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介】(沈阳音乐学院)张 函、马 颖:戏歌《武家坡 2021》的火爆为传统戏曲带来的启发

文摘   教育   2024-06-10 23:31   韩国  

添加咨询微信号


本文发表于《律吕学刊》第1卷第1号

(投稿邮箱jms1111@foxmail.com)


【JCMS征稿贴士】《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学刊》(JCMS)征稿启事 

【JET征稿贴士】《教育教学研究论丛》(JET)2024年重点选题 & 征稿启事

【IJMS征稿贴士】《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学刊》(IJMS)青年学人支持计划

【征稿贴士】一心出版社学术期刊投稿小贴士



Ⅰ.引言

作为中国戏曲起源的古诗词歌赋,深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现代社会有多少人喜欢古诗词歌赋?有几个人会背会用?有几个会读会写?除了那些为中考高考奋斗的莘莘学子们,其他人屈指可数了。对中国诗词歌赋都没感觉的人,怎么还会喜欢戏曲呢?笔者认为,戏曲的介绍和受众的年轻化是当代戏曲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戏歌”或可视作年轻人与戏曲沟通的桥梁。“戏歌”,即在戏曲中融入了歌唱元素,同时在歌曲中包含了戏曲的情感和故事,将传统戏曲唱腔、曲调以及程式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这种艺术形式既保持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精髓,又将其与现代音乐融为一体,而不会破坏戏曲的传统规则和特点。它以独特的方式吸引了广大观众,尤其是那些不太欣赏传统戏曲的年轻人。通过这一创新的形式,青年人可以逐渐接触并理解戏曲,甚至培养出对戏曲的兴趣。

《武家坡2021》可谓是近年来极具代表性的“戏歌”,此作品于2019年被一位名叫龙猛寺宽度(本名李政宽)的博主发布到短视频平台后,引来大量翻唱,累计点赞量达数百万。在《我们的歌》第四季中,流行歌手张淇与萧敬腾分别用生旦戏腔合作一曲《武家坡2021》引来广大好评,在节目播出次日先后冲上抖音、快手热搜榜,歌曲则登上QQ音乐飙升榜第一位。


Ⅱ.为何《武家坡2021》会获得成功


杂揉着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元素的作品应接不暇,其中不乏有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而为何《武家坡2021》即能赚足流量又能兼具口碑呢?

从音乐层面来看,如果仅仅是将粗糙的戏曲元素拼贴在一起,演唱只是简单地模仿戏曲腔调,无视尖团音的精细区分,那么听众可能会在初次听觉上感觉旋律悦耳,但无法真正领略到传统戏曲音乐的深厚美妙之处。这种音乐表演可能会缺乏情感深度,因为它没有传统戏曲的细腻和技巧。传统戏曲音乐是一门高度复杂的艺术,要求演员具备精湛的技艺,包括对音高、音调、音速和音准的准确掌握。此外,它还涉及到情感的传达,包括对角色情感和情节的深入理解。因此,要真正引领听众感受传统戏曲音乐的精深美好,不仅需要旋律悦耳,还需要在演唱中注入真正的情感和技巧,以使音乐更加丰富、深刻,进而让听众在细细品味中真正领略传统戏曲音乐的魅力。

李政宽的演绎在唱腔、发音上都较严谨地遵照了戏曲音乐的基本规律,有意识地与一些流行“戏歌”保持距离。歌曲第一句“啊啊啊,我的妻”使用了京剧中的“三级韵”唱法并带有拖腔,搭配上开头满满“京味”的念白,一下把人带入到这一段苦守寒窑十八年的悲凉故事中,唤起了人们对其坚贞的爱情和个人婚姻的美好畅想(散墨,2023)。其中“宽恕、宛如、一番”等用词也可见其用心,在京剧唱腔的加持下,唱起来朗朗上口,显得韵味十足。

其次,《武家坡2021》能够打动听众的,并不只是音乐层面的融合,《武家坡》原本是京剧经典剧目《红鬃烈马》中的一折,薛平贵与王宝钏的久别重逢是一场情感的试探和触动。薛平贵心存疑虑,他不敢贸然相认,因为时间的流逝和未知的变化使他感到不安。然而,在与王宝钏的对话中,他逐渐得知她对自己的爱情和忠贞依旧如昔,她苦守着她的誓言,寒窑中的岁月未能动摇她的决心。这一发现让薛平贵感到震惊和感动,最终赔诉前情相认。有意思的是,几乎同一时间,这段老戏情节在网络掀起讨论——放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与价值观中,薛平贵的试探之举遭到不少网友的质疑。于是,李政宽选择以薛平贵的歉疚起笔,唱的是“可怜你守在寒窑,可怜你孤孤单单”,叹的是“我不该心起疑窦,我不该口吐轻言”。尽管歌词里依旧有“八月十五月儿圆”等老戏唱词,却在腾挪中唱出了薛平贵的真挚与诚恳。而经《我们的歌》改编,萧敬腾反串旦角“王宝钏”与“薛平贵”张淇对唱,更具戏剧性的同时,也让这份单向的剖白,有了情感的回应(黄启哲,2022)。


Ⅲ.戏曲的“现代化”发展


戏曲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传承发展,就必须有创新。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关于戏曲发展的“现代化”还是“戏曲化”,或者关于戏曲创作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之争一直是近代以来戏曲史的一大主题。这一问题早在1981年10月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期间的座谈会上就引起了热烈的争鸣,直至1982年和1984年召开的两届戏曲现代戏研究年会上达到了高潮。

认为“戏曲化”是造成戏曲危机的根源是争鸣中不少“现代化”派论者对“戏曲化”持反对意见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认为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中国戏曲界曾一度经历了短暂的繁荣,然而这股繁荣的余波逐渐消退,被戏曲界的危机所取代。在全国范围内,许多戏曲剧种的演出上座率不断下滑,尤其是观众群体中的青年观众,他们曾经对传统戏曲表演热情高涨的态势正逐渐冷却。一些新近推出的剧目即便经过了辛勤排练,也很难吸引到足够的观众,有时甚至只演几场就面临着无法售票的尴尬处境。近年来,戏曲界的理论界开始强调“戏曲化”,并且对传统剧目的频繁上演的这种做法却直接导致了观众的流失。观众逐渐对传统形式感到厌倦,而对于新颖创新的戏曲表演则缺乏兴趣,这使得戏曲界在吸引观众和拓展受众群体方面遇到了巨大的挑战。除了直接面临的戏曲危机,还有一股“现代化”派力量开始反对“戏曲化”的潮流。他们认为,“戏曲化”观念的盛行成为了新时期戏曲创新的阻力和束缚。这些现代化派人士主张通过更加前卫和创新的方式来重新定义戏曲表演,而非一味沉浸于传统的束缚之中。他们希望能够以更具现代审美和观念的方式来吸引年轻观众,从而使得戏曲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在1984年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年会上,当时的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元化在祝辞中说:“目前中国的戏曲现代戏面临着一场挑战。广大戏曲工作者应当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和理论文化修养去迎接这个挑战。在正确世界观的指导下,在遵循戏曲美学原则的前提下,对戏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作突破性的革新,以适应新时代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不断变化着的审美情趣,使我们的戏曲与时代同步前进。”(转引自文川,1985

而赞成“戏曲化”的论者在认同“革新”大方向的前提下,则针锋相对地提出,“戏曲化”不但不是戏曲发展的障碍,反而对戏曲发展有益。对于“戏曲化”的口号已经过时的说法,他们反驳说正是因为五十年代以来“戏曲化”与革新的关系并未厘清,今天才有重新强调的现实意义。至于“戏曲化”是否成为创新的阻碍,他们认为关键在于要正确理解“戏曲化”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如羽军认为对“戏曲化”的理解要从几个方面同时着眼。首先不应将之绝对化,所谓“化”,并非彻头彻尾,而是指总体的特征和特色,是个总体原则。此外,“戏曲化”本身是个随着时代前进而变化发展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而是具体方法有变化,却又不失其总体之“化”(吕佳,2004)。最后,赞成“戏曲化”的论者强调,继承和革新并不对立,革新须建立在尊重戏曲艺术本体特征的基础上,否则听任传统剧目流失,是“走弯路”的革新。对此,朱文相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纵而观之,古人的戏曲变革实际上是万变不离其“宗”——即戏曲的基本规律,只有按照戏曲艺术的基本规律去“变”,去“化”,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变革;横向观之,只有在横向借鉴中掌握“戏曲化”的取舍标准,才不会在借鉴中迷失戏曲的艺术个性(朱文相,1985)。

值得注意的是,在争鸣中即便是赞成“戏曲化”的一方,也没有对戏曲革新的总体方向提出异议。争鸣话题的选择——戏曲现代戏创作问题实际上已经预示了这一点。相对于传统戏和古装戏来说,现代戏本身就代表着革新。建国后“三并举”的戏曲政策更是使之根深蒂固地成为戏曲艺术的一部分。因此,争鸣的焦点实质上并不是要“现代化”还是要“戏曲化”,而是在“现代化”的同时,还是否要“戏曲化”?在很大程度上,“现代化”是前提,是主导,“戏曲化”只是“现代化”过程中难以取舍的伴随物。因此这次争鸣其实可以看作对新时期初期戏曲观念体系化思潮的再次反拨。好在争鸣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并没有绝对化,而最终取得了较为客观和辨证的共识,即戏曲要“现代化”,但要遵循戏曲的基本艺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吕佳,2004)。

在争鸣过程中,除了上述针锋相对的两派意见,另有一类较为调和的意见,认为应更加辨证地看待“戏曲化”和“现代化”的关系。随着讨论的深入,这种看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其主要的观点为,其一,应辨证地理解“戏曲化”和“现代化”这两个概念的涵义。如吴方认为“戏曲化”和“现代化”是两个很有弹性的概念不应狭隘、肤浅地认识它们,“我们可以把戏曲化理解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自我调节的进程”,而“现代化”也不应仅仅是现代化手段的“拿来”,“现代化”的观念不能离开戏曲革新的系统观(吴方,1985)。其二,应辨证地看待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的关系。张庚指出,戏曲的创作实践应当允许作各种尝试,引进各种新的手法,不要求其立刻达到完美,而戏曲理论研究则需更注重规律性的东西,其结论可供参考,而不是成为实践工作的束缚,实践和研究不可混为一谈(张庚,1985)。总的来说,经过这场争论,戏曲革新或者说戏曲“现代化”作为新时期戏曲创作的发展方向首先得到了确立,同时,“尊重戏曲本体特征”是革新的基础而非与之对立的观点也基本形成了共识。

戏曲音乐逐渐地走向了更新的综合设想,如欧阳予倩所谈到的,旧戏的剧本、音乐、舞美等诸方面都应从现代的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中吸取营养,创造出新的形式,最终完成新戏曲的改造。另一种则是指各种艺术形式在综合中所占的比例及综合的主体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甚至有新的艺术种类加入戏剧的行列。如张庚所例举的,当由于思想上的需要,剧作的形式逐渐形成,剧本文学在戏剧这一综合艺术中所占的地位加重了,造成一种以剧作家为主的新的戏剧观念。以上两种革新形式在新时期的戏曲创作都有所体现,其中不少带有实验色彩的设想和理论颇具代表性。在创作领域,涌现出吸收现代文学、音乐、舞台设计等多种元素的实践。剧本创作开始吸收现当代文学流派的影响,音乐创作融合了歌剧、交响乐和流行音乐的元素,舞台设计强化了声、光、电、化的作用,同时还融合了现代美术的成果。此外,还借鉴了其他戏剧综合艺术的特性,如话剧、电影的写实倾向等,引入了冰上芭蕾、杂耍、体育项目、魔术等非艺术类表演元素。尽管这些创作实践形式五花八门,但相当一部分仍表现为不成熟的状态。新的艺术元素被简单地“杂交”而未能达到有机的融合,导致作品缺乏整体性和深度。一些被视为错误的革新尝试,如“话剧加唱”,也在创作实践中出现。这表明了在戏曲创作领域中,尽管吸纳多样化的元素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但其成功与否仍取决于创作者们对于不同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有待未来的努力,是要更加注重对各种元素的融合和整合,以创造出更富有生命力和深度的作品。


Ⅳ.联动承载式发展与创新


《武家坡2021》的成功确实展示了传统戏曲与以现代元素结合的潜力,采用现代音乐和时尚元素,吸引年轻观众。

目前,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数字传媒、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多元文化的冲击,现代流行与传统曲艺的结合不失为是一次大胆的突破。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使传统戏曲得以广泛传播,吸引观众,提高其知名度。

4.1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的可能性

李政宽作为第一个唱出这首歌的人,随之在屠洪纲、曾黎、张琪,萧敬腾等人的翻唱下这首歌得以出圈,在社会各界都得到了认可。近年来,戏曲的受众面趋向年轻化,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感兴趣,而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其次,一些现代戏曲表演采用了新颖的演出方式,融合了现代音乐、舞蹈,舞台技术,使戏曲更具吸引力和现代感。因此,《武家坡2021》火爆的原因不单单是“明星效应”,更多的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统戏曲在传播与发展的道路上,必然需要考虑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接受心理。实现更好的发展离不开观众的积极关注和支持。只有当观众愿意接受,戏曲才能在观众与表演之间建立双向互动和积极的良性循环。这种互动将为传统戏曲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促进戏曲的传承和创新。观众的角色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对于戏曲的热爱和支持是戏曲生存和繁荣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流行音乐元素与传统戏曲相结合一方面能丰富歌曲的层次与内容,另一方面流行歌曲也为戏曲带来了更多的受众,相较之下,年轻人都热衷于“赶时髦”,这就为人们带了认识传统戏曲的机会。将传统戏曲的音乐元素,如戏腔、曲调,与现代流行的旋律与编曲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创作出独特的声音,另外在歌词中融入传统曲艺的叙事或元素,以及流行歌曲的流行话题,创造出极富内容的歌词内容。

4.2去其形而取其意

从上世纪始,西方艺术传入我国并对传统曲艺带来了巨大冲击,两者不同的是,西方艺术具有很强的边界感,例如歌剧,是以歌唱为主体,舞蹈和台词较少,相比下传统戏曲形式十分多样,要求表演者“唱念作打,文武昆乱”样样具通。两者有此不同的原因也不难分析,观众的期待决定了表演的形式,中国的戏曲表演者是在即苛刻又贪婪的观众下一步步成长的。比如一个京剧科班演员需要坐科七年,俗称“七年大狱”,科满后也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京剧演员,面对带有苛刻要求的观众又要进行不断学习,在舞台上打滚翻跟头,甚至花费数十年的时间仅仅也只是跑跑龙套而已。其次在封建社会中戏曲表演者身份地位地下,到全国解放后才有所改观,但在政治上的要求相应也有所提高。

以观众的视角去看,买票不易,要求戏曲演员不仅要形象好、唱得好,另外要求武打杂耍统统给我来一遍,慢慢发展下,戏曲演员为了迎合观众好似迷失了方向,极具讽刺性的相声《关公战秦琼》的出现证明了此事。与其要求观众把握住看戏的边界,不如让戏曲演员明确找准自己的优势,虽说“唱念做打,文武昆乱”样样具通,但须知“唱腔”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因此要抓住重点,在保证面面俱到的情况下绝不可迷失表演的方向(安评乐道,2023)。

唱腔作为传统戏曲的核心之一,占据主导地位,同样是戏曲中表达情感和叙事的主要方式之一。演员通过唱腔来传达角色的内心感受、情感状态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对戏剧的沟通至关重要。不同的戏曲类型和剧目有各自独特的唱腔风格与特征,这有助于观众区分不同的角色和剧情。演员必须能够准确演绎各种唱腔,以确保角色的真实性和一致性。

4.3人才驱动戏曲传播与发展

在戏曲舞台上,呈现一场完美无瑕的演出绝非易事,大部分的演员,形象好的不一定嗓子好,形象好嗓子好又不一定能表演,三者有之的又不一定能武打,因此面对周期长、要求高,收益低的情形,戏曲人才严重流失,而推动戏曲产业化发展,关键的还是人才。

近年来,为促进传戏曲文化的发展,喜爱戏曲的社会各界仁人志士都积极探索戏曲发展的新道路、新方向与新方法。在新媒体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戏曲传承与网络的融合成了必由之路,一方面互联网拓宽了传统戏曲的传播渠道,使其深入大众,扩大影响力;反之传统曲艺还能优化网络平台的内容,丰富网络生态的内涵。

技术可以赋能艺术,但没有可持续的人才支撑就会使艺术发展面临短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赵晓红认为,数字传媒技术可以记录戏曲原生状态、戏曲演出活动、观众与戏曲创作者的互动等,可以最大限度保存精品戏曲艺术,有利于戏曲艺术的传承;可以提升传统戏曲传播能力,可能在形式和内容上“颠覆”传统戏曲,开创出新的“数字化戏曲”。但是,戏曲数字化要求具有戏曲艺术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目前高校尚未有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孙宇,2023)。

《武家坡2021》依托于西皮声腔,带有极强的叙述性,唱腔刚劲有力、四声通顺,有血有肉。关于这首歌的作者,龙猛寺宽度(本名李政宽),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学,虽不过二十多岁,可他自小学戏,师从“麒派”,又对“汪派”颇感兴趣,后改学戏曲导演。歌词所描述的故事和典故来自于不同版本的《武家坡》、《汾河湾》、《红鬃烈马》等京剧名段,但要将这些戏曲语言拆开打碎重新糅合也绝非易事。《汾河湾》作为《武家坡》的故事原型,而作者又根据相同的曲调演唱了不同歌词《汾河湾》,可以看出他作为京剧音乐人的想法和实力。

4.4认识与传播——数字传媒构起桥梁

数字传媒的发展持续推动着信息社会的变革,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娱乐、学习和交流的方式。目前,数字传媒已然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和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涵盖多个领域,包括社交媒体、在线新闻、视频流媒体、音乐流媒体、数字广告、电子书籍、应用程序开发等等。如何让鼓掌的观众从台下扩大到屏幕前?必须借现代媒介打开一个口子。

在一次采访中,浙江音乐学院特聘专家研究员、原浙江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蒋中崎表示:“对现代观众而言,传统戏曲有着时间、地点的约束,很多内容又与现实脱节,留住他们很困难。”蒋中崎认为,戏曲是审美的艺术,观众需要逐渐培养才会懂得欣赏。互联网上的社交平台打破了这种约束。但对于其推广而言,这还远远不够。“这不仅仅是戏曲行业的事,它需要互联网、媒体及观众都参与进来,合力研究如何破题。”(浙江在线,2022

传统戏曲与数字传媒的联动与结合可以为戏曲艺术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同时也能够推广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在中国,一些传统戏曲如京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仍然保持一定的观众基础。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影响,一些年轻人可能倾向于其他形式的娱乐,《武家坡2021》做出了表率,让观众在熟悉的流行歌曲中发现戏曲元素,感到亲切感。再通过数字传媒的传播,越来越多人进行翻唱。如“抖音”平台上官方账号“DOU来唱好戏”将传统戏曲表演进行直播,并将优秀唱段上传到在线视频平台。“抖音”还设置“抖音戏曲”专栏,24小时在线观看戏曲直播,让更多人不受地理位置限制观看和欣赏戏曲这一艺术形式,同时也助于吸引年轻观众。

《武家坡2021》得以出圈的另一原因就在于数字传媒的传播,让大众认识它,接受它,虽不一定了解,但却倍感亲切。最后,虽然数字传媒可以为传统戏曲带来新的机会,但也需要注意保护戏曲的传统精髓和文化价值,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华遗产得以传承并继续繁荣。戏曲的形式可以式多变的,这与中国艺术追求的“取其意而忘其形”不谋而合,但核心万不可弃,如“四功五法”。另外由于观众从线上传媒接触到的传统戏曲过于碎片化,会让其对这一文化传统的理解不够深入,仅仅涉及到表面信息。缺少深入思考和探讨的机会,会减弱人们思辨和批判思维的能力,难以区分出这一瑰宝的糟粕与精华。


Ⅴ.结语


《武家坡2021》最为出彩的地方是在现代音乐和传统戏曲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融合了两者优点。即保留了传统戏曲的核心元素,如唱腔、表演技巧等,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编曲和制作技术,增加了音乐的多样性和现代感,使其在当代社会中保持活力。并且通过运用现代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宣传传统戏曲,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提高了戏曲的知名度。从商业化角度来看,这有助于戏曲剧团和演员获得更高的收益,并为戏曲产业做出贡献。

如何拉近现代人与传统戏曲的之间的距离,“戏歌”可视作两者之间的桥梁,它不仅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态和传统戏曲时尚表达的生动体现,更是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戏曲不再是过去遥远的记忆,而是生动而现代的表达,连接着不同时代的人们,传承着深刻的情感和智慧。


参考文献


[1]安评乐道.戏曲高难全面的表演样式,是苛刻贪婪爱赚便宜的观众逼出来的吗?安平乐道lean,2023(8).

[2]黄启哲.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创新何以“双向奔赴”.文汇报,2022,(2).

[3]吕佳. 新时期戏曲创作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04.

[4]散墨.《武家坡2021》火了,是偶然吗?音乐周报,2023,(7).

[5]孙宇.数字化可让传统戏曲焕发新光彩.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3).

[6]文川.戏曲现代戏应当与时代同步——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一九八四年年会侧记.戏曲艺术,1985,(2).

[7]吴方.戏曲改革与观念改革.戏剧艺术,1985,(1).

[8]张庚.上海戏曲现代戏年会会后感.戏剧报,1985,(3).

[9]朱文相.为“戏曲化”三辨.戏剧学习,1985,(2).

[10]浙江在线.太上头了!一曲<武家坡2021>火了又火、背后这群95后、00后太厉害了吧.腾讯新闻, 2022,(11).


The Inspira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Brought by the Popularity of Opera Song Wujiapo 2021


Zhang Han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Ma Ying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Abstract: “Wujia Po 2021” can be described as a very representative opera songin recent years, and has set off a national trend on the Internet, which has contributed a lot of box office to the opera industry, and even made some people who do not watch opera have the idea of trying to pay attention to Peking Opera. With the impact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digital medi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ulticulturalism,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pop and traditional opera is a bold breakthrough. Inheriting traditional techniques while injecting modern elements, we find new ways of interpretation to appeal to a wider audience. And through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traditional opera can be widely disseminated.

Keywords: Traditional opera; Wujiapo 2021; Digital media; Modern pop

【JCMS征稿贴士】《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学刊》(JCMS)征稿启事 

【JET征稿贴士】《教育教学研究论丛》(JET)2024年重点选题 & 征稿启事

【IJMS征稿贴士】《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学刊》(IJMS)青年学人支持计划

【征稿贴士】一心出版社学术期刊投稿小贴士


添加咨询微信号


本文发表于《律吕学刊》第1卷第1号

(投稿邮箱jms1111@foxmail.com)


律吕
《律吕学刊》——音乐学专业学术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