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添加咨询微信
【征稿贴士】一心11刊,总有1刊属于你~~涵盖教育、马理论、法学、语言文学和音乐学及人文社科综合类、跨学科综合类~~
知网外文库检索(作者单位已可显示)
Ⅰ. 引言
文庙祭礼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在东亚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其中,文庙祭礼乐章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研究韩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之一。申斗焕(2006)从乐章《亲祀文庙颂》的叙事性和文艺性展开论述,挖掘文庙祭礼乐章背后的文化内涵;林鹤璇(2011)对文庙佾舞这一与祭礼乐章紧密相关的舞蹈形式进行深入探讨,涉及到了对祭礼乐章的理解和分析;金庆仁(2014)通过对韩国文庙祭礼的整体研究,间接反映出祭礼乐章在整个祭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朴英才(2022)分析了成宗时期享文宣王·大射·大饗的礼仪和乐章的意义。
韩国的文庙祭礼乐章,既蕴含着对儒家思想的尊崇与践行,又融合了本土文化的特色与风情。它是中韩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生动见证,也是韩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时代,重新审视和小考韩国文庙祭礼乐章,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韩国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能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宝贵的启示。
Ⅱ. 韩国文庙祭礼乐章的发展历程
高丽睿宗九年(1114年),安稷崇还自宋,宋徽宗赐新乐,有铁方响、石方响、琵琶、筝、箜篌等乐器,另有曲谱、指诀图各十册(郑麟趾,2013:2206)。所赐新乐主要以俗乐为主。睿宗十一年(1116年)六月乙丑,王字之还自宋,宋徽宗又赐《大晟》雅乐(郑麟趾,2013:407), 六月庚寅,大臣们在会庆殿观看《大晟》新乐。同年十月戊辰,王亲自到乾隆德殿阅览《大晟乐》,并推荐《大晟乐》使用于太庙。仁宗十二年正月乙亥,祭籍田,第一次使用《大晟乐》(郑麟趾,2013:2197-2198)。这应是韩国音乐史上雅乐的发端,并由此逐渐形成了韩国音乐新的分支,为韩国祭礼音乐框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高丽史》记载,《大晟乐》传入高丽以后,首先用于太庙和朝会(郑麟趾,2013:2197),后又用于籍田、社稷、文宣王庙等祭祀中。《高丽史》对传入高丽的《大晟乐》的乐器有详细的记录,并对当时用于圆丘、社稷、太庙、先农、先蚕、文宣王庙的用乐节度也进行了描述。当时传入的乐器有登歌乐器和轩架乐器,且八音具备。登歌乐队编成规模较小,轩架乐队编成规模庞大。高丽睿宗时期的登歌与轩架乐队皆八音俱备,并采用了宋朝的“五等弦”制度。有关文宣王庙释奠仪的程序和迭奏节度,《高丽史》礼制和乐志都有相关记录。现整理如下:
表1 《高丽史》文宣王庙迭奏节度(郑麟趾,2013:1995-1997)
节次 | 乐悬 | 乐名与调名 | 佾舞 | 备考 |
迎神 | 轩架 | 《凝安之曲》姑洗宫 | 文舞三成 | |
奠币 | 登歌 | 《明安之曲》夹钟宫 | ||
进俎 | 轩架 | 《丰安之曲》无射宫 | 文舞出武舞入 《崇安之曲》 | |
酌献(初献) | 登歌 | 《成安之曲》夹钟宫 | 文舞出武舞入 | |
饮福 | 登歌 | 《成安之曲》夹钟宫 | ||
亚献 | 轩架 | 《武安之曲》 无射宫 | 武舞作 乡唐交奏 | |
终献 | 轩架 | 《武安之曲》无射宫 | 武舞作 乡唐交奏 | |
送神 | 轩架 | 《凝安之曲》姑洗宫 | 武舞一成 | 乡唐交奏 |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丽时期的文庙祭礼乐为八章,分别使用了姑洗宫、夹钟宫、无射宫三种宫调,并开始出现乡唐交奏。其乐章中的凝安之曲、明安之曲、丰安之曲、成安之曲的乐名与宋朝的文庙释奠乐章一致,但文舞出武舞入的《崇安之曲》与亚终献的《武安之曲》却在整个宋时期的文庙释奠乐章中都没有出现。但据《宋史》记载干德元年(963年)撰写的祀感生帝乐章中酌献的乐章名为《崇安》,另外绍兴年间(1131-1162年)别庙祭祀中的升殿乐名也为《崇安》(脱脱,2013:3165),以及明道元年章献明肃皇太后朝会十五首中皇帝上寿酒乐名也为《崇安》(脱脱,2013:3259)。除此之外,《高丽史》中的圆丘、社稷、太庙、先农乐章中均使用了《崇安之曲》和《武安之曲》(郑麟趾,2013:2194-2196)。因此笔者推测当时的文庙祭礼乐章在沿袭宋代文庙祭礼乐章的同时,可能还借用了其它礼仪中的乐章。
元朝林宇《大成乐谱》按照周礼的阴阳和声制度,堂上登歌演奏“南吕宫”(属于阴律),堂下轩架演奏“姑洗宫”(属于阳律),无论是堂上登歌还是堂下轩架,每个宫调中都有乐章,一言四句,八句一章。但是在世宗朝《世宗实录》“文宣王释奠乐章”的记录中只有登歌“南吕宫”有乐章,而轩架“姑洗宫”没有乐章,而且乐章的内容与林宇《大成乐谱》完全相同,但是《大成乐谱》中南吕宫的乐章有8个,而“文宣王释奠”中只有7个乐章,《大成乐谱》中的升殿南吕宫未被采用,可能是因为升殿所用的曲名“同安之曲”和盥洗、望疗的曲名相同,怕有混淆而为之。另外,世宗朝迎神乐章主要借用了《大成乐谱》中黄钟为宫的乐章,其他宫调式虽然也使用了,但为了避免“臣民凌君”现象,对音高进行了微调,也把调式转化为黄钟宫调式。
根据1474年(成宗5年)编撰的《国朝五礼序列》卷一·雅部乐章中记录的“轩架无词,登歌有词”来看,成宗时期依然沿用了世宗时期奠币、初献、彻笾豆三个登歌程序有乐章,其他程序无乐章的特点。除了“文宣王释奠”中只有登歌有乐章的记载,在“享人鬼”的先农、先蚕、云祀记载中也只有登歌才有乐章,可见“登歌有乐章,轩架无乐章”是世宗时期祭祀雅乐的一个特点。在《世宗实录》中记录了有关于此现象产生的原因。
“详定所啓, 谨按《虞书》:‘搏拊琴瑟以咏。’‘下管鼗鼓, 合止柷敔, 笙镛以间。’此堂上堂下设乐之祖也。 历考诸书,《礼记》《郊特牲》曰:(中略),《明堂位》曰:(中略),《文王世子》曰:(中略)《周礼》《大师》:(中略),《鄕飮酒义》曰:(中略),是则上自唐、虞至于秦、汉, 未尝以歌杂于堂下也。(中略)且陈氏撰集《乐书》,穷搜细推, 讨论无遗, 以诏万世, 其《乐悬图》俱存,不以歌琴瑟杂于堂下。(中略)周公之制也。 岂以周公之达孝,而不足于斯乎? 乞依古制施行。 乃下礼曹。(中略)但依古制,堂下竝不设歌工,其余有乐诸祀, 亦依此例,各制歌词,载诸乐部何如?’从之。”
从这个记录中可以看出世宗时期在制定雅乐制度时,详考了中国历代诸书所提出的上书文,最后按照陈旸《乐书》的说法,依据周朝的制度在堂下乐中撤掉了琴瑟和歌唱者。堂下轩架中不设歌者,乐章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轩架中的乐章也就随之取消了。这一特征被成宗时期的祭祀雅乐所继承,此后,朝鲜的祭祀雅乐只在登歌有乐章的制度被传承下来。
但是,到肃宗十六年(1690年)通过对《孔子通纪》、《大明会典》等文献的考证,最终在文庙中追补了在轩架中演奏的迎神、亚终献、送神三个程序的乐章。此后,文庙祭礼乐登歌和轩架中均使用乐章的制度沿用至今。
现行文庙祭礼乐文献记载于《国乐全集》九《文庙祭礼乐》和《国乐全集》第20集《雅乐谱》中,均在登歌(奠币、初献、彻笾豆)和轩架(迎神、进馔、亚终献、送神)程序中使用了乐章。但是,在《国乐全集》九中记载的“文庙祭礼乐”乐章,只有正位文宣王的歌词,而没有了其他四配位的歌词,也就是说在《国乐全集》九中韩国文庙雅乐的初献礼中孔子的正位和其他四配位演唱的乐章是一样的。而在《国乐全集》第20集《雅乐谱》的记载中又恢复了世宗时期根据祭祀对象不同演唱不同乐章的制度,在初献程序中正位、兖国公、郕国公、沂国公、邹国公分别使用了不同的乐章,更加符合周代的礼乐原则。
现将《世宗实录》、《乐学轨范》和现行文庙祭礼乐与林宇《大成乐谱》的乐章使用程序整理如下:
表2 韩国文庙祭礼乐章使用程序对比
程序 | 《大成乐谱》 | 《世宗实录》 | 《乐学轨范》 | 现行文庙祭礼乐 |
迎神 | 轩架 有 | 轩架 无 | 轩架 无 | 轩架 有 |
盥洗 | 轩架 有 | 轩架 无 | 轩架 无 | - |
陛殿 | 轩架 有 | - | - | - |
奠币 | 登歌 有 | 登歌 有 | 登歌 有 | 登歌 有 |
捧俎 | 轩架 有 | - | - | (进馔)轩架 有 |
初献 | 登歌 有 | 登歌 有 | 登歌 有 | 登歌 有 |
亚·终献 | 轩架 有 | 轩架 无 | 轩架 无 | 轩架 有 |
彻笾豆 | 登歌 有 | 登歌 有 | 登歌 有 | 登歌 有 |
送神 | 轩架 有 | 轩架 无 | 轩架 无 | 轩架 有 |
从上图可以看出,林宇《大成乐谱》在登歌和轩架的每个程序中都有乐章,而《世宗实录》和《乐学轨范》只在登歌程序(奠币、初献、彻笾豆)使用了乐章,轩架(迎神、盥洗、进馔、亚·终献、送神)无乐章。但是,到了现行文庙祭礼乐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堂上登歌还是堂下轩架皆有乐章,又符合了周礼的阴阳和声制度。
Ⅲ. 韩国现行文庙祭礼乐章的内容与形式
韩国文庙祭礼乐章通常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迎神乐、初献乐、亚献乐、终献乐、送神乐等。每个部分的音乐都蕴含着特定的情感与意义,通过不同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对孔子及儒家先贤的敬意、追思以及对儒家道德伦理的尊崇等情感。歌词内容多是颂扬孔子的品德、智慧和贡献,以及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价值。
韩国文庙祭礼乐章的音乐风格庄重、肃穆,充满了古典气息。旋律优美动听,但节奏通常较为缓慢悠扬,给人以宁静、祥和且庄重的感受,充满了古典气息,能营造出一种神圣、庄严的氛围,契合文庙祭礼的肃穆场合与崇敬主题。
乐章中常常使用传统的乐器,如编钟、特钟、编磬、特磬、琴、瑟、箫、篪、龠、篴、笙簧、埙、缶、节鼓、晋鼓、路鼓、路鼗、柷、拍等,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其中,编钟和编磬分上下两层悬挂,大小不同的钟与磬敲击可传出高低不同的乐音,为音乐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和庄重感。
在韩国现行文庙祭礼中,舞蹈部分则是与音乐相伴随的“佾舞”,这种舞蹈通常由八行舞者组成,每行八人,也称为“八佾”舞。舞蹈演员们身着传统的服饰,以优美的舞姿表达对孔子和儒家先贤的崇敬之情,表现出一种庄严和秩序感。舞蹈的动作优美流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与音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
祭礼乐章的形式遵循严格的传统规范,音乐和舞蹈的编排都是为了体现对孔子等圣贤的尊敬。音乐演奏时,乐器的排列和演奏者的位置都有特定的规定,以确保音乐的和谐与祭祀仪式的肃穆。佾舞的动作和队形也是根据古代礼仪精心设计的,以展现祭祀的庄重和对圣贤的尊崇。
Ⅳ. 韩国文庙祭礼乐章与中国文庙祭礼乐章的比较
中国和韩国的文庙祭礼都源于儒家思想,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两国的文庙祭礼乐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韩国学者李惠求(2000:155)认为世宗时期和成宗时期文庙祭礼乐乐章和《大成乐谱》的乐章均出自于《宋史》“大成府拟撰释奠十四首”。通过对《宋史》“大成府拟撰释奠乐章”、《大成乐谱》、《世宗实录》“文宣王释奠乐章”和现行《雅乐谱》文庙祭礼乐乐章内容进行对比发现:《大成乐谱》《世宗实录》《雅乐谱》中的乐章和《宋史》“大成府拟撰释奠乐章”均为四言一句,八句一章的格式。通过对比乐章的内容可以发现其细微的不同之处。其一,初献正位乐章有“王”与“师”的差别是因为孔子在不同时期的谥号不同,在汉朝被称为“先圣”、“先师”,从唐代开始代称其为“文宣王”。其二,现行进馔“丰安之乐”的乐章随与《宋史》捧俎“丰安之乐”的乐章不同,但实质上借用是《宋史》亚终献“成安之乐”的乐章。其三,除了《大成乐谱》初献邹国公的乐章“仪容是称,惠我斯文,与天同永”和《宋史》“情文实称,万年承休,假哉天命”的乐章内容稍有不同之外,其他均为读音相同或者意义相近的通假字。因此可以推断,《大成乐谱》和朝鲜世宗朝以后文庙祭礼乐的乐章均出自于《宋史》“大成府拟撰释奠乐章”。
虽然中韩两国的文庙祭礼乐章在历史渊源上有相似之处,但在音乐风格上却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的文庙祭礼乐章更加庄重、大气,旋律雄浑有力;而韩国的文庙祭礼乐章则更加细腻、优美,旋律柔和悠扬。中韩两国的文庙祭礼乐章在文化内涵上也有所不同。中国的文庙祭礼乐章强调的是儒家思想的 “仁、义、礼、智、信” 等核心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而韩国的文庙祭礼乐章则更加注重对先师孔子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强调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
Ⅴ. 韩国文庙祭礼乐章在韩国文化中的地位
韩国政府积极推动文化外交,将韩国的传统文化推向国际舞台。文庙祭礼乐章作为韩国的国家级重要无形文化财产,成为了韩国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通过举办祭孔活动、文化展览等形式,向世界展示韩国的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了韩国的文化影响力和国际形象。韩国文化部长以上的官员也时常莅临成均馆大学“释奠大祭”的活动现场。韩国政府充分认识到文庙祭礼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教育价值,这项祭孔活动更是在1986年被韩国政府注册为韩国国家级的“第85号重要的无形文化财产”,将其视为国家文化瑰宝,并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加以保护和传承。
韩国文庙祭礼乐章作为韩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弘扬,也是韩国人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通过祭祀仪式和音乐表演,韩国人民将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韩国文庙祭礼乐章所体现的庄重、肃穆、敬畏的情感,是韩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它代表了韩国人民对先师孔子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体现了韩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品质。在现代社会中,韩国文庙祭礼乐章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Ⅵ. 结语
通过对韩国文庙祭礼乐章的发展历程、内容形式及其文化地位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更加清晰地了解了这一传统音乐形式在韩国文化中的重要性,还能够领悟到其背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韩国文庙祭礼乐章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既是对先师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尊崇与弘扬,也是韩国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象征。它通过庄重的音乐与舞蹈表现形式,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美学传递至今,成为了韩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通过与中国文庙祭礼乐章的比较研究,我们能够看出中韩两国在文化传承中的相互影响与借鉴。尽管两国在音乐风格和文化表达上存在差异,但都通过这种仪式音乐表达了对儒家思想的尊重与继承。这为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与理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契机。
展望未来,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在现代语境下保持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通过研究韩国文庙祭礼乐章,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为保护和弘扬东亚地区的传统文化提供参考,也为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合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金庆仁. (2014). 从文庙佾舞看韩国祭礼舞蹈的传承体系及现代价值.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 89-93.
[2]李惠求. (2000). 新译乐学规范. 首尔: 国立国乐院
[3]林鹤璇. (2006). 文庙佾舞的礼乐思想. 首尔: 成均馆大学出版部.
[4]朴英才. (2022). 成宗时期与成均馆相关的礼仪和乐章意义——以宣文宣王、大射、大饗为中心. 韩国诗歌文化硏究(50), 31-60.
[5]申斗焕. (2006). 乐章亲祀文庙颂的美学探究.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
A brief study on the Music of the Korean Confucian Temple Rituals
Abstract: The music of the Confucian Temple rituals is to praise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Confucius. It follows the ancient form of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four words per sentence and eight sentences per chapter, and has a high level of literary art and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uniqu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Korean Confucian Temple ritual music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Korean Confucian Temple ritual music,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Chinese Confucian Temple ritual music, and its status in Korean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hoped that the study of this traditional ritual music will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East Asia.
Keywords: Korea; Confucian Temple ritual Music; Music
关注公众号
添加咨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