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外文库检索(作者单位已可显示)
2024年8月20日上午10点,第八届三江音乐学学术论坛在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报告厅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三江音乐学博士论坛主办,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伊犁师范大学美育与创新实践研究中心承办,得到了国内外众多音乐学界的专家学者及音乐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合比亚提·斯德合,科研处处长钱大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邹彦,济宁学院音乐学院院长齐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开幕式。论坛开幕式由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魏勇主持。伊犁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合比亚提·斯德合首先致开幕词。他代表学校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热烈欢迎,向关心支持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并向大会介绍了伊犁地区区域文化艺术和我校在音乐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马校长强调,三江音乐学学术论坛作为国内音乐学界的重要交流平台,对于推动音乐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独特贡献。他期待本次会议能够汇聚各方智慧,共谋音乐学科发展大计,为我国音乐文化事业作出积极贡献。随后,济宁学院音乐学院院长齐江教授发表讲话。他高度评价了第八届三江音乐学学术论坛在促进音乐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回顾了历届会议取得的丰硕成果。齐江教授指出,当前音乐学领域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广大音乐学者携手并进,共同探索音乐艺术的奥秘,推动音乐学科向更高水平发展。他鼓励与会专家学者充分利用本次会议平台,深入交流、广泛合作,共同为音乐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开幕式过后,是20日的第一场专家发言,地点在音乐与舞蹈学院报告厅,由济宁学院齐江教授主持。首先发言的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邹彦。他发言题目是《殊方同致——中西谱式与音乐表演》。他以“表演理论”“德勒兹哲学理论”为理论指引,分别通过对肖邦《b小调玛祖卡》、中国传统琵琶曲目《大浪淘沙》不同演奏版本的分析与比较,以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为例,解释了西方音乐表演中的“僵化的克分子线”,以点带面地说明了音乐的本体应该是演奏的声音而绝非乐谱,音乐表演才是音乐的中心。他指出,西方的音乐表演,从实践到理论经历了近300年的岁月,在21世纪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创造性理解音乐(乐谱)的观念,而中国传统音乐的千年传统早已形成了这种以演奏为中心的音乐表演观念,殊方同致。济宁学院音乐学院院长齐江教授在《戏曲声腔分类新议》的发言中首先对学术界关于声腔的概念加以梳理。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声腔”的概念存在不同的看法,这直接影响了戏曲声腔的分类和研究。他指出,戏曲声腔概念的界定是研究戏曲声腔分类问题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只有在明确的概念框架下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分类。齐教授认为声腔不单单是戏曲表演中的唱腔和音乐特点,更与地域文化、语言特征以及历史发展密切相关。他指出弦索腔不宜归入本土腔当中,傀儡(皮影)戏的声腔在我国戏曲声腔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戏曲声腔宜划分为:昆山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弦索腔、本土腔和傀儡腔七大类。人民音乐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业务主管张颖雪在《数字出版助力音乐产业繁荣发展—以人民音乐出版社数字业务为例》的发言中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迎来了人工智能时代,合理借助科技之力让音乐产业繁荣发展,是每一位音乐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她列举了人民音乐出版社近年来在数字出版方向打造出的一系列数字产品。她指出,无论是各大专业院校还是非遗传承人,数字出版能够让更多宝贵的音乐研究成果以大众更能接受的方式面世,让传统音乐文化以现代人能接受的审美方式传承下去。济宁学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张博的发言题目为《东北沦陷时期游击区的音乐教育活动研究》。她在发言中指出,以“反满抗日”为总宗旨的东北游击区的教育,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是游击区人民依然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通过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的文艺汇演活动,传唱具有本民族特色和具有民族意识的歌曲能够实现对游击区的少年儿童的音乐教育,不仅鼓舞了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士气,也增强了学生们的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日的意识。8月20日下午学术论坛分为两场发言。第一会场发言在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303报告厅举行。第一会场中的会议以“音乐教育研究”“音乐表演研究”为议题,六名学者围绕声乐教学的国际化视野、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地方民歌的创新与发展、音乐跨学科路径实施等展开学术研讨。由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表演系主任王世让副教授主持并率先发言。王世让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声乐教学的国际化特点》,他表明,这篇文章是根据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玛利亚·柳琴科在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声乐讲学,总结出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声乐教学的一些国际化特点。他指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独具匠心,其特点鲜明,主要包括:强化哼鸣练习以夯实基础;重视中低声区时胸腔共鸣的构建,确保声音根基稳固;在高声区则强调轻声训练,追求声音的纯净与控制力;同时,致力于培养声音的通透圆润,使每一个音符都充满生命力;此外,还特别注重面罩共鸣的运用,让声音更加饱满且富有表现力。这些教学特点不仅彰显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前瞻的国际化水平,更为我们声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深刻的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积极实践。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评教授发言题为《声乐教学中容易忽略的几个问题》。她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精神生活追求的提升,声乐学习已成为跨年龄段的普遍现象,涵盖了儿童、少年、青年乃至中老年人,他们对声乐的热爱与坚持令人欣慰,但也逐渐显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不同年龄段声乐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与心理的忽略;其次是对基础训练缺乏足够的认识;最后是对声乐训练系统性不够重视。她阐述了个人对这几个问题的见解。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吴极巧教授围绕《辩证思维在歌唱学习中的灵活运用》展开,她认为,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歌唱也有自身规律需遵循,辩证思维是声乐学习者的一把金钥匙。吴极巧教授从歌唱内涵及歌唱乐器的要素、声乐术语的辩证理解、敏感听觉的建立与歌唱学习的趣味性、声乐学习的综合性及好声音的标准、歌曲学习的正确方法以及不同阶段学习心态的调整等方面阐释了辩证思维在歌唱学习中的运用,以期达到提高声乐学习效率的目的。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青年教师杨璐菡发言的题目为《地方民歌与舞台表演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意义的思考》,她指出,在“以学生为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下,高校声乐教学正逐步探寻多元化发展路径,而将地方民歌及其舞台表演融入高校声乐教学已成为声乐教学的趋势。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她将地方民歌与舞台表演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化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总结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发展策略,为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参照。她认为,在当今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背景下,地方民歌与舞台表演的融入为高校声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舞台表现力。地方民歌与舞台表演的融入对于高校声乐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王豪的发言围绕《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分析(2011-2023)》展开,他以2011年至2023年为研究时间节点、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硕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 Space软件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他指出,在过去的11年中,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音乐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音乐教材研究、音乐教学法研究、音乐课堂教学和基于课标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索等方面。他认为,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将集中在新课标下如何落实音乐核心素养、如何开展学科融合教学探索、多元音乐教学方法融合促进学习效果,以及民族音乐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等方面。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许明歌以《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音乐跨学科学习——内涵、实施要点与路径》为题展开论述,她指出,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突出的内容之一,音乐学科中的跨学科学习旨在立足音乐学科,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思维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发挥学科协同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如何立足音乐学科,融入跨学科学习,现仍然处于迷茫和探索阶段。基于此,她从跨学科学习的内涵入手,结合音乐学科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要点,对音乐跨学科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六位学者发言结束后,主持人王世让副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高度赞扬了六位学者的精彩发言,认为这些发言内容丰富,既涵盖了音乐教育的前沿动态,又展现了音乐表演领域的教学研究成果,对未来研究与实践具有深刻启示和借鉴意义。他强调,学者们的见解独到,充分展现了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领域的多元性和深度,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学术交流,以促进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8月20日的下午的第二场发言,在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309报告厅顺利举行。第二会场共有7名学者,围绕“中外音乐文化研究”议题展开讨论,由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刘敏教授主持。首先发言的是范洪涛博士,他发言题目为《朝鲜王朝与明清两代释奠乐章记谱方式的比较研究》。他指出释奠乐是儒家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礼乐形式,主要用于孔庙祭祀活动。这种音乐不仅在历史上有着特别的社会功能,而且在记谱及演奏方面有其独特的传统。发言首先对朝鲜王朝与明清时期的记谱进行了对比分析。这包括对两者乐谱中断句依据的详细探讨,以及旋律旋法(走势)的分析。断句依据是音乐结构分析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到旋律的呈现方式,也反映了当时音乐创作的思维方式。此外,该研究特别指出了句内最大音距的差异,这种分析方法帮助识别出各自在旋律上所追求的音高表现力及其所达到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的差异。通过对音集集合原型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勾勒出音高组织结构的内部逻辑。这种分析不仅揭示了两种释奠乐在旋律组织上的区别,还揭示出它们各自内部文化基因的差异。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刘敏教授以《音乐民族志视角下新疆多民族民歌的交融研究》为题,探讨了新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呈现出共同的特征。她指出民歌作为新疆的重要音乐文化资源,在长期的发展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交融,不断丰富了新疆的音乐文化内涵。她用音乐民族志的视角关注音乐的表达,关照历时与共时,深入各民族之间,进一步证明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青年教师丁阳的发言围绕《新疆伊犁民歌文献整理与数字化建设研究》一题,聚焦于通过系统的文献搜集与整理,以及先进的数字化建设手段,保护和传承新疆伊犁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他阐述了自己的研究首先通过田野调查、民间采风及图书馆查阅等多种方式,广泛搜集伊犁地区多民族的民歌资源,并进行分类、编目、校勘与注释,确保文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随后,建立伊犁民歌数据库,开发数字化展示平台,实现民歌资源的在线浏览、检索与下载,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民歌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揭示其音乐形态与文化内涵。他表明该研究有助于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刘强在《电脑音乐制作在音乐创作中的创新与实践》中探讨了电脑音乐制作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创新性以及实践应用。他指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音乐制作已成为音乐创作领域的重要手段。他结合实际案例,分享在不同风格音乐作品创作中运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经验与心得,包括如何创造独特的音效、构建复杂的编曲以及实现音乐的个性化表达。此外,他还探讨了电脑音乐制作与传统音乐创作方法的融合,以及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和对未来音乐发展的影响。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青年钢琴教师冯浠芮的发言题目是《从“演艺者”到“优雅的幽灵”:拉格泰姆的传承与发展》,他追溯了拉格泰姆音乐从起源到当代发展的历程,揭示了其在美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发言首先介绍了拉格泰姆音乐的形成背景,它融合了欧洲民间舞曲和黑人音乐元素,以切分音节奏为特征,为爵士乐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然后以美国作曲家威廉·博尔科姆的拉格泰姆作品为例,分析了其将古典音乐与民间音乐元素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最后指出了拉格泰姆音乐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传承与发展。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石静仪以《和而不同:客家筝曲<出水莲>不同演奏版本的可视化比较分析》为题发言,她运用音乐可视化技术Vmus.net生成的速度-力度曲线、演奏蠕虫视图对罗九香、袁莎两个演奏版本的客家筝曲《出水莲》进行比较分析,站在时代发展的视角,结合客家音乐文化,分析出两个演奏版本音乐的“和而不同”。伊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金子涵的发言题目为《“中国风”流行歌曲的美学阐释》,他以“中国风”流行歌曲为研究对象,从其内涵、美学原则和审美规律来阐释“中国风”流行歌曲,并对其做出展望。他认为随着社会文化变得多元,音乐审美不再单一,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向,具有东方美感的“中国风”流行歌曲尤为凸显。本场会议发言结束后,学者们相互进行讨论交流,主持人刘敏教授对会议进行总结,她认为本场会议各位发言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外音乐文化研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中外音乐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发展趋势,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她认为此次会议不仅促进了中外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合作,也为从事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外音乐文化研究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征稿贴士】一心11刊,总有1刊属于你~~涵盖教育、马理论、法学、语言文学和音乐学及人文社科综合类、跨学科综合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