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咨询微信号
(投稿邮箱jms1111@foxmail.com)
【JCMS征稿贴士】《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学刊》(JCMS)征稿启事
【JET征稿贴士】《教育教学研究论丛》(JET)2024年重点选题 & 征稿启事
【IJMS征稿贴士】《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学刊》(IJMS)青年学人支持计划
Ⅰ.引言
新世纪初,韩中作曲家都面临着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问题。一方面,他们接受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体系和进步的作曲理念,创作出了一批得到世界同行认可的好作品,跻身于世界作曲家行列。另一方面,他们也致力于突破西方音乐的主导地位,发展出更具民族特色的个性音乐。韩中“东方纪元”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韩国创乐会和中国高等音乐学府联合创办的,它致力于现代音乐的创作研究、宣传和普及,是韩中两国作曲家作品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本文分析的两部作品《三重奏》和《明&暗》选自《2016中韩“东方纪元”音乐季中作品集》(梁奕飞,2016)。它汇集了2016“东方纪元”活动中展演的中韩各四位作曲家的最新作品,且多为世界首演。韩国四位作曲家除朴俊泳之外,还有李爱莲、金芝贤和崔正勋。中国四位作曲家皆来自四川音乐学院,他们分别是宋名筑、施子伟、郝宇锴和景徐。纵观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两国作曲家文化上的同源特点和艺术创作上的思想特点。
《三重奏》(TRIO)是由韩国作曲家朴俊泳(Park Junyoung)为双簧管、大提琴与钢琴而作。朴先生1990年毕业于首尔国立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2000年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德国作曲家拉亨曼教授(Helmut Lachenmann)。现为庆熙大学作曲系教授,曾任韩国创乐会会长、韩国作曲家协会副理事长和亚洲作曲家联盟监事。作品《三重奏》设计源自于一短一长两个片段,音响形态呈块状分布,声音的变化衬托出音乐的流动。大提琴空弦上演奏的纯音程双音声响音效贯穿作品始终。作品最基本的结构由小二度和三全音构成的二十六种音阶组成。
《明&暗》是中国青年作曲家郝宇锴为长笛和单簧管而作。郝宇锴是中国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参加过成都、北京、香港、新西兰等地举办的现代国际音乐节,两次成功举办个人新作品音乐会,其作品多次在各类作曲比赛中获奖。2022年,他参与完成了大型交响音画《蜀道组歌》的乐章创作任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作品《明&暗》素材取自木雅藏戏之小鸟唱段。鸟被藏族先民视为重要的膜拜和敬仰对象之一。依据《黑头矮子的起源》记载,世界最早是空的,后来有了两仪,凶险做母,明亮做父,此后从露珠中产生一湖,湖中的一个卵孵出一光亮、一黑暗两只鸟,两鸟相配生了白、黑、花三个卵,从而繁衍出神和人类(梁奕飞,2016)。
Ⅱ.作品分析
2.1核心素材
通过对《三重奏》和《明&暗》的对比,发现两部作品的中具有共同核心音乐素材——“快速重复音型”。《三重奏》的快速重复音型包括三种主要音色元素:震音、敲击琴头、连续跺脚。其中,震音又分为:有音高震音、琴马后震音和弓杆震音。下面的例子可见一斑。
谱例1是《三重奏》中的片段,“快速重复音型”通过第四小节大提琴码后震音,第六小节钢琴低音区快速敲击琴头的方式呈现。
谱例1
谱例2是《明&暗》的片段,我们从黑色方框中看到,第3小节单簧管通过快速重复音的方式呈现。
谱例2
2.2发展手法
2.2.1《三重奏》快速重复音型的音色发展
音色是当代音乐分析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音色指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以外的音质差异。音色音响化音乐几乎就是当代音乐的代名词(肖武雄,2008)。通过对《三重奏》全曲音色发展脉络的梳理发现(见附录),作曲家主要运用了音色对置和音色转接两种音色发展手法。
(1)音色对置
音色对置是指用不同音色的直接对置与交替来形成音响体色彩上的变化(尹明五,2001)。这种以音色的直接对置所产生的音色横向色彩变化的手法使用有多种展开形式,比如在各不同音响体间交融碰撞时发生的音色关系,或者由非同类乐器组音色所构成的混合音色等(沈欣玥,2019)。通过谱例3我们可以看到,快速重复音型出现在第4小节大提琴小三度音程(A-C)的琴码后快速震音,之后快速重复音型在第6小节交由钢琴在低音区以敲击琴头的方式呈现,形成两种音色的对置。
谱例3
(2)音色转接
音色转接在常规状态下包括同质性和异质性音响元素的转接,实质是指在一些相同或不同性质的音响结构因素体间的转接过渡法。杨立青(2012)认为同质性转接在两种情况下出现:其一,将某个较长乐句分解为若干小的结构单元,用不同乐器音色进行转递交接的手法;其二,若干相同的(相似)的材料构成的短小动机或其他形态构成的短小同质性结构因素)在不同乐器声部中得到‘链接’。此外,他还指出异质性音响元素的转接,“其性质的不同在于“彼此在音色、音区、音量和音响元素的形态上(或至少是其中某一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对比。”从谱例4我们可以看到,第63小节双簧管的连续跺脚(抖动),直到延续到第64小节的第一拍结束,从第64小节第一拍开始转接给钢琴,以低音区敲击琴头的方式呈现,第64小节的后半小节又转交给大提琴,以单音(A)震音的方式呈现。
谱例4
从整体上来说,《三重奏》这首作品作曲家运用了音高、音区、演奏法、密度、功能、纯音色与混合音色等变化手法,从而使快速重复音型这一素材每次的音色变化都具有不一样的效果。通过分析发现,这首作品是主要通过音色发展手法来发展快速重复音型这一核心素材。
2.2.2《明&暗》快速重复音型的发展手法
该作品使用快速重复音型的发展手法包括运用装饰音和音型化拆分两种方式。装饰音主要是对乐曲旋律进行装饰的一种临时性音符,在乐谱的基础结构中不存在,其标记方式基本固定。该音符不仅被用于丰富曲调以及为演奏效果添色,而且可以使作品更加灵动、流畅,赋予其更多音乐艺术魅力。(杨艳,2022)
(1)装饰音的使用
这首作品中运用了两种不同的装饰音的手法进行变化。
第一种:倚音的使用(第17-43小节)
在作品曲谱中,倚音是一个八分小音符。针对倚音演奏者要注意把握节拍,进而形成完整的八分音符节奏。一般情况下,演奏者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切实体会进行倚音应用,并对倚音的音值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如果某一音程带有倚音,演奏者即可将其视为旋律音并与同音程上方音同时演奏。(杨艳,2022)
在第19小节中,由十六分音符构成快速重复音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倚音F音和E音。(见谱例5)
谱例5
第二种:不同织体形态的使用
将快速重复音型直接变成装饰音的方式呈现,通过改变记谱方式,使用不同的织体形态来处理。织体是指“音乐的不同基本因素的总体组合形态与具体的呈现方式。”(陈欣,2023)织体在音乐中并非独立于其它结构因素的存在,它与结构因素相互组合从而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见谱例6)
谱例6
(2)音型化拆分
将快速重复音型这一线条拆分给长笛和单簧管这两件乐器,但从听觉上还是保持了原来快速音型化的特点,运用配器手法使音响立体化。(见谱例7)
谱例7
总之,通过对《明&暗》这首作品,从一开始同音反复的快速音型变成上下波动的快速音型,之后演变成快速重复音型的基础上加入倚音,再将快速音型拆分给两件乐器演奏,再变成装饰音式的上下波动的快速音型(见谱例8)。通过分析发现,作曲家主要是运用音型化拆分的手法来发展快速重复音型这一核心素材。
谱例8
第3小节单簧管
第7小节的单簧管
第19小节的长笛
第66小节的长笛和单簧管
Ⅲ.作品特点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对以中国、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方美学的发掘,对东方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的探索,正日益深刻地影响到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于舒凡,2019)。基于针对《三重奏》和《明&暗》创作风格的剖析,发现韩中两位作曲家都以快速重复音型为核心素材,充分体现了两位作曲家文化上同源性特征。但是,两者实现途径存在差异,前者主要运用震音、敲击琴头和连续跺脚等音色变化手法,而后者则采用装饰音和音型化拆分等手法。下面重点分析韩国朴俊泳作品《三重奏》的音色变化手法。
音色变化手法传递出作曲领域深刻的思想特点。《三重奏》采用敲击琴头和连续跺脚展开音色转变,而敲击琴头和连续跺脚所产生的声音,一般情况下被普通人当作日常生活中的“噪音”。生活噪音融入音乐作品,促使作品音色转变,充分体现了新音乐的价值评判标准(雷金纳德·史密斯—布林德尔,2004)。首先,音乐的内涵发生改变,构成音乐的音色同时包含悦耳的和非悦耳的,或者说美的与不美的。因为,第二次世界战争之后,艺术领域的价值诉求发生变化,“美”已不是音乐艺术的唯一价值评判标准(龚妮丽,2009)。其次,音乐的形式与生活融为一体。美国约翰·凯奇极力倡导消除音乐与纯粹噪音的差异,填平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沟壑(丹托,2007)。最后,音乐的功能获得了延伸。音乐通常用于陶冶情操,整治社会风气等。但是,当生活中“敲击琴头”和“跺脚”的“噪音”也进入音乐作品时,此时的音乐被看作是体认世界的途径,“音乐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宣示对世界的灵视”(贾克·阿达利,2001: 2)。
总之,当音乐与声音等同时,生活中一切声音在特定场合皆有助理解其存在意义。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生活中噪音进入作品成为独特音色时,听众需要心平气和地解读其蕴含的存在意义。噪音一旦被作曲家加以积极运用,将会出现“噪音不噪”现象(Delaere,2022)。
Ⅳ.结语
通过两部作品的对比,可见两位作曲家都以快速重复音型为核心素材,这体现了作者创作设计的出发点不谋而合,应该说这与中韩文化的共性不无关系。但两部作品的发展手法不同,《明&暗》主要运用音型化拆分的发展手法,而《三重奏》则主要运用音色的发展手法。同样的素材可以用不同的手法,表达出不同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也与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相吻合。
参考文献
[1][美]阿瑟·C.丹托.美的滥用——美学与艺术的概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陈欣.德彪西钢琴作品《塔》的织体形态分析与演奏诠释.泉州师范学院,2023.
[3]龚妮丽.论音乐哲学与音乐美学的学科视野及交叉关系——兼谈2001年新版《格罗夫音乐词典》置换“音乐美学”词条的原因.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2).
[4][法]贾克·阿达利.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
[5]雷金纳德·史密斯—布林德尔.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6]梁奕飞编.2016“东方纪元”中韩作曲家作品集.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6.
[7]沈欣玥.杨立青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暮色》的音色音响结构探究.上海音乐学院,2019.
[8]肖武雄.频谱音乐的组织结构.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8.
[9]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教程(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10]杨艳.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装饰音演奏技巧探析.戏剧之家,2022,(34).
[11]尹明五.卢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的创作思维及技法.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1.
[12]于舒凡.浅析东方美学意境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艺术科技,2019,(3).
[13]Delaere, M. (ed.) Noise as a Constructive Element in Music: Theoretical and Music-Analy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22.
Comparison of Development Techniques of Core Materials in Korean and Chinese Music Creation: Taking Trio by Park Jun-young & Light & Dark by Hao Yukai as examples
Yuan Lu (Sejong University, Korea)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wo works in the 15th “Oriental Era” Modern Music Exchange Season between Korea and China, Trio by Park Jun-young of South Korea and Light & Dark by Hao Yukai of China, as research objects. It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Korean and Chinese modern composers in terms of musical language and creative style,especially the developing skills of core material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composing techniques, and shows the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sers of the two countries from one perspective.
Keywords: Oriental Era; Korean-Chinese music composition; Trio by Park Jun-young; Light & Dark by Hao Yukai
【JCMS征稿贴士】《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学刊》(JCMS)征稿启事
【JET征稿贴士】《教育教学研究论丛》(JET)2024年重点选题 & 征稿启事
【IJMS征稿贴士】《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学刊》(IJMS)青年学人支持计划
添加咨询微信号
(投稿邮箱jms1111@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