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
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大学校长(一)
看到这个题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蔡元培。蔡元培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其教育理念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著称,多次以辞职方式向北洋军阀政府表达不满,坚持学术自由。蔡元培祖籍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1916年12月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1917年,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同年,蔡元培邀请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徐悲鸿应蔡元培之邀从日本东京返北京,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可以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聘请胡适之任教,1912年2月,鲁迅被他邀请到教育部任职。1920年5月,蔡元培聘任地质学家李四光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邀著名作家莎菲回国任北京大学文学教授,8月,聘鲁迅为北京大学讲师。蔡元培还首开先例,允许大学招收女生。
蔡元培对近代与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19年5月8日,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为抗议政府逮捕学生,于5月8日提交了辞呈。
1915年6月,蔡元培48岁时,他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在法国倡勤勤工俭学,希望以此组织帮助更多华人到欧洲求学,后来的周恩来、邓小平等均是通过这个组织的帮助后顺利在法国进行学习的。所以,说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大学校长,首先想到蔡元培是很自然的事情。
可能有人会想到是胡适之。这其实也很有道理。胡适之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其温和而坚毅的性格,为反对蒋介石干涉学术自由而直言“总统,你错了!”胡适之是一个典型的学术型人才,号称前后获得过35个博士学位。但他不属于担任行政领导的管理型人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民国是极有国际声望的驻美大使,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者,他一手缔造了民国的气质:早期鲁莽冲动,新旧交揉;到后来风流温厚,澄澈明亮,终成一代大师,开创一个时代的风潮至今。
他是蒋介石一生中最不喜欢、最不愿见的人,他代表了民国气质,他是大师中的大师。他也是令毛最反感的人,他直率地向毛提出交出武器。毛后来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批判胡适之的运动,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型人物的命运。但胡适之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并且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1946年9月,胡适之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0月10日,在北大开学典礼上讲话,强调“善未易明,理未易察”;11月15日,出席制宪国民大会,为主席团成员大会,与朱经农等204人联名提出《教育文化应列为宪法专530章》的提案。所以把胡适之看作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大学校长也是有道理的。他后来还是选择去了台湾,而且长期居留于美国,最后病逝于台湾。
蒋梦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在教育领域成就斐然。1919年五四运动后,代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校务;同年,蔡元培复职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育学科教授兼总务长。此后凡蔡元培离校出访等则代理北大校务。1923年,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出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第二中山大学(后改为浙江大学)校长、大学院院长、教育部部长等职。1930年,任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主要著作包括自传体作品《西潮》《新潮》《谈学问》《中国教育原则之研究》等。对北京大学校史素有研究的北大教授陈平原说:“在历史学家笔下,蔡元培的意义被无限夸大,以至于无意中压抑了其他同样功不可没的校长。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蔡元培早年的学生蒋梦麟。”在蒋梦麟担任北大校长期间,针对北大“大度包容,思想自由”这两种著名“精神特点”所产生的“纪律弛,群治弛”两个缺点,他致力于“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这一新思路,使得北大的教学和科研在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也有稳步上升, 实为一大奇迹。蒋梦麟自己说:“从民国19年到民国26年的7年内,我一直把握着北大之舵,一度曾是革命活动和学生运动漩涡的北大,已经逐渐变为学术中心了。”因此,蒋梦麟被看作伟大的大学校长也是当之无愧的。
竺可桢1949年后任浙江大学校长,多次拒绝国民党要求开除左派学生的要求,保护学生免受政治迫害。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毕业于哈佛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曾在中国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他因中国是以农立国,遂选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毕业后,即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潜心研读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气象学。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兼气象研究所所长)。抗战爆发,敌焰迫近杭州时率校西迁江西泰和。西迁中,电告教育部并建议将存浙文澜阁四库全书内迁。获同意,由浙江大学协助运存贵阳。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期间,锐意发展浙江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术与教学水平,扩充院系,设分校,培植良好学风,使浙江大学声誉大增。应该也是一位伟大的大学校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张伯苓。1904年,在严修的支持下,张伯苓成立了“私立中学堂”。1910年,张伯苓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运动会,华北运动会,被公认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23年,创办南开女子中学。张伯苓提倡教育救国,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1924年,他创办“中华体育协进会”,为国际奥委会认定为中国最早的奥委会。也就是说,现在的南开大学,最初是张伯苓创办的私立大学。当他听到日寇占领南开大学之后,当场晕倒在地。张伯苓是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的创办者,被称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也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首倡者。南开大学创办伊始就建立了理科。那时北京、上海开创许多私立大学,都是只办文、法、史、地、国学等文、法科,教师抱的是线装书去上课,而张伯苓专请留美多年的凌冰博士为大学部主任,除开设文科外,还设理科和商科,后来改称文、理、商三个学院。这在当时也是十分难得的。
赵太侔:两度出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致力于推广戏剧教育,并在抗战期间推广救亡剧种,激发抗战斗志。赵太侔(1889年-1968年)中国戏剧家,现代教育学家。原名赵海秋,太侔为其字,后来即以字行(也有说法认为他又名赵畸,字海秋)。山东益都(今青州市东关青龙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
赵太侔曾于1932—1936年,1946—1949年两度任山东大学校长。1930年6月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工作完成并正式组建。经蔡元培先生推荐,杨振声出任校长,赵太侔辞去省立一中校长的职务,专职任文学院教授,后任教务长、校长。时年41岁。1932年春,教育部同意杨振声辞职,任命赵太侔为校长,并将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任校长后,将文理两院合并为文理学院(不久又分开),取消教育学院,在济南设立农学院(暂不招生),并筹建工学院(1933年成立)。
然而,所有以上这些杰出的大学校长,都还不能算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校长。只有傅斯年才是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大学校长,而在我们讲傅斯年之前,不得不对梅贻琦加以特别的介绍。梅贻琦一手掌握着庚子赔款基金,他本人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国共双方可以说,对他都是志在必夺。中共派郭沫若、吴晗等人说服他留下来,在大陆工作,封官许愿是少不了的。周恩来总理也千方百计挽留他,他自己心里非常清楚,将来在中共治理之下将会是怎么样的。所以这位大师级人才,手握重金的大学校长毅然决然地去了台湾。他当然知道国民党的腐败无能,知道台湾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但他还是选择了两害相权取其轻,在最后时刻飞向台湾岛。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梅贻琦先生无疑是一座巍峨的丰碑。他首先提出:“一个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并不在于它有多少幢大楼,而在于它有多少个大师。”他以卓越的教育智慧、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沉的爱国情怀,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奠定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石。