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差一步

文摘   2025-01-28 02:13   山东  

人们终于发现,尼采这个曾经的反面典型,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哲学家。



只差一步


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差距在人们看来实在是太大了,人们认为这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然而,实际情况却让我们感到吃惊。天才和疯子的差距仅仅只有一步之遥,这是由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了的。


譬如,现在人们基本上都承认尼采是一个哲学史上的伟大天才,自从他被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最先发现以来,经过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终于被整个世界所了解一直到被人熟知。我们中国从解放以来,一直把尼采当作反面典型加以批判。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以及各种版本的哲学史,对尼采都是痛加批判,尤其是批判他的超人哲学。但自从周国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问世,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尼采热。一时之间人们到处都在谈论尼采,尤其是1980年代的大学生们一下子就被尼采迷住了。人当时被大学生们迷住的还有萨特。人们把尼采视为诗性哲学家,和以往那些只有哲学专业的师生们研究的哲学著作的高头讲章完全不同,尼采用诗歌一样的语言阐述深奥莫测的哲理。人们终于发现,尼采这个曾经的反面典型,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哲学家。然而令人感到吃惊的事情是,尼采在44岁的时候疯了。而在他疯癫之前,他的创作却达到了巅峰状态。一系列杰作喷涌而出,让世人为此而感到震惊。譬如,1888年,在疯狂的前夜,尼采的创作欲突然高涨,一连写出五本小册子:《偶象的黄昏》,《瓦格纳事件》,《尼采反对瓦格纳》,《反基督徒》,《看哪这人》,其中有两本是专门攻击已于5年前去世的瓦格纳的。尼采还写了一组形式和内容皆奇特的抒情诗《酒神颂》。有人认为这是尼采精神失常的先兆。尤其是《看哪这人》,既是尼采本人的自传,又是对他自己著作的诠释,并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尼采在这部著作中,解释了自己之所以是天才,和身体的疾病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密切关系。当然,他自己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他认为人类的新纪元要从他开始,以往那种以耶稣为标志的公元纪年,要改为以他尼采为标志的新的纪年。显然,他自信自己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也许,人们以为,正是这种癫狂般的自负,使他一步步走向疯狂。但也有人认为,是因为梅毒而使他疯狂,因为他早年时期生活不洁而患了梅毒。这个拼命追逐天才女子莎乐美而不得的天才哲学家尼采,却因为被梅毒螺旋体所侵蚀而最终导致疯癫。但人们后来却发现,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由此,尼采的疯癫成了一个谜。但无论如何尼采在达到创作的巅峰期时却突然疯癫了,看来天才与疯癫的距离确实只有一步之遥。1889年1月3日,尼采走到街上,看见一个马车夫在残暴地鞭打牲口,这个神经脆弱的哲学家就又哭又喊,扑上前去,抱住马脖子,疯了。


其实,尼采自己就已经感到自己一定会发疯。他从小就有的偏头痛一直折磨着他,而无人理解他,则使他倍感孤独,他居无定所,没有工作,没有职业,成了这个世界上到处漂泊的孤魂一般行走在大地上。而尼采走向疯癫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谜。


周国平先生在自己的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样评价尼采的疯癫:“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呼喊。直到世纪的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漏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也就是说,疯子的谵语与天才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其实,尼采自己也意识到自己会走向疯癫。他有几封信还表达了自己对有一天会发疯并在迷宫般的头脑中迷失的日益增长的恐惧:“.....有时我的脑海中闪过一种预感,我实际上过着非常危险的生活,因为我是那些可能爆炸的机器之一。”因为疾病的困扰尼采可能感到孤独、恐惧甚至变得疯魔。其实,尼采这样一个天才哲学家走向疯狂,决不是唯一的孤例。这种情况是非常多的,疾病的困扰使尼采可能感到孤独、恐惧甚至变得疯魔。梵高、罗伯特·舒曼、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弗吉尼亚·伍尔夫、欧内斯特·海明威、埃德加·爱伦·坡、乔治亚·奥基夫和杰克逊·波洛克——历史上不乏极具创造力的个人,他们除了艺术和智力成就外,还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与他们共存。而所谓心理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这些各种类型的天才,都有随时走向疯癫的可能性。可见,天才与疯癫确实只有一步之遥。


在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情况就更多了。在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笔下那部震人心魄的小说《象棋的故事》中,世界象棋冠军琴多维奇是天才和痴呆结合在一起,而战胜了琴多维奇的B博士则是走在癫狂边缘的天才。而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有一部小说,名为《柯内留斯老板》。这是吝啬鬼达到极致的情况,这实际上也就是积累财富达到疯癫而走向自己偷窃自己的癫狂之症。


人生的意义全在于生命力最高限度的发扬,痛苦和刺激,提高了生命力,加强了力感和生命感,因而也化作了快乐。生命的本质,在于强力追求并体验这种强力,这也就实现了生命的意义。但这样一种追求也就蕴含了走向疯癫的危险,因为要成为天才,也就面临着可能成为疯子,两者的距离只是一步之遥。


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说:“判断当代的一个学者是否诚实,只要看他对待马克思和尼采的态度就够了。”对马克思的误读一直不断,而所谓对马克思的批判则往往走向一种偏颇,理解马克思的最好方法,是拿起他和恩格斯的著作,一丝不苟地研读。至于对尼采,就不仅仅是研读的问题,这里有一种灵魂的碰撞和激情火花的迸发紧密相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和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本质相关联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的。

耕耘者读书
读书心得体会以及读书情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