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介】(韩国白石大学)张家钒:琴歌《阳关三叠》的文本内涵与审美意蕴

文摘   教育   2024-08-17 07:06   山东  

添加咨询微信号


本文发表于《律吕学刊》第1卷第2号

(投稿邮箱jms1111@foxmail.com)


【JMS征稿贴士】《律吕学刊》(JMS)& 征稿启事 

【JET征稿贴士】《教育教学研究论丛》(JET)2024年重点选题 & 征稿启事

【IJMS征稿贴士】《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学刊》(IJMS)青年学人支持计划

【征稿贴士】一心九刊,总有一刊适合你~涵盖教育、马理论、法学、语言文学和音乐学及人文社科综合类~~

贡献您的智慧,您也会获得智慧的回报!



知网外文库检索



Ⅰ.琴歌的概念与历史沿革

琴歌这种音乐体裁形式最早出现在秦朝,当时称之为“弦歌”,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弦歌”发展为“琴歌”,成为一种以古琴独奏为方式的自弹自唱的歌曲表演形式。到了唐宋时期,古诗词发展到鼎盛时期,琴歌也进入了最为繁荣的发展阶段(王静,2020:26)。

“琴歌”名称的确立,必定与古琴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常说“琴歌”是以古琴伴奏而得名,其在表演艺术形式上是歌唱为主,古琴伴奏为辅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所说的“琴”,就是指“古琴”。古琴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是中国古代“八音”中“丝”的最具代表性乐器,是汉民族传统乐器的代表,古琴在西周时期就已十分兴盛,自孔子抚琴而歌以来,古琴已具有30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音乐史中贯穿始终的古乐器,在古代、近代及现代音乐史中出现了不同的形式与面貌,古琴的弦数、演奏法与记谱法都愈加完善,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乐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汉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瑰宝。曾有伏羲氏作琴而说:“琴歌的历史大约略短于琴的历史。记载中最早的一首琴歌,据《礼记》《史记》等文献,是‘舜弹五弦之琴’而唱的《南风歌》。”

在西周至东周战国时期,“弦歌”形式逐渐发展,“琴歌”伴随“弦歌”而逐渐发展。在东周战国时期,以琴瑟乐器表演为主的艺术表演方式,被称之为“弦歌”。随着“弦歌”在文人雅士之间流行,“琴歌”也逐渐开始流传。在这一时期,琴歌歌辞多有记载,但并无曲谱流传,琴歌在这一时期属于单一化发展。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文人的乐府诗创作主要以“以诗入乐”的形式进行,唐宋时期文学的繁荣也为“琴歌”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歌辞基础,琴歌在这一时期属于综合多样化发展。琴歌在明清时期,极盛而衰,出现了高度系统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随着印刷术和记谱法的高度发展,已有大量曲谱流传至后世,从“江派”和“虞山派”之间的争论(彭也,2021:59)可以看出,明代琴人在进行创作时,只是机械的依音选字,这种创作现象和各琴派之间的争论,使得琴歌艺术在明代开始走向衰落。

Ⅱ.琴歌的艺术特征

2.1依曲填词,以辞和歌

依曲填词是我国古代最为常见的一种歌曲创作方式,在汉魏时期,有精通音乐的文人依照乐章填写曲辞(彭也,2021:59)。《中国琴歌发展史》收录的 87 首琴歌中,同一曲调经反复填词的有 28 种(薄克礼,2013:120)。可见,在这一时期,乐人通过前朝乐曲填词的创作手法是十分普遍的。通过中国诗歌发展史的文献记载来看,依曲填词自隋唐至今都在延续,甚至在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发展中,依曲填词依然有着很高的利用价值,是现当代很多作曲家所喜欢用到的创作手法。

以辞和歌是琴歌创作中所特有的创作形式,就是依据歌词的内容来写作旋律,这在中国古代琴歌的创作过程中,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形式。诗的韵律押韵平仄等规律,都会直接影响到曲的创作。以辞和歌是古代文人雅士非常喜爱的一种音乐创作手法,摆脱了歌词写作的限制,可以先写好诗歌和歌词,再进行音乐旋律的创作。这大大丰富了创作者歌词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创作者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作歌词中去,所以华丽的辞藻是琴歌的关键之所在。

琴歌艺术是文学与音乐形象高度融合的产物,是音乐艺术中所独有的音乐形象。在音乐创作中以古琴为主,文学创作中以诗词为主,唐诗宋词元曲的高度发达,都极大丰富了琴歌的艺术气息和文学色彩。在这种琴歌创作方式中,既形成了音乐的旋律性、直观性和自娱性,又形成了诗词作品的典雅性、文学性和审美性。词与曲高度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琴歌艺术所特有的,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表里,是文人雅士非常喜欢的音乐艺术形式,弹着古琴,唱着古诗词,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是很有古代文人风雅志趣的雅事。

2.2自娱性与即兴性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一个人在进行唱歌或演奏乐器时,都具有一定的自娱性。如民间艺人在演唱民歌时,多是为了抒发自身情感,以山歌为例,两人隔着大山唱歌,由于距离较远,所以演唱者必须用喊的方式演唱民歌,演唱者的声音就会高亢有力。在自娱性的音乐演唱中,演唱者一般不会纠结于节奏的长短,加上自己理解而改编演唱也是常常出现的,即兴性通常能够集中表现演唱者的思想情感和细节处理,加上了自己的理解,整个曲子就更具趣味性。再如在劳动号子中,通过劳动作业种类的不同,所演唱的号子种类不同,节奏与强度也就不同。

自娱性和即兴性都是琴歌中很重要的艺术特征,通过短视频平台观看了琴歌《阳关三叠》的演唱视频,每位琴师在演奏古琴和演唱古曲的时候,都有不同程度的速度、节奏和旋律上的改编,总体而言速度都较为缓慢,抒情,旋律上都出现了装饰音和变化,更加突出展现这首琴歌的深刻含义。所有的自由改编,在琴歌的演出过程中都是被允许的,因为这种音乐艺术形式,在古代原本就是文人雅士自己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享乐,不需要去外面演出,通常是自己一人抚琴弹奏,抒发情感,所以,在琴歌的演出中具有娱己性。即兴性是为了表达演奏者的心情和思想,使得作品处理的更加细腻,也是琴歌与古琴演出时常见的艺术表现方式。

2.3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抚琴”作为中国十大雅事之一,深受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中国古代最讲究阴阳平衡,最早古琴以五弦代表金木水火土(对应宫商角徵羽),后来发展为七弦琴,可奏七声,相传周文王为悼念儿子伯邑考以及周武王伐纣为鼓舞士气,而各添加一根琴弦,后被称之为“文武七弦琴”。古琴别称瑶琴,又称玉琴,各种音乐机构中,也专有琴人为皇帝教授古琴,文人雅士中弹奏古琴自东周孔子始,就已然成为一种风气。古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有竹林七贤之嵇康弹奏《广陵散》,“《广陵散》从此绝矣!”。演奏古琴,最重要的是心静,在边弹边唱的琴歌中,可以磨砺心平气和,修身正己的气质。弹唱古琴,也可以达到养生的功效,可调养身心,使人心态平和,古琴五弦宫商角徵羽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在演奏古琴时,可与身体五脏产生共鸣,也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共振,调整呼吸,五脏协调,可达到养生的作用。古琴作为一种古代传统拨弦乐器,已在音乐治疗中使用。在脾气暴躁易怒的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他倾听古琴曲,确实可以起到恢复情绪的作用。

Ⅲ.琴歌《阳关三叠》的文本内涵

3.1琴歌《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

琴歌《阳关三叠》的歌词出处来自唐代诗人王维送别朋友出行西域所创作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诗歌中所包含的“渭城”与“阳关”,又被后人称之为《渭城曲》和《阳关曲》。后人通过这篇唐诗的改编,通过一叠、二叠、三叠的形态,改编成了琴歌《阳关三叠》,现在也成为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成为了很多声乐学生所喜爱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这首作品创作于安史之乱前,唐朝还处于盛唐时期,空前发达的文化交流与音乐文化造诣;唐代诗歌的繁荣;唐代帝王对音乐的喜爱;音乐机构的逐渐完善以及大批优秀乐人的涌现,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诗人王维的创作。唐代诗歌非常讲究平仄押韵,这种规则也会直接影响到诗歌的音乐性与可读性。

阳关地处于甘肃省敦煌市,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地理位置,在中国古代地理中位于重要的位置,阳关在沙漠之中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友人要出阳关,去西北边塞的新疆地区上任,诗人王维也认为此去路程遥远,不知何时才能见面,故作此诗送与友人留念。安西都护府是唐代时期新疆地区的管辖机构,自640年至808年,安西都护府共存在了约170年。唐代西域面积疆土广阔,安西都护府管辖了包括新疆、中亚五国以及阿富汗和伊朗,是唐代西域重要的管辖机构,王维的好朋友元二就要到安西都护府上任,写下这首著名的分别诗歌。这是一首表达离别的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淳朴的情感。这首诗歌后来被传入乐府,成为当时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3.2平仄押韵与禅宗表达

在古诗词创作中,韵律以其独特性构成了古代文学史上丰富灿烂的文学作品,其诗词的韵律平仄,决定了这首作品的质量。并且古诗词都以曲牌吟诵,可以歌唱,规整的韵律平仄,当然更加有利于演唱的协调性和完整性。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是被称之为“诗佛”的唐代诗人王维所创作的七言绝句,在这首诗歌中,第二句的“青”与“新”隔字押韵,而首句的“尘”与最后一句的“人”形成押韵,使用了“十三辙”中的“人辰辙”,这就奠定了整首诗歌起承转合的总体框架。所以在吟唱的过程中,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的“尘”字应该相应延长,以起到突出终句的作用。诗歌的第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并无明显押韵,整句在吟唱时应该上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最主要的是突出终句的重要性。唐代禅宗佛教盛行,致使很多文人在诗词创作中努力营造“空”的意境(张谦晗:2021:6)。王维创作的晚期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也使他走向了禅宗的境界。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写,来表达对禅宗境界的追求,在终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就突出了对于禅宗“空”境界的表现,这就是为什么文人在吟唱终句时,会将“无故人”演唱得渐行渐远而又渐慢,就是为了努力表达“空”的境界,这才和作者王维的写作意图相符合。

3.3“三叠”创作手法的运用

后世乐人在改编王维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时,将诗歌原文进行了三次的叠唱,故称《阳关三叠》。每次叠唱后都会加入新的诗词,来表达符合情绪的意境(李吉提,1995:101)。三次叠唱符合“一唱三叹”的感情表达需要,也是一种“扩充性”的歌词处理方法,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出现“一字多音”的情况,是婉转的表达情感的体现(姚春霞 & 霍雨蕾,2008:254)。我们今天所见 《阳关三叠》的词已不再是王维的七言绝句诗了,它的篇幅和结构已经超出了七言绝句。它把原诗的 28字改变为长短句 259字,使乐曲随之起伏变化,加之反复叠唱及和声,使歌曲情感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加重了惜别的气氛,增强了感染力。对于叠唱中的歌词改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改编叠法,这在学界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接下来将简要阐述在《送元二使安西》改编过程中的不同叠法。

现在声乐作品中经常唱到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琴歌)《阳关三叠》,是由王维等作词,夏一峰传谱,王震亚编配的。这首作品是现代人创编的琴歌形式,与传统民歌有所不同。这首乐曲共出现3次《送元二使安西》原文叠唱,旋律上都出现了一定变化,并且每一叠中都出现了新的歌词内容,这首琴歌在分别在第2小节、第17小节和第37小节开始,出现三次王维原诗的叠唱,并且三次叠唱的情感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由抒情到感怀再到伤感,这首作品在第三叠中第48、49小节出现全曲最高音降A而达到高潮。

由于琴歌《阳关三叠》2-3小节、17-18小节和37-48小节谱例内容一致,所以本研究者以2-3小节为例进行谱例呈现。

谱例1  琴歌《阳关三叠》2-3小节

 

谱例2 琴歌《阳关三叠》48-49小节

 

3.4歌词的音乐性

《阳关三叠》作为一首琴歌,现已改编为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在音乐会上常听见的经典曲目,前面我们讲到了押韵平仄对于音乐性的作用,也讲到了“三叠”的具体内容。而在后人的改编过程中(冉平,2016:78),在用古琴曲演奏和演唱后又增加了一些词句,例如:“青和节当春”、“霜叶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等,体现出强烈的惜别之情。接下来将具体阐述歌词的音乐性。

3.4.1 歌词的歌唱性

一首歌曲的歌词不仅需要有文学性,还需要具有歌唱性,其歌词应该符合旋律走向、节奏等具体内容,一篇好的歌词,(赵兴元,2011:85)无论是抒情的还是激情的,无论是艺术性的还是群众性的,大都能让人从词中感到或构思上的新颖、或语言上的精巧等。一篇好的歌词,可以为曲作者提供良好的节奏、旋律与乐思,以至于提供良好的结构框架。艺术歌曲的歌词部分文学性较高,其内容可以单独成文,都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写歌词需要服务于谱曲和歌唱,不然就不是一首好的歌词。歌唱性是歌词需要具备的一个重要属性,其应该具有歌词的辙韵和节奏美,下面两段内容将着重阐述歌词的辙韵和节奏美。这首琴歌《阳关三叠》在歌词朗诵的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其歌词抑扬顿挫,长短句交相呼应,节奏鲜明易懂,朗朗上口,不仅具有文学性,也具有歌唱性,让观众在欣赏歌词时,就有听音乐的冲动,因为这是一首好词,好的歌词其魅力就是吸引读者进一步欣赏和解读。

3.4.2 歌词的辙韵

辙韵,顾名思义就是合辙押韵的意思,我们在北方说唱艺术中常用的“十三道大辙”,简称“十三辙”,是韵母按照韵腹相同或相似(如果有韵尾,则韵尾必须相同)的基本原则归纳出来的分类,这种分类方式是为了便于记忆,且富有美感。歌词的辙韵也直接影响了歌曲的创作,如前面所讲的押韵部分,王维的这首诗使用了起承转合的衔接,使用了“十三辙”中的“人辰辙”进行归韵,艺术歌曲的独特之处在于,需要演唱者在保证声音腔体和技巧的情况下,清晰明确地演唱出歌词,这就是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在经后人改编的琴歌《阳关三叠》中,其歌词可以明显看到,也是统一使用了“人辰辙”进行押韵,对仗工整的平仄以及统一的押韵,让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更加具有文学性和音乐性。在这首琴歌《阳关三叠》中,改编者使用了“尘、人、珍、辰、神、醇、申”的“人辰辙”辙韵,读来朗朗上口,很有古诗词的声韵和律动,单从歌词的品读来看,都已符合古诗词的文法和规律,这与我们之前写到的“平仄押韵”是相辅相成的,“十三辙”本身就是古人艺术创作中用来归韵押韵所总结出来的规律,用上了传统的辙韵,就使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有了更高的文学价值,但歌词毕竟是服务于音乐创作,其辙韵的规范使用,也使得曲作者在写作时得以得心应手,也使得这首歌词具有了一定的音乐性和可创作性,其古风古韵的诗词内容,也符合音乐创作的基本规律,是具有文学性和音乐性的优秀歌词。

3.4.3 歌词的节奏美

节奏对于一首歌曲,有如它的脉搏(刘以光,1993:70)。节奏是歌曲的基础。歌词的节奏感可以直接影响作曲家的写作,词作者在进行歌词创作时,要注意对歌词节奏的把握,一首歌词使用多少字符,句子或长或短,或是使用长短句形式,这些都会影响到作曲创作的节奏效果。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是可以吟唱的,唐代的律诗、绝句以其较为考究的平仄与对仗闻名于世。随着文人音乐、市民阶层的发展,长短句在文人中开始使用。长短句是俗文学进一步发展的体现。现代诗歌已经摆脱了旧体诗词格律的限制,也有以散文诗形式写作歌词的例子,这都是很好的新尝试,这些尝试都使得歌词更活泼,更有活力。所以在进行歌词创作时,需要注意使用生活中的自然节奏,这更能贴近听众的日常生活,使作品具有亲切的意味。

这首琴歌《阳关三叠》采用长短句相间的节奏进行写作,重复歌词的使用,又发展为延展歌词,就很能表达作品的氛围,使得观众更加期待作品的表达和演绎。如“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等,歌词后面两处也重复了这种歌词的写作手法。在歌曲感情爆发的高音处,以两遍重复的歌词“遄行,遄行”、“感怀,感怀”和“旨酒,旨酒”高八度进行大跳,三处反复都表现了激动的情绪,并且三次歌词的反复都符合了作品三叠中每一叠的情感递进与位置,其作品创作如此严谨,不愧为一首经典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本研究者通过下列谱例呈现上述内容,可供读者更好理解琴歌《阳关三叠》歌词的节奏美。

谱例3琴歌《阳关三叠》12-16小节

 

谱例4 琴歌《阳关三叠》32-36小节

 

谱例5 琴歌《阳关三叠》9-11小节

 

谱例6 琴歌《阳关三叠》28-31小节

 

谱例7 琴歌《阳关三叠》46-48小节

 

Ⅳ.琴歌《阳关三叠》的审美意蕴

4.1具有佛教禅宗内涵的审美意蕴

王维所生活的年代,佛教兴盛,文人士大夫阶层学佛之风盛行,王维政治上的不得意以及几次隐居生活,使他一心向佛,心无二念。古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价值,其包含了中华民族儒、道、佛的宗教内涵。禅宗主张“心性本静”,而古琴本就是一个让人听之心静的乐器,所以在选择演奏乐器时,古琴就非常符合意境。这首作品的作曲方面,也表现的是一种安静弹唱的传统古诗词歌曲,就印证了“心性本净”的禅宗主张。古琴是最具表演力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一开始演奏,就给人一种心境平和,典雅高贵,富含哲理的感受。诗人王维兴趣广泛,在书法、绘画与音乐方面均有建树,他参禅悟理,学庄信道,从小寄情山水,常写诗咏叹山水田园,这就为他晚年的佛教禅宗与“空”的境界奠定了基础。在琴歌《阳关三叠》中,诗歌终句里“无故人”这三个字,均使用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节奏形式,使作品的节奏放慢,既表现了这首作品音乐上的抑扬顿挫,也为了体现诗人王维心中所追求的“空”的境界,深刻理解歌词原意和作者表达的意境后,就更能理解和表达作品的深层次含义。

4.2具有人琴合一境界的审美意蕴

琴歌这种音乐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代表内容,我们通过倾听高水平的古琴家进行琴歌唱奏时可以发现,真正高水平的境界是人琴合一,这需要很高的专业性进行支撑,其演唱音准与古琴旋律完美重合,并且演唱者演唱的意境与古琴安静典雅的境界完美融合,真正做到了人琴合一,这也是中国汉民族古琴乐器所显现出来的独特魅力,是古琴乐器所特有的艺术境界。和谐唯美的歌声与琴声交相呼应,构成了唯美动听的旋律,使人听之就带入了曲中,仿佛自己身处特定的画面一样,发人深思,意境幽远绵长,给人以美的体验,这就是观众所感受到的美学内涵。人琴合一的意境需要我们具备很强的音乐能力,对歌唱技巧的把握,内心情感的收放自如,旋律与节奏的贴切以及与古琴的合作,都需要我们多加练习,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

Ⅴ.结语

这篇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琴歌《阳关三叠》,本研究者使用文献研究法和谱例分析,主要针对这首作品的历史沿革、艺术特征、文本内涵和审美意蕴四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主要针对琴歌《阳关三叠》的歌词内容进行了研究。

琴歌一直以来就是中国文人所喜爱的一种弹唱方式,他能够给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作用。一首好的歌词往往在创作与演唱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琴歌的艺术特征中,主要内容为依曲填词,以辞和歌;自娱性与即兴性以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在琴歌《阳关三叠》的文本内涵中,主要内容为平仄押韵与禅宗境界;“三叠”创作手法的运用以及歌词的音乐性。在琴歌《阳关三叠》的审美意蕴中,主要阐述了具有佛教禅宗内涵的审美意蕴与具有人琴合一境界的审美意蕴。这篇论文以琴歌《阳关三叠》的文本内涵与审美意蕴为角度,研究了其内在的具体内容,对于相关学者研究琴歌《阳关三叠》的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资料。

研究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作品中的歌词内容,越来越成为学者关注的选题。本文仅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琴歌《阳关三叠》的歌词内容,仅从文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歌词中的歌唱性、辙韵与节奏美,对于音乐本身的内容在本篇论文中涉猎不足。本研究者在进一步的论文研究过程中,针对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作品,在研究其歌词内容外,加入更多的音乐分析与谱例呈现会成为新的选题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薄克礼. (2013). 中国琴歌发展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 120.

[2]李吉提. (1995). 古琴曲《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特点——兼谈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某些共性因素. 中国音乐学, 101.

[3]刘以光. (1993). 论歌词的审美特性.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0.

[4]彭也. (2021). 论我国古代琴歌发展史的划分. 戏剧之家, 59.

[5]冉平. (2016). 浅谈琴歌《阳关三叠》. 戏剧之家, 78.

[6]王小盾. (1995). 胡笳十八拍和琴歌. 古典文学知识, 103-104.

[7]姚春霞 & 霍雨蕾. (2008). 从《阳关三叠》看我国古诗词与音乐的有机结合.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54.

[8]张谦晗. (2021). 艺术歌曲《阳关三叠》传统意蕴的演绎研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6.

[9]赵兴元. (2011). 歌唱艺术中的歌词审美. 安徽文学(下半月), 85.

The Textual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Implication of the Qin Song Yangguan Sandie

Zhang Jiafan (Baekseok University, Korea)

Abstract: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guqin has been the traditional stringed instrument of the Han Chinese nation.Researchers research on testable materials and excavated artifacts shows that the ancient piano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3,000 years.Guqin has become a favorite musical instrument of literati and scholars of all ages, which contains philosophy, which can make people achieve self-cultivation and cultivate emotions.Since ancient times, Guqin has been the traditional stringed instrument of Han Chinese people. Yangguan Sandie has become a famous ancient poem and art song through the poetry adaptation of Wang WeiSend Yuan Er to Anxi.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background, literary connotation of Yangguan Sandie and 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Yangguan Sandie through reference to the litera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singing video of Yangguan Sandie.The poet Wang Wei pursued the Buddhist Zen realm all his life, which also had some influence on this work.

Keywords: Qin Song; Yangguan Sandie; Zen Realm; Musicality

添加咨询微信号


本文发表于《律吕学刊》第1卷第2号

(投稿邮箱jms1111@foxmail.com)


【JMS征稿贴士】《律吕学刊》(JMS)& 征稿启事 

【JET征稿贴士】《教育教学研究论丛》(JET)2024年重点选题 & 征稿启事

【IJMS征稿贴士】《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学刊》(IJMS)青年学人支持计划

【征稿贴士】一心九刊,总有一刊适合你~涵盖教育、马理论、法学、语言文学和音乐学及人文社科综合类~~

贡献您的智慧,您也会获得智慧的回报!


律吕
《律吕学刊》——音乐学专业学术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