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校长(二)

文摘   2025-01-26 02:30   山东  

可以说,梅贻琦校长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校长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他的事迹是数之不尽的,他的功勋可以说是如日月同辉。



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校长(二)

谈到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校长,不能不谈梅贻琦。梅贻琦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梅贻琦生于天津的书香世家。父亲梅曾臣中过秀才,后沦为盐店职员。1904年进入南开学堂,因品学兼优,颇得张伯苓赏识,最后以全校第一成绩毕业,并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1909年(宣统元年),首批庚款留美生考试放榜,一共有630人报考,他在被录取的47人中,取得了第6名的好成绩。之后到美国,梅贻琦攻读电机系。于1915年 ,26岁的他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回国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

曾有这样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留学归国后在清华教书。可他天性寡言,不喜讲话,因此每天频繁地讲课令他身心俱疲。这位年轻人心情苦闷,便转向自己的前辈诉苦,说不想干了。前辈一听,勃然变色,问:“你教多久了?”“半年了。”“才半年,怎么就知道自己没兴趣?年轻人要有点耐性。回去教书!”正是这一劝,就劝出了一位闻名遐迩的大学校长梅贻琦,并且这校长一当,就是17年。而这位前辈就是他的恩师张伯苓。

1931年底,清华大学迎来了新掌门人——42岁的梅贻琦。在校长之位空缺了大半年之后,梅贻琦从美国回来,走马上任。这个校长可是不好当的,前任校长罗家伦是个年少得志的国民党党员。

在罗家伦校长被赶出清华大学之后,谁来担任清华大学校长,这是一个难题。当时的情况并不仅仅要符合师生的要求;还要有美国的背景,获得美国使馆的认可(因为庚子赔款基金是美国向中国拨付的,清华大学本身在当时就是留美预备学堂);同时还得兼顾教育部的不反对,在政治立场上没问题。梅贻琦在就职演说上,发表了著名的“大楼与大师”的言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个言论在当时就引起了震撼,而且长时期以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办大学的一个宗旨。

梅贻琦曾经说,办大学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研究学术,一个是造就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一个是要有设备,另一个是要有教授。“设备这一层,比较容易办到,可是教授就难了。一个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并不在于它有多少幢大楼,而在于它有多少个大师。”提出要延揽人才,尊敬在校的教授。

在上一篇文章最后,我们提出了: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梅贻琦先生无疑是一座巍峨的丰碑。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梅贻琦先生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可以说功勋卓著。

梅贻琦担任校长期间,提出要延揽人才,尊敬在校的教授。梅贻琦不断削弱自己的校长权利,奉行“教授治校”原则。每次学校遇到什么问题,先让教授们自己开会讨论,一旦得出一个明确的结果,他会坚决执行,落实到位。这就是梅贻琦在清华竭力推行的民主制,他成功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三会组成的行政体系,以“无为而治”的方式介入校务。

在梅贻琦校长的治理下,之后的几年里,清华大学声名鹊起,梅贻琦一直深受当时师生们的爱戴。有人问他,为什么清华师生赶走那么多校长、教授,为什么他那么受拥戴,秘诀是什么?他却半开玩笑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吧!”。“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的人。”梅贻琦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早年在做教务长时,清华欲成立国学院,就是梅贻琦亲自延聘教授。在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名单之中:留美博士赵元任,前清国学大师王国维,维新领袖梁启超和无任何文凭的陈寅恪。

当时担任校长的曹云祥对于陈寅恪的聘任犹豫不决。梅贻琦力排众议:“此导师之职位,非陈寅恪不可,虽无一纸文凭,却是三百年来不出一个的大师。”清华的任人唯贤,不拘一格,正是从梅贻琦这里开始的。梅贻琦还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1927年王国维在颐和园自杀,也是梅贻琦亲自去园内收殓并料理后事的。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极好的体现。

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20岁时,他以一纸论文轰动数学界。清华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找到梅贻琦:“不知这个年轻人你听说过没,这样的才华是绝世罕见的,如果我们能让他进清华接受教育,以后必将在数学界有伟大的建树。”“听你的”“不过事情有点麻烦,他只有初中文化,会不会影响太大,不怕教育部说我们清华乱来?”梅贻琦摆摆手,让他只管做。

就这样华罗庚被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又破格从一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而且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破格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去“访问研究”;最后又未经讲师、副教授两级职位而被聘为教授,上述过程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清华从一个名气大但无学术之实的高校,跃升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学。日后从这里走出的学生,不少都是誉享全球的大师。在这个过程中,梅贻琦可以说是功勋卓著。有人说梅贻琦的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最早带领中国教育走向世界顶尖水平。他不光奠定了清华百年来的风骨,也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掌舵人。因此,把梅贻琦看作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校长是当之无愧的。但我在这里却要强调的是除了梅贻琦之外,还有更为杰出的大学校长。这就是傅斯年先生,这里暂时先不展开说傅斯年的情况。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是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可却鲜有人知其在民国时期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硝烟四起的岁月里,一所高校陷入困境,师生三赶校长,整整11个月,清华大学都没有校长坐镇。若不是梅贻琦先生义勇当先,重振清华,就不会有后来举世瞩目的清华大学。他就是用17年改变清华大学命运的校长梅贻琦。

有人说梅贻琦的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最早带领中国教育走向世界顶尖水平。他不光奠定了清华百年来的风骨,也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掌舵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国立清华大学被迫迁到湖南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被迫西迁到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毫无疑问,梅贻琦为清华大学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梅贻琦学贯中西,一生致力于清华的教育事业中,凭借过人的才气、纯正的和气和浩然的正气,展现了一位大家深远的识见和宽广的胸襟,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1931年,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当时的清华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学潮不断,校长更迭频繁。然而,梅贻琦凭借其卓越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迅速稳定了局面。

在梅贻琦的领导下,清华大学迅速汇聚了一批顶尖学者,如赵元任、陈寅恪、沈从文、华罗庚等。他礼贤下士,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清华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根基。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不仅体现在“大师论”,还有“从游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他倡导教师以高尚的人格和学术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种“善诱”的教育方式,为清华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

梅贻琦还提出“通才教育”,强调学生应具备广泛的学识基础,而非单一的专业技能。这种教育理念不仅适应了动荡时局,更为中国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梅贻琦先生一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被师生尊称为清华“终身校长”。他一生清贫,却为国家培养了无数大师,如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的精神和教育理念却永远留在了清华园。

在梅贻琦校长的治理下,李政道、杨振宁、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有训、叶企孙、顾毓琇、陈岱孙、陈省身、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这些从清华走出的大师们,成为百年清华历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而梅贻琦的铁面无私更是令人震撼。当时云南省长龙云的女儿报考清华,没录上,去找梅贻琦,结果被拒之门外。龙云大骂他不讲情面,嚷嚷着要收拾他。结果后来才知道,梅贻琦的女儿,只差几分都没能进这所学校。龙云才叹一句:真是个铁面无私之人。

梅贻琦的妻子表示,梅贻琦当了47年的清华校长,却家徒四壁,去世前他的口袋里没有半毛钱,财产更是没留一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作为庚子赔款基金的掌控者,手握重金却一指不染。当国共两党合作不成的情况下,为了追求自由,他毅然决然地去了台湾。尽管中共派出郭沫若,吴晗等人说服,还有周恩来的亲自挽留,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走了。

美国投向日本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引起整个世界的轰动。人们因此充分理解了原子能的巨大威力,而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也被充分重视起来。台湾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台湾国民党政府考虑到原子能的巨大作用,准备筹建原子能研究所。

因为梅贻琦是庚子赔款基金的实际掌控者,而当时台湾国民党政府多次想挪用这笔巨款,梅贻琦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但他坚贞不屈,誓死捍卫这笔基金,决不允许任何人挪用这笔巨款。当台湾国民党政府准备筹建原子能研究所的时候,梅贻琦成为理想的筹建者。台湾各地都知道梅贻琦手中的庚子赔款基金,纷纷来找梅贻琦,几乎让梅贻琦无法招架。

这时,蒋介石借口要召集一个研讨会,让梅贻琦参加这个会议。而梅贻琦到会后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而根本不是什么研讨会。原来,蒋介石怕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才以研讨会的名义找梅贻琦。蒋介石专门找梅贻琦商量筹建原子能研究所的事情,并提出由财政出钱,让梅贻琦在全台湾岛考察,由梅贻琦自主选择筹建原子能研究所的位置。梅贻琦经过考察后,最终选择了一处人烟稀少的地方,以免最少受到核辐射的影响。许多政府官员都希望把庚子赔款基金的本金和利息全部取出来,用于各方面的需要。但梅贻琦坚持只能用利息,本金永远不动。

这样,由台湾政府的财政收入,筹建了原子能研究所的土建工程,而设备和材料等则用庚子赔款基金的利息,建设了研究所。而梅贻琦尽管手握巨款,却穷得连妻子都养活不起。他只靠在政府任职的那点工资生活,决不染指任何除此之外的资金。

梅贻琦晚年患前列腺癌住院,台湾政府聘请全台湾名医会诊。还聘请了美国和日本最著名的这方面医生,最后还是没能治好他的病。在他去世前的最后一刻,原子能研究所成功点火仪式,由他象征性的在病房按动点火开关。

可以说,梅贻琦校长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校长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他的事迹是数之不尽的,他的功勋可以说是如日月同辉。中国有幸出现这样一位伟大的校长,是中国人民的福气。

1962年5 月19日梅贻琦校长病逝后,葬于台湾清华大学校园内,此地被命名为 “梅园”,梅贻琦校长的教育理念、办学精神都在这片园地里得以体现和延续,成为激励台湾清华学子的重要精神象征。

耕耘者读书
读书心得体会以及读书情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