和曲调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流传,有助于促进民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当外地人接触到河西宝卷中的同名音乐时,会对河西地区的文化产生兴趣和了解,从而推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例如,“浪淘沙调”通过在不同地区的传唱和演变,成为了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相互借鉴和发展。
7.5具体案例分析
“难上难”曲牌旋律沉重压抑,节奏缓慢,通过频繁使用低音和长音来营造艰难困苦的氛围,可能常用于表现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而“难上难调”则在保持这种压抑感的基础上,对旋律进行了一些微调,增加了一些小的转折和变化,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比如在描述一个人在困境中挣扎的心理过程时,曲牌以沉重的低音开篇,展现出绝望;而曲调则在中间部分加入了一些上扬的音符,暗示着内心对希望的一丝渴望。
“十月苦”曲牌通常具有浓郁的悲伤色彩,旋律多为下行音阶,节奏较为拖沓,以突出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十月苦调”则在旋律的走向和节奏的处理上进行了创新,可能会在某些段落加快节奏,增强音乐的张力,使听众更能感受到那种在苦难中奋力抗争的精神。比如在表现一个女子在十月怀胎期间的痛苦时,曲牌以缓慢的节奏和哀怨的旋律描绘身体的不适;而曲调则在讲述她为了孩子坚持的决心时,加快了节奏,展现出坚韧的力量。
“绣荷包”曲牌旋律优美婉转,节奏轻盈,充满了女性的温柔和细腻。它可能常常用于描绘女子绣制荷包时的心情和场景。而“绣荷包调”则在保持这种优美风格的同时,对旋律进行了拓展和丰富,加入了更多的装饰音和变化音,使音乐更加华丽多彩。比如在表现女子对心爱之人的思念时,曲牌以简单的旋律表达淡淡的忧伤;而曲调则通过复杂的旋律变化,将这种思念之情渲染得更加浓烈。
综上所述,河西宝卷曲牌与曲调同名现象是河西宝卷音乐发展的独特景观,它反映了音乐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地域文化的多元交融,以及适应时代变化的灵活应变。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一现象,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河西宝卷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为我们探索民间音乐的发展规律和文化价值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VIII.河西宝卷曲调中的文化传承
河西宝卷曲调的来源广泛,融合了地域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戏曲音乐等多种元素,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地域民间音乐反映了河西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传递着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宗教音乐则蕴含着宗教教义和精神内涵,为曲调增添了神圣与庄严的色彩。戏曲音乐的融入使宝卷曲调更具戏剧性和表现力,展现了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借鉴与交流。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河西宝卷曲调的内涵,也反映了河西地区作为多元文化交汇之地的独特魅力。它见证了不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碰撞与融合,体现了河西人民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
河西宝卷曲调的旋律和节奏具有独特的风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苦音”曲调的深沉哀怨,反映了河西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苦难与坚韧,传承了先辈们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的精神。“花音”曲调的欢快明亮,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节奏方面,紧凑有力的节奏可能与劳动生产的紧张节奏相关,而舒缓平稳的节奏则与河西地区宁静的田园生活相呼应。这些旋律和节奏的特点,不仅是音乐形式的表达,更是河西地区人民生活方式、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的生动写照。
河西宝卷的曲调在演唱过程中,常常与民间故事、传说相结合,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些曲调,古老的传说和故事得以流传,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民间智慧得以传承。比如“八仙调”,在旋律中传递着对正义、勇敢和善良的赞美,让这些美好的品质在一代又一代的听众心中扎根。这种结合使河西宝卷成为了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和传承了先辈们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宝卷念唱者在吟唱曲调时的自由发挥,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创新方式。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曲调进行创新和演绎,使古老的曲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传承了传统的曲调技巧和文化内涵,还融入了当代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念唱者的创新演绎使得河西宝卷曲调能够与时俱进,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从而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
作为民间说唱艺术的河西宝卷,念卷过程中念唱者和听众要以“接声”的形式互动。“接声”就是念卷先生每遇卷文中的韵文(曲牌和曲调,这里主要是曲调)时均要吟唱,念卷先生一般会要求参与活动者接声。由于地域文化及念卷先生在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有的地方将此称为“接声”“接唱”“接后音子”,有的地方称之为“和佛”“和声”“接佛音”。由于宝卷中曲调韵文大多为对韵律要求不很严格的“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之类,听卷者基本上在句末接唱“弥陀佛”“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或“莲花落呀”“福禄莲花莲花落呀”,有时也可接唱韵文最末一句。因此,曲调接唱较之曲牌接唱要容易些。
总之,河西宝卷的曲调以其多元的来源、独特的风格和灵活的演绎,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河西地区文化传承的生动见证和重要推动力量。它承载着河西人民的情感、文化和记忆,展现出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IX.结语
本文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河西宝卷,从其曲调的遗存类型、来源探究,到特点与作用剖析,再到念唱者自由发挥的重要性,以及曲牌与曲调的紧密关系,最后阐述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河西宝卷曲调的多维度研究,揭示了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河西宝卷的曲调不仅是音乐的表达,更是历史、文化、情感和精神的传承载体,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保护传承。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 (1980). 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张旭. (2007). 山丹宝卷. 甘肃: 甘肃文化出版社.
[3] 宋进林 & 唐国增. (2008). 甘州宝卷. 香港: 中国书画出版社.
[4] 何国宁. (2012). 酒泉宝卷(第一辑)). 甘肃: 甘肃文化出版社.
Ren Jiquan(Hexi Corridor Folk and Ethnic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of Hexi University,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melody of Hexi Baojuan and explores its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Firstly, the diversity of melody sources, including religious and theatrical elements, was elaborated, showcasing its rich cultural integration. Subsequently,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life emotions and attitudes reflected by melodies and rhythms, such as “kuyin” and “huayin”. Then it emphasized the combination of melody and folk stories and legends, inheriting moral concepts and folk wisdom. It also discussed the role of singers’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short, the melody of Hexi Baojuan has become a powerful witness and driving force for cultural inheritance through various means.
Keywords: Hexi Baojuan; tune; Cultural inheritance; Source; Melody rhythm; Folk stories; The reciter
关注公众号
添加咨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